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通过脂多糖(LPS)联合甲基泼尼松龙(MPS)诱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将数字随机法分为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在C臂引导下下通过髓芯减压术将hUCMSCs注射至兔股骨头内。通过Micro-CT、微血管造影及组织学评估兔股骨头骨坏死、微血管数。对正态分布数据采用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采用Tukey检验。 结果:hUCMSCs组BV/TV、Tb.N和Tb.T明显高于模型组( F=221.4、251.0、586.5, P<0.01);Tb.Sp明显减少( F=137.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分别为(1.12±0.07)、(1.46±0.04)、(2.18±0.09) mm 3;微血管数分别为(16.00±1.64)、(20.00±1.10)、(35.20±3.11)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及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加( F=300.6、104.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分别为(60.42±4.65)%、(49.75±3.73)%、(30.13±4.61)%,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较模型组中显著减少( F=95.3,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分别为(2.00±0.82)、(2.63±0.92)、(4.50±0.72)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多( F=16.3, P<0.01)。 结论:hUCMSCs通过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血管生成,减少骨坏死的发生并促进骨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导致多发内分泌腺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导致的多发内分泌腺体功能减退病例。患者男性51岁,因非小细胞肺癌术后PET-CT检查,发现隆突下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共14个周期,治疗过程中出现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停用PD-1抑制剂后5个月出现乏力、出汗、低血糖,化验提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减低],给予泼尼松龙替代治疗后症状缓解。本例为国内报道的首例PD-1抑制剂导致的多发内分泌腺病病例,特别是停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无明显改善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提示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均需注意监测甲状腺、垂体、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指标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正确采取医疗措施避免漏诊误治,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儿童睑板腺囊肿术后护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睑板腺囊肿行改良手术的患儿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睑板腺囊肿患儿80例,随机分成传统组与改良组,各40例。传统组采用经病灶处睑板腺囊肿切刮手术,改良组在传统组基础上采取睑板腺囊肿刮除联合术中病灶及结膜下注射甲泼尼松龙,治疗过程中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治愈率,以及肿胀、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及护理后,改良组患儿切口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传统组无肿胀发生优于传统组,感染情况优于传统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治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睑板腺囊肿改良手术方式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伤口愈合更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与肿胀发生率均有降低,未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的12例GFAP-A患儿病例资料,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例GFAP-A患儿平均发病年龄6.5岁,男女比例3∶1。主要以发热(10例,83.3%)为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为认知或意识水平下降9例(75.0%)、头痛或头晕6例(50.0%)、呼吸衰竭6例(50.0%)、癫痫发作7例(58.3%)等。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呈炎性改变10例(83.3%),脑脊液、血清GFAP-IgG抗体阳性分别为8例(66.7%)、9例(75.0%),合并抗体2例(16.7%)。头颅MRI为颅内多发性病灶8例(66.7%),垂直于脑室周围线状放射状样强化1例(8.3%),脊髓长节段受累伴强化4例(33.3%)。录像脑电图背景节律慢化7例(58.3%)。12例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或联合丙种球蛋白等治疗,10例(83.3%)好转,1例症状反复,1例因合并多系统感染死亡。结论:儿童GFAP-A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脑膜脑炎伴或不伴脊髓炎综合征,脑脊液或血清抗体阳性,特异性MRI改变,大部分患儿经早期激素及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于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大鼠模型的预防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每周2次大鼠后腿肌注甲基泼尼松龙20 mg/kg,连续用药6周;EPO组,每日腹腔内加用500 U/kg的rHuEPO;生理盐水组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12周后取大鼠股骨颈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大体标本的变化证实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和观察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免疫组化CD31染色检测其微血管变化,Western Bolt验证伴随的VEGF的变化和PCNA检测其细胞增殖的改变,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标记物OPN、PINP、CTX-1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骨质疏松组可见骨小梁明显稀疏、变窄、断裂、形态不规则,并伴有较多破骨细胞出现,部分可见骨细胞胞核皱缩、溶解、消失;EPO组较骨质疏松组病变有明显改善,部分结构已经接近对照组,骨小梁分割程度较高且可见较多成骨细胞。免疫组化高倍镜视野结果:EPO组CD31阳性细胞16.60±4.88,骨质疏松组12.96±4.54,生理盐水组25.84±7.97,EPO组较骨质疏松组CD31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olt:生理盐水组VEGF/β-actin灰度比值0.570±0.022,骨质疏松组0.446±0.083,EPO组0.584±0.009;生理盐水组PCNA/β-actin比值0.541±0.158,骨质疏松组0.187±0.099,EPO组0.733±0.257;EPO组VEGF和PCNA表达均高于骨质疏松组,而EPO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LISA血清学检测,生理盐水组血清OPN水平为(78.34±17.28) pg/ml,骨质疏松组(368.48±97.23) pg/ml,EPO组(217.62±39.1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P1NP为(1 507.00±58.49) ng/ml,骨质疏松组(1 196.00±91.32) ng/ml,EPO组(1 621.00±65.57)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理盐水组CTX-1水平为(27.10±4.78) ng/ml,骨质疏松组(39.46±9.23) ng/ml,EPO组(31.17±4.1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同时性注射EPO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激素性骨质疏松,促血管作用和促进成骨以及抑制破骨是其可能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早产儿应用地塞米松、泼尼松龙和甲基强的松龙与2岁时神经发育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极早产儿生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标准仍不一致,且其对远期结局影响的证据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重症免疫性脑炎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重症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脑电图变化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重症AE,分析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AE患儿合计27例,其中女性18例(66.7%)。首次发病年龄为(7.9±3.2)岁,18例(66.7%)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主要前驱症状:发热(77.8%)、头痛(40.7%)和呕吐(44.4%)。神经系统症状:癫痫发作(88.9%)、精神行为异常(81.5%)、言语障碍(70.4%)、运动障碍(70.4%)等。脑电图表现痫性放电和慢波活动。头颅MRI主要在T2加权和FLAIR序列侧脑室后角异常信号。主要合并症包括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心血管功能障碍、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机械通气持续时间19.8 (14.8, 29.1) d。一线治疗包括甲基泼尼松龙、静脉人丙种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TPE),其中18例予甲基泼尼松龙[10~30 mg/(kg·d), 3~5 d] +IVIG(2 g/kg,分2 d)+TPE治疗,1例予甲基泼尼松龙[10~30 mg/(kg·d), 3~5 d] +TPE治疗,8例甲基泼尼松龙[10~30 mg/(kg·d), 3~5 d] + IVIG(2 g/kg,分2 d);序贯治疗予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3~6月逐渐减停。出院时16例(59.3%)存在神经系统损害:运动障碍8例,言语障碍5例,精神行为异常5例等。结论:儿童重症AE多数为抗NMDAR脑炎,首发神经系统症状以癫痫发作为主,主要器官功能障碍包括RSE、急性颅高压综合征、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和心血管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致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72岁男性患者因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先后行一线方案化疗和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为病情稳定,随后改用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第2周期治疗3 d后患者出现急性双眼水平复视,头部磁共振检查未发现脑转移、脑卒中、脑外伤及脑膜炎的相关证据,眼科检查排除其他眼病,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所致的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复视症状明显改善,后续口服醋酸泼尼松龙并逐渐减量,1个月后患者复视消失,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及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该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80例,根据围术期管理中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术前和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与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治疗]及对照组(40例,仅应用抗生素治疗)。两组均完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管理。对比分析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插管时、手术开始5 min、术毕、拔管时心率(HR)和收缩压(SBP)均明显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插管时、手术开始5 min、术毕、拔管时HR、SBP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恢复普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出血、肠瘘、肠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肠癌围术期管理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