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cutaneous lichen amyloidosis,CLA)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对7个无血缘关系的MEN2A-CLA家系共51名成员进行家系调查、生化和 RET基因等检测及相关组织病理学分析。 结果:基因检测发现28例MEN2A患者存在 RET基因变异(C634G/F/R/S/W或C611Y),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平均诊断年龄为(41.1 ± 18.3)岁,其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CLA的发病率分别为89.3%、28.6%、7.1%和28.6%。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C611Y与C634G/F/R/S/W的嗜铬细胞瘤和CLA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5)。8例伴CLA病例的临床表现为肩胛区皮肤反复瘙痒,病损皮肤干燥增厚、棕色色素沉着伴鳞屑、片状丘疹和苔藓样改变;其CLA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4 ± 4.6)岁,与其CLA和MEN2A的平均诊断年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结论:MEN2A-CLA可能是MEN2A的早期临床表现,且大多存在 RET-C634变异。提高对MEN2A-CLA的认识,结合家系和 RET变异筛查,有利于MEN2A相关内分泌疾病的早期规范诊治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陕西地区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新生儿筛查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陕西地区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发病率、生化分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进行新生儿筛查的146 152例新生儿中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随访情况,以及酰基肉碱水平和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是否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分为单纯型和合并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并与复查时排除诊断的患儿(对照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共21例患儿确诊,发病率为1/6 960;单纯型11例(52.4%),合并型10例(47.6%)。8例单纯型患儿在1月龄以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嗜睡、反应差和感染,其中5例患儿死亡。合并型患儿确诊前均未出现典型临床表现,随访发育均未见异常。(2)单纯型和合并型患儿的血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及丙酰肉碱/游离肉碱比值均高于对照组[ M(min~max),9.26 μmol/L(3.70~37.78 μmol/L)、7.27 μmol/L(3.58~13.62 μmol/L)与4.51 μmol/L(1.48~8.69 μmol/L), H=23.239;1.12(0.32~2.43)、0.74(0.36~1.90)与0.25(0.09~0.45), H=47.061;0.94(0.12~1.92)、0.56(0.18~1.03)与0.17(0.06~0.38), H=36.868; P值均<0.001]。合并型患儿的血蛋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型患儿[7.64 μmol/L(3.40~19.25 μmol/L)与24.22 μmol/L(10.73~56.55 μmol/L), U=3.000, P<0.001]。(3)21例患儿均检测到致病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或纯合突变,包括15种 MMUT基因突变和13种 MMACHC基因突变。单纯型最常见的突变为 MMUT基因c.323G>A(p.Arg108His),携带频率为13.6%;检出c.1676+11A>G为未报道的突变位点,为临床意义不明确的突变。合并型最常见的突变为 MMACHC基因c.609G>A(p.Trp203Ter)和c.567dupT(p.Ile190fs),携带频率均为20.0%。检出c.430-2A>C和c.648_650delAGA(p.216_217delSEinsS)为未报道的突变,为疑似致病突变。 结论:本地区甲基丙二酸血症并不罕见。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病情更重。 MMACHC基因c.609G>A和c.567dupT以及 MMUT基因c.323G>A等突变热点的发现,为后续开展基因筛查、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有效降低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酪氨酸血症Ⅰ型一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国内外报道中国儿童病例的相关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血生化、影像学、遗传学等临床资料,并复习近10年相关文献。结果:先证者为酪氨酸血症Ⅰ型,表现为肝功能衰竭、肾脏肿大、贫血、低血糖,血串联质谱检测发现酪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发现琥珀酰丙酮明显升高。基因检测提示:患儿FAH基因存在c.782(exon9)C>T和c.314+1(IVS3)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数据库检索共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2篇,共报道25例Ⅰ型酪氨酸血症患儿。临床症状以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包括9种FAH基因突变,以455G>A最常见。结论:临床遇到不明原因肝功能衰竭患儿需要注意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其中血氨基酸、尿有机酸联合分析是敏感的筛查诊断指标之一,确诊需要行基因检查或酶活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白细胞介素-6、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SIRT)-1与急诊科老年患者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治疗的60岁及以上患者。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IL-6水平;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后血清放置-80 ℃储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IRT-1水平。72 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测量握力。根据Fried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 FP)评分,将患者分为衰弱与无衰弱组。比较衰弱与无衰弱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IL-6、SIRT-1与衰弱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IL-6、SIRT-1对衰弱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316例,依据Fried FP标准,分为衰弱组( n=156)和无衰弱组( n=160)。单因素分析示,衰弱组血清IL-6 [33.3 (13.0, 69.2) ng/L vs. 20.0 (9.2, 41.3) ng/L, P=0.001]、SIRT-1 [(9.98±1.23) μg/L vs. (8.98±1.65) μg/L, P<0.001]均高于无衰弱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arthel指数、握力后,血清IL-6( OR=1.006, 95% CI: 1.001~1.011, P=0.036)和SIRT-1( OR=1.838, 95% CI: 1.475~2.290, P<0.001)与衰弱独立相关。IL-6预测衰弱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为0.671(95% CI: 0.604~0.738, P<0.001),截点值为33.8 ng/L;SIRT-1预测衰弱的AUC为0.736(95% CI: 0.674~0.799, P<0.001),截点值为9.13 μg/L;二者联合模型的AUC为0.765(95% CI: 0.707~0.823, P<0.001),敏感度为0.776,特异度为0.726,其预测效能优于单独应用IL-6( Z=2.119, P=0.034)。 结论:血清IL-6和SIRT-1可作为急诊科老年患者衰弱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筛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筛查了解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筛查疑似的患儿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对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活产新生儿468 494名,疑似患儿112例,进行尿有机酸分析95例,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95例,共确诊NICCD患儿13例,患病率1∶36 038。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等。生化指标改变包括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异常升高、低血糖、血红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氨增高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检测提示瓜氨酸、蛋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特异性升高,部分伴酰基肉碱轻度升高;尿有机酸分析主要表现为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共检出13种突变类型,分别为c.852_855delTATG、c.511dupG、c.1638_1660dup、IVS16ins3kb、c.1078C>T、c.615+5G>A、c.742G>A、c.44G>A、c.1311+1G>A、c.1399C>T、c.889G>T、c.1177+1G>A、c.1841+3_1841+4del,其中c.852_855delTATG最常见,5种为新发变异,新发变异中c.1841+3_1841+4del、c.511dupG和c.889G>T预测为有害变异。确诊病例予以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均于1岁内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徐州地区NICCD患病率为1∶36 038,c.852_855delTATG变异出现频率最高。共检测出5个新发变异位点,扩展了SLC25A13基因变异谱。NICCD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需早期诊断和治疗,终身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预测2型糖尿病(T2DM)外周血管疾病(PAD)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于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就诊的1 851例T2DM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3∶1比例分为训练集(1 389例)和验证集(462例)。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标、生化指标。收集的资料用于评估T2DM合并PAD的风险。通过运行RStudio软件,使用LASSO回归分析以及交叉验证,来筛选最佳预测因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引入从LASSO回归筛选出的预测因子,进而构建预测T2DM患者PAD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在训练集中,LASSO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4,95%CI 1.020~1.047)、吸烟(OR=2.363,95%CI 1.720~2.804)、饮酒(OR=3.692,95%CI 2.618~5.230)、糖尿病病程(OR=1.040,95%CI 1.006~1.076)、收缩压(OR=1.026,95%CI 1.014~1.03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467,95%CI 0.276~0.77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459,95%CI 1.239~1.721)、白细胞计数(OR=1.137,95%CI 1.027~1.260)、血小板分布宽度(OR=1.285,95%CI 1.202~1.375)、大血小板比率(OR=0.911,95%CI 0.890~0.931)和降压药使用(OR=0.422,95%CI 0.322~0.551)是T2DM合并PAD的影响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T2DM患者PAD发病风险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9(95%CI 0.796~0.842, P<0.001)、70.5%、82.9%和0.821(95%CI 0.779~0.862, P<0.001)、78.3%、75.4%。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当PAD风险阈值概率分别在31%~81%和37%~94%之间时,预测T2DM患者PAD发病风险的净收益更高。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一种准确性高、性能优良的预测T2DM患者PAD发病风险的实用列线图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现为妊娠期高血糖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基因突变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个以妊娠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基因突变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一个孕期发现的高血糖家系,其先证者表现为妊娠期高血糖且营养不良,进行单基因糖尿病目标基因二代测序捕获和一代测序验证,比对遗传学数据库,分析突变位点的人群突变频率及物种保守性,并采用Mutation Taster、Polyphen-2、FATHMM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分级进行致病性判定,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的诊治方案进行调整,并回顾文献中PDX1基因突变在妊娠期高血糖中的研究。结果:基因检测提示PDX1基因突变(p.D64E),该突变位点物种保守性高,家系验证提示PDX1基因突变与糖尿病表型共分离,是新发现的位点。先证者除β细胞功能缺陷之外,还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进行胰岛素及胰酶补充治疗后患者孕重增加满意,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回顾文献发现,PDX1基因突变在高加索人种中可导致妊娠期高血糖及围产期不良结局。结论:本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群中反复出现的妊娠期高血糖可由PDX1基因突变导致,提示对该类患者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功能替代,进而实现精准诊疗。同时提示在妊娠期高血糖人群中建立单基因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的动态变化及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的动态变化及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牵头的“全国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动态变化的多中心调查研究”数据库。对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及全球营养领导层诊断营养不良标准进行营养不良诊断及握力诊断肌少症可能,分析患者住院期间血生化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及营养不良和肌少症可能对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1 180例患者,平均年龄(56.3±16.1)岁,平均身高(164.65±8.29)cm,平均体重(62.12±12.12)kg。其中体重、体重指数、小腿围、淋巴细胞计数、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指标在出院和入院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入院后营养不良和肌少症可能之间存在相关性。入院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38),出院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439);以年龄分组,<65岁组患者和≥65岁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5岁组患者和≥65岁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肌少症可能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以年龄分组,<65岁组患者和≥65岁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肌少症可能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营养不良患者较无营养不良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2±6.24)d比(12.08±5.25)d, P<0.001)];有肌少症可能较无肌少症可能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7±5.93)d比(12.02±5.22)d, P<0.001);有营养不良+肌少症可能的患者住院时间较无营养不良+无肌少症可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7±7.15)d比(12.07±5.22)d, P<0.001)],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2.19)万元比(2.24±2.33)万元, P<0.05)]。 结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和肌少症可能的发生率均较高,营养不良及肌少症可能有相关性,可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及住院费用的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TC患者 131I治疗后左甲状腺素钠片最佳初始剂量预测模型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机器学习方法为 131I治疗后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构建左甲状腺素钠片最佳初始剂量的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接受 131I治疗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最终达标的266例DTC患者[男性78例(男性组)、女性188例(女性组),年龄18~70(40.0+11.5)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共16项)和出院后定期复查的甲状腺功能相关数据及左甲状腺素钠片每次的调整剂量。通过计算随机森林模型重要度筛选出较为重要的临床特征;以筛选出的特征为自变量,以左甲状腺素钠片达标剂量为因变量构建多种回归模型,通过交叉验证选出准确率最高的模型。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 结果:266例患者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体表面积、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收缩压/舒张压、术后甲状旁腺激素、达标时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分别为(68.4±12.9)kg、(165.8±12.8)cm、24.6±3.5、(1.9±0.2)m 2、(140.1±19.1)g/L、(88.6±5.5)fl、(125.7±18.9)mm Hg/(82.7±12.4)mm Hg、(4.1±2.2)pmol/L、(117.0±30.1)μg/d。通过特征筛选,重要度排在前6位的临床特征依次为体表面积、体重、血红蛋白、身高、体重指数、年龄,其重要度均数依次为0.2805、0.1951、0.1315、0.1252、0.1080、0.0819。径向基核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预测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的准确率(53.4%,142/266)最高,高于经验给药的首次达标率(15.0%,40/266);SVR模型在女性组中预测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的准确率高于男性组[60.6%(114/188)对35.9%(28/7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1, P<0.001)。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SVR模型有望提高经 131I治疗后的DTC患者左甲状腺素钠片的首次达标率,并且在女性患者中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