-
AKAP1在高原低压低氧致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A型激酶锚定蛋白1(A-kinase anchored protein1,AKAP1)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导致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常氧野生对照(wild type,WT)组及高原低压低氧实验(hypobaric hypoxia,HH)组,各6只小鼠;HH组用动物实验低压氧舱模拟6 000 m海拔持续4周构建模型。分离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后分为常氧对照组及低氧实验组( n=3),用三气低氧培养箱以1%氧浓度低氧24 h构建细胞模型。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和细胞中AKAP1蛋白及mRNA表达。心肌点注射AKAP1或对照腺病毒后将小鼠分3组( n=6):WT组、高原低压低氧过表达对照组(HH+Ad-Ctrl组)、高原低压低氧过表达实验组(HH+Ad-AKAP1组)。用无创M型超声心动机检测小鼠心脏功能,马松及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麦胚凝集素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状况。用siRNA干涉或腺病毒上调原代心肌细胞AKAP1表达后将细胞分3组( n=3):常氧对照组,低氧干涉对照组(低氧+siCtrl组),低氧AKAP1敲低组(低氧+siAKAP1组);常氧对照组,低氧过表达对照组(低氧+Ad-Ctrl组),低氧AKAP1过表达组(低氧+Ad-AKAP1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KAP1、凋亡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检测线粒体活性氧水平。 结果:HH组小鼠心肌AKAP1表达低于WT组,低氧实验组细胞AKAP1表达低于常氧对照组( P<0.01)。与WT组比较,HH+Ad-Ctrl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 P<0.01),心肌纤维化及肥大程度加重( P<0.01),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降低,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表达升高( P<0.01)。过表达AKAP1后,与HH+Ad-Ctrl组比较,HH+Ad-AKAP1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 P<0.01),心肌纤维化及肥大程度减轻( P<0.01),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下降( P<0.01)。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siCtrl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升高,凋亡水平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 P<0.01)。敲低AKAP1后,与低氧+siCtrl组比较,低氧+siAKAP1组细胞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升高,凋亡水平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 P<0.01)。过表达AKAP1后,与低氧+Ad-Ctrl组比较,低氧+Ad-AKAP1组细胞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降低( P<0.05),凋亡水平降低( P<0.01),线粒体膜电位增强,活性氧水平降低( P<0.01)。 结论: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心肌细胞AKAP1下调,可能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引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分离出CD133 +U251干细胞(U251s)。将实验细胞分为U251s组、U251s-CRNDE组及U251组、U251-CRNDE组,其中U251s-CRNDE组、U251-CRNDE组细胞预先用CRNDE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以下调CRNDE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 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251s组、U251s-CRNDE组细胞中干细胞标志蛋白A2B5、CD133、巢蛋白、Sox2、Oct-4、Nanog以及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磷酸化(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U251组相比,U251s组细胞中 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U251s-CRNDE组与U251s组细胞相比,U251-CRNDE组与U251组细胞相比,前者的细胞增殖率、穿膜细胞数量、细胞迁移率、细胞集落形成数目、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1/G0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U251s组相比,U251s-CRNDE组细胞中CD133、巢蛋白、Sox2、Oct-4及PI3K、AKT、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RNDE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增高,而下调CRNDE的表达后可以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且这种影响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2022年3株H5N6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活禽市场环境中检出的3份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标本进行测序鉴定和基因特征分析,为预防人感染H5N6亚型AIV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病毒型别,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使用NCBI中BLAST模块进行比对,用Mega7.0软件构建进化树并进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3份H5亚型阳性标本经测序鉴定为H5N6亚型AIV,属于Clade2.3.4.4支系。病毒的HA蛋白存在6个连续碱性氨基酸(LRERRRKRGL,其中R,K为碱性氨基酸);病毒HA蛋白的受体结合位点238~240位氨基酸是QRG(氨基酸排序以H3-HA为准),受体特征为禽源;NA蛋白第69~73位点氨基酸未出现茎缺失。结论:环境中3份H5亚型AIV核酸阳性病毒鉴定为新型H5N6亚型AIV,属于高致病AIV,但具有不容易感染人的受体结合特征。活禽市场中持续存在H5N6病毒,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存在威胁,需要继续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年淮南市外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淮南市2016年度外环境标本中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方法:采集活禽市场禽类粪便、笼具、台面或砧板、脱毛机、禽类饮水、污水等标本,选取H7N9、H9亚型PCR检测阳性标本( Ct值≤30),鸡胚分离培养后提取RNA,扩增8个基因节段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分子特征与进化分析。 结果:2016年150份淮南市外环境标本检出H7N9亚型46份、H9亚型71份、H5亚型38份;2份H7N9亚型分离成功。基因进化分析显示,淮南市2株H7N9禽流感毒株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因均处于长三角分支内,其余6个内部基因无明显地域分布聚类;HA氨基酸受体位点出现G186V、Q226L位点变异,NA茎区缺失了"QISNT"序列,R294K、E119V耐药位点没有发生突变;聚合酶发生PA基因I550L,PB1基因I368V,PB2基因I504V突变;NS1基因出现增强致病力的位点N205S、P42S改变;耐药相关位点出现M1基因N30D、T215A,M2基因S31N突变。结论:2016年淮南市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高度流行,H7N9亚型感染人类的能力有所增强,M2离子通道抑制剂耐药,NA抑制剂仍为敏感有效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7通过上调ERK和MMP-9蛋白的表达影响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miR-7通过上调ERK和MMP-9蛋白的表达进而对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腹动脉瘤miRNAs表达谱芯片数据,应用GEO2R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对靶基因与ERK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20只SPF级4周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仅给予0.6% BAPN溶液饲养)10只,miR-7组[0.6% BAPN溶液饲养+经尾静脉注射含miR-7过表达慢病毒(100μl,1×10 9 PFU/ml)基因]10只,继续喂养7周后,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小鼠,解剖开腹腔和胸腔后,用生理压下将生理盐水从左心室灌注后分离出腹主动脉,制成病理切片。通过Masson染色及α-SMA组化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腹主动脉血管的病变程度;通过WB检测各组腹主动脉病变组织中p-ERK1/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通过筛选差异基因发现,miR-7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高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miR-7与ERK1/2存在着相关性且呈正相关。Masson染色显示miR-7组腹主动脉瘤的瘤体较模型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α-SMA组化染色显示miR-7组中膜组织中α-SMA染色阳性的VSMC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且部分区域的VSMC中几乎没有α-SMA染色。WB结果显示,miR-7组腹主动脉中p-ERK1/2、MMP-9蛋白表达最高较模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iR-7通过上调ERK和MMP-9蛋白的表达从而加速腹主动脉瘤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自然界白蛉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介绍自2020年以来我国白蛉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白蛉携带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病毒对人和动物感染,以及白蛉种群与病毒时空关系等。并对今后我国关于白蛉携带病毒所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福建省首株黄热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福建省2016年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标本中分离黄热病毒(YFV)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16份黄热病毒核酸阳性血清、尿液、唾液样品分别接种C6/36细胞,YFV实时荧光RT-PCR法鉴定检测培养物中特异性病毒核酸,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病毒全基因序列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从1例患者发病后3天的血清样品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YFV实时荧光RT-PCR鉴定为YFV病毒;BLAST分析显示该毒株全基因序列与2016年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中分离得到的毒株CNYF01R/2016(KX268355)序列完全一致;系统进化树显示该毒株与1971年安哥拉流行株Angola71分属同一进化树分支,与疫苗株17D vaccine strain(X03700)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本研究分离到的YFV毒株是属于安哥拉型YFV野毒株。结论:福建省成功从2016年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样品分离到一株安哥拉型YFV毒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次在山西省虫媒病毒调查中检测并分离到南定病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山西省五个地区虫媒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对采集的蚊虫样本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于2020年7~9月采集当地的蚊虫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蚊虫标本中的8种虫媒病毒,通过细胞培养对其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在121批蚊虫样本中,检测到1批乙型脑炎病毒阳性,2批库蚊黄病毒阳性以及8批南定病毒阳性。分离到7株病毒分离物,编号为:SX-YJ-Cxp-4、SX-YJ-Ars-2、SX-YJ-Cxp-1、SX-LY-Cxp-10、SX-GP-Ars-5、SX-GP-Cxp-2、SX-GP-Cxp-4,鉴定均为南定病毒,对其中一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山西南定病毒分离株与云南南定病毒分离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结论:首次在山西省分离到南定病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年福建省莆田市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选择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分离得到的2株腮腺炎流行株进行研究,命名为MuV15-01和MuV15-23。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拼接,结合GenBank下载的不同基因型腮腺炎参考株及现有疫苗株序列比对分析分离株基因序列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结果:福建省莆田市MuV分离株基因全长15 384个核苷酸,与其它基因型毒株相比,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7%~6.0%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最大,与N和B基因型的遗传差异最小;在基因组编码7种病毒蛋白核苷酸序列上,SH基因变异最大,M和L基因最为保守;在N基因和HN基因已知抗原相关位点上分别存在7和11个氨基酸位点变异;相比于疫苗株福建分离株在HN基因的464位点上多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结论:现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市的G基因型MuV与腮腺炎其他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监测,为更好的腮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海省一株柯萨奇病毒B5分离株全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2018年青海省一例流感样病例中分离得到的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 CV-B5)分离株QH/CVB5/2018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特性分析。方法: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对QH/CVB5/2 018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SPAdes、DNAStar 7.1、MEGA 6.0、Simplot 3.5.1以及RDP4软件对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拼接以及遗传进化、基因重组和氨基酸突变分析。结果:QH/CVB5/2018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7 369 bp,编码含2 18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基于基因组的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QH/CVB5/2018与417/JS/CHN/2013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6.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5%);基于VP1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QH/CVB5/2018处于CVB5-C基因型;重组分析显示QH/CVB5/2018可能为CHN_SH/CVB5/2008和CHN_YN-CVB3/2009的重组株,重组发生在6 114~7 199 bp;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显示,相比于其他CVB5毒株,139S、864S、1086R、1693C、1814D和1819N为QH/CVB5/2018特异突变位点。结论:QH/CVB5/2018分离株属于柯萨奇病毒B组5型的C组基因型,可能为重组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