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甘草素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是全世界范围内高频率发生的恶性肿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发挥抗肿瘤活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ISL在抗LUS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梯度浓度ISL处理LUSC细胞,探究ISL在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抗癌特性.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寻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MIR22HG/miR-24-3p/Fas配体 基因(Fas ligand Gene,FASLG)之间可能的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LUSC 细胞中 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 的表达,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增殖、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RNA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和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 lncRNA MIR22HG 与 miR-24-3p、miR-24-3p与FASLG的结合关系.结果 ISL可以显著抑制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生信分析及临床样本分析发现lncRNA MIR22HG在LUSC中低表达,ISL可以促进lncRNA MIR22HG的表达,抑制LUSC细胞 的恶性行为.此外,lncRNA MIR22HG可以海绵吸附miR-24-3p进而调节FASLG的表达.miR-24-3p在LUSC中上调表达,FASLG在LUSC中下调表达.过表达FASLG可以逆转miR-24-3p过表达对LUSC增殖、转移以及EMT进程的促进作用.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ISL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表明ISL有潜力作为治疗LUSC的新型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刘鑫教授治疗肺结节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刘鑫教授治疗肺结节处方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刘鑫教授门诊的肺结节患者198例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组合、潜在新药物组合及新方等用药规律.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核心药物组合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等作用机制.结果 198例处方中涉及163味中药,药性以温、平、寒居多,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肺经、肝经、脾经和心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为甘草-桔梗、甘草-石上柏等,核心药物为柴胡、生地黄、川牛膝、当归、红花、桃仁、赤芍、桔梗、枳壳、川芎、甘草、浙贝母、桑白皮、石见穿和石上柏,得到潜在新药物组合10个、新处方5个.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肺结节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等,通过作用TP53、Akt1、JUN等靶点,调控AGE-RAGE、TNF、IL-17、HIF-1、PI3K-Akt、FoxO等信号通路起作用.结论 刘鑫教授治疗肺结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和温肺化饮为主,兼以健脾益肾,体现其基于"龙虎回环"理论、"从肝论治"肺结节的学术特点,得出潜在新的药物组合及新方,为临床治疗肺结节提供新的思路,其核心药物组合治疗肺结节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主要参与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及实验探究八珍汤对食管鳞癌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八珍汤治疗食管癌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八珍汤治疗食管鳞癌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GO和KEGG分析上述靶点寻找活性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利用活性成分-靶点-草药网络、蛋白质互作网络、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核心靶点和成分。从普诺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30和KYSE150细胞系。用浓度为0、10、20、40、60、80 μmol/L甘草二黄酮乙处理KYSE30和KYSE150细胞,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 50)。将两种细胞分为空白组(正常培养基)、con组[0.1%二甲基亚砜(DMSO)]、LICO5组(5 μmol/L甘草二黄酮乙)、LICO15组(15 μmol/L甘草二黄酮乙)。划痕实验检测迁移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作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的影响。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甘草二黄酮乙是核心药效成分,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正向调节,促进细胞凋亡参与治疗。CCK-8结果显示作用48 h于KYSE30的IC 50为15.55 μmol/L,KYSE150的IC 50为7.84 μmol/L。空白组和con组细胞迁移率、凋亡率、PAKT、PI3K、MTOR表达均高于LICO5组和LICO15组[KYSE30:迁移率(19.50±2.30)%、(19.26±1.69)%、(14.34±1.97)%和(1.35±0.30)%;凋亡率(11.50±0.38)%、(13.70±0.86)%、(23.10±0.80)%和(48.50±1.50)%;PAKT(1.00±0.08、0.99±0.08、0.74±0.04、0.20±0.02);PI3K(1.00±0.04、1.00±0.03、0.76±0.02、0.67±0.43);MTOR(1.00±0.13、1.01±0.08、0.70±0.05、0.5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1.713、904.942、116.300、62.301、24.600, P<0.05)。KYSE150:迁移率(69.00±6.47)%、(66.21±2.51)%、(54.21±1.41)%和(40.79±4.58)%;凋亡率(9.52±0.45)%、(9.59±0.50)%、(23.30±0.80)%和(37.27±0.70)%;PAKT(1.00±0.07、0.99±0.06、0.57±0.02、0.42±0.02);PI3K(1.00±0.06、0.99±0.06、0.48±0.05、0.45±0.04);MTOR(0.99±0.05、0.99±0.05、0.73±0.01、0.4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979、1 188.308、104.400、90.993、132.200, P<0.05]。当剂量达到15 μmol/L时,PMOTR的表达下降开始有统计学意义(KYSE30:0.74±0.05;KYSE150: 0.69±0.01, F=10.766、13.157, P<0.05)。 结论:八珍汤治疗食管鳞癌核心成分为甘草二黄酮乙,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凋亡,抑制Akt/PI3K/mTOR通路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草酸苷对幼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的保护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甘草酸苷对幼鼠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的保护机制。方法:年幼SD大鼠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制作SE大鼠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SE组、SE+低剂量甘草酸苷组、SE+中剂量甘草酸苷组和 SE+高剂量甘草酸苷组,腹腔内注入不同剂量的甘草酸苷(20 mg/kg、40 mg/kg和60 mg/kg)。注射后6 h、12 h和24 h眶内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或)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p-JN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海马组织中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结果:甘草酸苷可以有效减少SE发作后血清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 的释放水平,注射甘草酸苷后,与SE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高剂量组TNF-α表达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70);中剂量组注射甘草酸苷后6 h、12 h和24 h,血清IL-1β和IL-6水平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 P=0.030, 0.012);而在低剂量组,随时间的推移TNF-α和IL-6水平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5,0.229),IL-1β 呈明显升高趋势( P=0.034)。同时甘草酸苷还可抑制海马组织细胞内Ca 2+的上调( P<0.05);中、高剂量甘草酸苷还能有效下调SE导致的海马组织中HMGB、RAGE、p-ERK/ERK和p-JNK/JNK 比值异常升高( P<0.05)。 结论:甘草酸苷可以通过抑制HMGB1/RAGE、ERK和JNK信号通路对SE大鼠模型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杏石甘汤治疗甲型流感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麻杏石甘汤(MXSGD)对甲型流感的抗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方法:首先通过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及文献筛选出MXSGD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筛选疾病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标准化靶蛋白基因名称,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蛋白互作关系,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可视化网络图和拓扑分析;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验证。结果:共筛出MXSGD的135个潜在化合物成分与250个对应靶点。经拓扑分析得到25个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甘草查尔酮A等)和66个关键靶点(涉及TNF、TP53、RELA及VEGFA等)与甲型流感密切相关。GO富集得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分别406、32、60条信息;KEGG通路富集得到TNF、AGE-RAGE、IL-17信号通路等161条结果;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TNF、TP53具有强烈结合活性,甘草查尔酮A与RELA、VEGFA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MXSG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等抗甲型流感的特点,槲皮素和甘草查尔酮A可以通过作用于核心靶点TNF、TP53、RELA及VEGFA等发挥抗流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抑制HMGB1/STAT3轴活性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轴活性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体内和体外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甘草酸组和NSC74859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不结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给药,甘草酸组和NSC74859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12 h 30 min和缺血后30 min分别尾静脉注射HMGB1拮抗剂甘草酸或STAT3抑制剂NSC74859 5 mg/kg。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指标左心室缩短分数(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TUNEL染色评估心肌细胞的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STAT3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MTS法测定H9C2细胞活力,通过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含量测定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9C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评估心肌细胞的存活。采用免疫沉淀法研究HMGB1/STAT3的作用方式。采用免疫染色法检测HMGB1/STAT3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表达和迁移情况。结果:抑制HMGB1或STAT3的表达后,大鼠EF和FS均升高,心肌细胞免疫浸润和凋亡下降;抑制HMGB1表达可降低STAT3的表达,但抑制STAT3表达不影响HMGB1的表达。缺氧导致HMGB1、p-STAT3表达升高,STAT3表达降低,在缺氧8 h时,STAT3表达水平突然升高。复氧后HMGB1、STAT3表达降低,p-STAT3表达升高,但p-STAT3(Ser 727)未参与该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MGB1和STAT3在心肌细胞中牢固结合,但抑制STAT3或HMGB1会减弱这种结合。抑制HMGB1或STAT3表达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缺氧后再复氧心肌细胞HMGB1表达增加,HMGB1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迁移。结论:抑制HMGB1/STAT3轴活性可有效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靶向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的18β-甘草次酸的筛选及抗菌活性评价系统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大肠埃希菌桶状蛋白组装复合物的核心组分BamA和BamD作为靶点,从甘草提取物中进行抗菌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方法:使用亲和超滤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技术,从甘草提取物中筛选能够与BamA和BamD相互作用的化合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化合物处理后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 bamA和 bam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且利用离体重组系统检测化合物对于β桶状蛋白组装(β-barrel assembly machinery, BAM)复合物整合外膜蛋白功能的影响,最后利用SDS在细菌细胞内的积累情况检测化合物处理过后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变化。 结果:生物亲和超滤联合HPLC-MS筛选发现18β-甘草次酸可以与BamD发生相互作用,经18β-甘草次酸处理后,大肠埃希菌 bamA基因表达水平升高1.5倍, bamD基因表达水平升高2倍,但是,离体重组系统检测未观察到18β-甘草次酸对BAM复合物的插膜功能具有抑制效果,细胞膜完整性检测实验也未发现18β-甘草次酸对于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的破坏。 结论:以BamA和BamD蛋白作为靶点,建立了使用亲和超滤联合HPLC-MS进行天然产物筛选的方法。筛选得到18β-甘草次酸能够与BamD相互作用并能够影响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的表达,故本研究所建立的筛选和实验流程对于以外膜蛋白为靶点的、其他来源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且本研究也提示在筛选过程中,相关靶点的选择对成功筛选到相应的天然产物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光甘草定调控NETs抑制细胞焦亡缓解脓毒症肺损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传统中药光甘草定对脓毒症肺损伤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形成及细胞焦亡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光甘草定组(CLP+GLA)行CLP及光甘草定灌胃(30 mg/kg);假手术组(Sham)行盲肠探查术,仅进行盲肠翻动后关腹。12 h后留取血浆、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标本检测。测定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NETs标志物MPO-DNA复合物水平、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8、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Caspase-1及Cleaved-caspase-1焦亡蛋白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 P<0. 01),光甘草定组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较脓毒症组下降( P<0. 05)。脓毒症组肺水肿程度明显加重,光甘草定组较脓毒症组肺水肿减轻。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肺泡清晰;脓毒症组肺泡壁广泛增厚,炎性细胞明显浸润;光甘草定组较脓毒症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ELISA显示:脓毒症组血浆中NETs标志物MPO-DNA复合物水平和炎症因子IL-18、IL-1β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 P<0.001),光甘草定组NETs标志物MPO-DNA复合物水平和炎症因子IL-18、IL-1β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脓毒症组均显著降低(MPO-DNA: P<0.01;IL-18、IL-1β: P<0.05)。Western blot技术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脓毒症组大鼠肺组织中Caspase-1及Cleaved-caspase-1蛋白阳性信号表达增强;光甘草定组肺组织Caspase-1阳性细胞分布与假手术组相似,Cleaved-caspase-1阳性信号表达高于假手术组。 结论:光甘草定通过抑制NETs生成及细胞焦亡,有效减轻肺部炎症,发挥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草苷通过减少杏仁核细胞凋亡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抑郁行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甘草苷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大鼠杏仁核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卒中组、PSD组、西酞普兰组、甘草苷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刺激和孤养法建立PSD模型。在模型制作后每周同一时间对各组大鼠进行体重测量和抑郁行为学评价,包括蔗糖水实验及旷场实验。模型制作后6周时利用TUNEL染色法检测杏仁核细胞凋亡,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杏仁核Bax和Bcl-2表达,应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杏仁核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甘草苷组、西酞普兰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卒中组、PS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重和蔗糖溶液偏好度降低,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甘草苷组、西酞普兰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卒中组、PS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甘草苷组、西酞普兰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卒中组、PS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杏仁核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Bax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与甘草苷组及西酞普兰组比较,卒中组、PS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杏仁核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甘草苷能减轻PSD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杏仁核细胞凋亡及调节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四位一体”及“三焦气化”理论探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四位一体”是基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多维度、立体化地辨识分析经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机为心气心阳亏虚、三焦气化失司日久,后期由虚向实进展可见虚实夹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通过“性、位、势、证”四位发挥作用:方性为辛甘而温,淡甘兼苦,辛甘温以化气利水、扶阳涤饮,淡苦以渗水燥湿、通利水道;方位为心、脾、三焦,可鼓舞心阳、健脾蠲饮、通调三焦水道;方势为上下并行、内外兼修、通上利下、宣外补内,则三焦水道借势通达;方证为心阳亏虚、水饮泛滥痰饮证,治疗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应用为多。三焦失司与CHF反复发作互为因果,苓桂术甘汤可暖三焦气化之火、通三焦气化之道,针对CHF的全身性水液潴留发挥作用;其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抗缺血再灌注损伤、调控血管舒缩等。从“四位一体”的角度解构苓桂术甘汤,并结合“三焦气化”理论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CHF机制,对重新焕发经方生命力及精准有效应用经方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