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的关键机制:血管共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实体瘤的生长需要血液供应,而诱导新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在此理论基础上,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应运而生。尽管肝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血管生成型肿瘤,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远未达到预期。近年来,血管共生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但被忽视的非血管生成型肿瘤血管化机制逐渐受到关注。血管共生为肿瘤组织可以通过“劫持”癌旁组织中已存在的血管,而非诱导血管生成以促进自身肿瘤生长。血管共生存在于多种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其被认为是介导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笔者回顾肝癌中血管共生的证据、临床预后及分子机制,探讨血管共生在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及其他抗肿瘤治疗策略中潜在的作用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性别差异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动物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损伤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途径等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性动物对亚低温、促红细胞生成素、脑源性营养因子和别嘌呤醇等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雄性。临床研究发现男性HIE患儿病情更重、预后更差。基于性别的治疗干预很有可能在围产期脑损伤中提供更好的神经保护。本文总结了目前HIE性别差异性的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指肝病或肝病治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与肝病病程及严重程度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对肝病患者临床结局的直接影响是出血风险增加,间接影响涉及因潜在出血风险导致的治疗延迟或终止。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分布异常、破坏或消耗增加等。目前,针对不同机制的治疗策略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手术、免疫抑制药物及输注血小板等,但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提升我国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在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合理选择等方面的临床管理水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相关领域最新循证医学证据,讨论制定了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强化学习在麻醉学医疗决策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型数据集被用于生成算法,以指导患者医疗、护理的质量改进和公共卫生监测 [ 1, 2] 。我国每年实施5 000万例手术,优化围术期麻醉管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尽管利用深度学习等监督学习算法可以对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进行预警 [ 3, 4, 5, 6] ,但手术患者个体差异大,病情变化快且复杂,若诊断不明确以及治疗效果不确切,难以指导外科/麻醉医生持续准确做出优化的个体化麻醉医疗决策,亟需新的算法研究。目前外科学专家们开始高度关注强化学习(RL)在围术期医疗决策中的应用 [ 1, 7] 。RL的特性使其在围术期大量动态、高维、复杂、罕见分布的时序数据分析上具备显著优势,可形成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围术期医疗决策,具备显著的应用前景 [ 1, 2, 7, 8, 9]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深度循证医学理念构建新一代循证决策生态系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传统循证医学在医疗实践和卫生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不断暴露出证据生成效率低、覆盖范围窄、整合策略不完善等不足,难以及时服务临床诊疗及监管决策,因此亟须根据前沿技术的发展,对循证医学理念进行深入拓展和完善。2023年提出的深度循证医学倡导运用最新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全面扩大证据的广度、深度和可整合性,提高证据生产和整合效率。基于深度循证医学理念建立新一代循证决策生态系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可推动循证医学证据检索、生产、整合、传播、转化和应用等各环节的发展,深入挖掘影像学、多组学和真实世界数据,增大真实世界证据的利用潜力,建立动态文献管理平台和决策辅助工具,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证据流动。借助此系统有助于获取以个体为中心的临床综合证据进行精准决策,并在人才培养、循证教学改革、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最终推动同一健康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染重排基因等靶点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该药于2018年9月4日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共同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存在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问题。贝伐珠单抗为一种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在2013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性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近年来,内皮抑制素等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靶向药物的研发,进一步优化了局部晚期及晚期宫颈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新策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endostar)为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药,虽然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宫颈癌治疗,但其是否能成为宫颈癌靶向治疗的新选择,尚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证实。本文对恩度联合放疗和/或化疗方案的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为宫颈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治疗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s,MRONJ)是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后出现的一类严重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骨改建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及炎症等相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感染迁延不愈、反复肿胀疼痛、影响患者生命质量。MRONJ症状严重,治疗方法不明确,已引起广泛重视。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MRONJ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仍无明确证据证明现有治疗及预防方法的效果,且缺乏统一公认的标准。本综述回顾了现有的MRONJ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并阐述了其相关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禁区",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不断生成,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带来新希望。共识在《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的基础上,由共识专家组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通过共识更新研讨会共同制定。专家组经充分研讨在3个临床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不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突变患者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推荐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或不可及时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同时,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组也调整了3条共识意见的推荐级别,对于表皮生长因子TKI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患者使用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调整为强推荐,对于晚期KRAS突变和BRAF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CIs治疗分别调整为一致推荐和强推荐。共识结合国内外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专家组广泛认可的临床经验,旨在为中国临床医师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引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