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的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多、不孕不育和子宫增大。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生育年龄的延迟,子宫腺肌病和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子宫腺肌病往往不单独存在,经常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输卵管积水等复杂妇科疾病情况。合并疾病的存在增加了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的诊治难度。对于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妊娠率和改善妊娠结局?本文对复杂子宫腺肌病相关不孕患者的诊疗进行专题述评,旨在为复杂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探索有效的诊疗模式,提高其妊娠和活产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生育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生育政策调整对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其监测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宁波市奉化市居住≥1年的产妇。将资料分为"独生子女"(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单独二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和"全面二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3个时期,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产妇年龄分布的差异,分析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经产妇占比的变化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政策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联。结果:"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产妇数分别为12 557、14 097和15 509名,后一时期分别较前一时期增长12.3%和10.0%;各时期产妇年龄 M( P25, P75)分别为27(25,30)、28(26,31)和28(26,32)岁;各时期经产妇占比分别为19.5%、35.7%和45.8%,呈上升趋势( P< 0.001)。"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分娩量分别为12 721、14 307和15 772名。"独生子女"时期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最低(8.7%),"全面二孩"时期最高(1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与"独生子女"时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早产[ OR (95% CI)分别为1.20(1.08~1.33)和1.08(1.02~1.13)]和出生缺陷[ OR(95% CI)分别为1.33(1.13~1.55)和1.29(1.20~1.39)]风险增加;巨大儿风险降低[ OR(95% CI)分别为0.87(0.80~0.96)和0.91(0.87~ 0.95)],围产儿死亡风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OR(95% CI)分别为0.78(0.53~1.15)和0.84(0.69~1.02)]。 结论:随生育政策调整,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遗传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OC)是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相继调整两次,与高龄生育伴发的出生缺陷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开展NSOC风险预测将为健全出生缺陷防控链条提供重要证据。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二代测序等发现了多个与NSOC有关的遗传位点,为开展预测提供了有益信息。本文综述了NSOC风险预测,特别是利用遗传信息开展风险预测的常用方法,以期在研究设计、变量筛选、构建策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NSOC等复杂出生缺陷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痛经、月经量增多、子宫增大和不孕等。近年来随着ADS确诊患者的年轻化及生育政策的调整,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重视。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以其非侵入性、高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较好地保留了子宫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在保留生育功能的ADS治疗中展现出优势。HIFU消融治疗明显改善ADS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妊娠结局,提高HIFU消融治疗ADS病灶的消融率更有益于上述结果。此外,HIFU消融相较其他微创治疗在保护生育力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围绕HIFU消融治疗ADS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总结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圆形分布法的2013—2021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产妇分娩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生育政策变化后产妇分娩信息的变化及分娩时间是否存在集中趋势,为助产士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分娩的18 306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相关分娩信息,包括年龄、产次、是否早产、是否低出生体重儿等,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时间是否存在集中趋势。结果:18 306名产妇中,经阴道分娩12 222名(66.76%,12 222/18 306)、剖宫产6 084名(33.24%,6 084/18 306),经产妇4 688名(25.61%,4 688/18 306),高龄产妇3 751名(20.49%,3 751/18 306)。2013—2021年经产妇、高龄产妇和早产占比呈增加趋势,其中,高龄产妇2013年占比为11.34%(235/2 072),2020年达高峰,占比为30.22%(475/1 572),2021年略有下降为27.84%(324/1 164);经产妇2013年占比为9.27%(192/2 072),2017年达到高峰,为34.74%(740/2 130),且2018—2021年均在30.00%以上;早产儿总占比为7.84%(1 435/18 306),其中2021年最高,占比为9.79%(114/1 164)。2013—2021年经产妇、高龄产妇和早产儿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显示,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时间有集中趋势,主要集中在14∶00—15∶00( P<0.01)。 结论: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2013—2021年高龄产妇、经产妇、早产新生儿的占比逐年增加,并且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时间有集中趋势。故需要动态调整助产士的人力配备,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助产士人力资源调配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二部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妊娠期不同类型的糖代谢异常,与巨大胎儿、剖宫产术分娩、早产、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明确相关,且远期母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高。伴随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升高,妊娠期规范化管理能明确降低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本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妊娠期高血糖的母儿结局。指南第一部分已发表于《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年第57卷第1期,内容包括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诊断、孕前保健、营养管理、运动管理、药物治疗。本文为指南第二部分,内容包括孕妇糖脂代谢等指标的监测、母儿并发症、围产期处理、产后管理与随防、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妊娠期不同类型的糖代谢异常,与巨大胎儿、剖宫产术分娩、早产、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明确相关,且远期母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高。伴随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妊娠期高血糖的发生率升高,妊娠期规范化管理能明确降低上述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本指南将对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的孕前、孕期及产后的监测和管理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改善妊娠期高血糖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痫前期(PE)严重威胁母儿健康。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复发PE已成为产科医师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复发PE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预防及全面风险评估尤为重要。本文就包括遗传因素、前次PE病史情况、孕前状况、产前检查及病因学筛查等方面在内的复发PE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孕前咨询、孕期评估及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临床防治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早产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是围产儿及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政策调整后高龄孕妇增加,妊娠间隔改变,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发生率增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早产率呈上升趋势。为降低我国早产率,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减少早产相关严重并发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对上一版《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进行了更新。本次更新基于早产防治证据的研究进展,首先列出相关问题,经过两轮产科学组专家参与的Delphi问卷调查、临床一线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以及会议讨论,最终形成18条推荐意见,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本指南适用范围:单胎妊娠、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科护士生育意愿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的生育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国内 3 个直辖市和 9 个省 58 所医院共 937 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的急诊科护士生育意愿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急诊科护士生育意愿总体偏低(42.05%),月收入、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工作强度、排班方式、理想子女数是急诊科护士生育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急诊科护士的生育意愿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护理管理者可针对低收入、已婚急诊护士进行个体化管理,应以需求为导向,采用合理的排班策略,动态调整急诊科人力资源,平衡工作强度并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行专业心理疏导,助力国家生育政策落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