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型甲状腺癌喉返神经入喉处受侵特点及外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入喉处受侵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8月至 2018年8月甲状腺癌侵犯RLN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LN受侵部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4例入喉处受侵为A组,其他部位受侵16例为B组。对两组的手术学指标、术后并发症和短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相比手术时间、出血量、多发病灶比率、粘连浸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情况比较:A组较B组肿瘤小( t=-3.614, P=0.001),淋巴结转移率低( χ2=5.593, P=0.018),微小癌比率高( χ2=4.051, P=0.044)。而术后1、6、12、24个月声音嘶哑及喉镜声带异常发生率及术后6、12、24个月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甲状腺癌RLN入喉处受侵,肿瘤直径相对较小,微小癌比率高,淋巴结转移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征象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超声征象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396例603枚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icronodular goiter,MNG)和539例640枚PTMC的超声资料,按照不同检查时间,将所有结节分为模型组(2013~2014年)和检验组(2015~2016年),观察瘤体形态、内部回声、微钙化及纵横比(A/T),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种超声征象在PTMC和MNG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结果:模型组和检验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MNG及PTMC的瘤体形态(模型组: χ2=283.54, P=0.000;检验组: χ2=298.119, P=0.000)、内部回声(模型组: χ2=63.130, P=0.000;检验组: χ2=87.400, P=0.000)、微钙化(模型组: χ2=26.342, P=0.000;检验组: χ2=50.152, P=0.000)及A/T(模型组: χ2=169.918, P=0.000;检验组: χ2=181.405, P=0.000)等超声征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形态不规则、低回声、A/T>1和微钙化是PTMC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8.410和19.231、2.560和6.380、9.379和6.724、3.102和8.830,模型组和检验组多种超声征象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16和0.911。 结论: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微钙化和A/T>1均是预测PTMC稳定的重要超声征象,对多种超声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微小癌4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42例(研究组)和无合并甲亢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41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疗、临床分期、B超特点、甲状腺功能与抗体、病理资料和预后。结果:研究组、对照组中B超发现微小钙化的比例分别为61.9%(26/42)、33.4%(137/410)(χ 2=13.411、 P<0.05),发现多灶结节的比例分别为47.62%(20/42)、69.02%(283/410)(χ 2=7.899, 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冰冻检查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率分别为61.9%(26/42)、66.1%(271/410)(χ 2=4.460, P<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4/42)、26.8%(110/410)(χ 2=6.049, P<0.05)。该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研究组术后均无甲状腺癌复发,有2例术后甲亢复发,对照组3例甲状腺微小癌复发,均二次手术切除。两组随访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甲亢合并结节时应警惕甲状腺癌的发生,但甲亢合并微小癌预后较好,术式倾向于双侧叶全切术,可以预防甲亢复发,术中可能不需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以降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病理组织学亚型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理亚型的意义。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次行手术治疗的非高危型PTMC 719例,研究它们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并与PTC进行了部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CK19、HMBE1、Galectin-3和C56的表达情况。结果:非高危型PTMC和PTC的发病年龄最高峰均在40~49岁;两组在30~39岁区间发生淋巴结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50~59岁区间( P<0.05)。PTMC中多发癌灶的淋巴结癌转移率明显高于单发癌灶( P<0.05)。有纤维包膜侵犯的PTMC的淋巴结癌转移率显著高于未侵犯病例( P<0.05)。PTMC发生的淋巴结癌转移与患者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是否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均无显著相关性( P>0.05)。CK19、HMBE1和Galectin-3在PTMC(232/232)和PTC(350/350)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85/232)和20.0%(70/350)。 结论:PTMC作为PTC的主要病理亚型,多种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相关,建议给予高度重视。肿瘤标志物CD56单独阳性表达不能作为否定PTMC和PTC的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靶向作用于微小RNA-27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轴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SNHG22)靶向作用于微小RNA(miR)-27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30例三阴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及癌旁组织中SNHG22和miR-27a-3p的表达变化;将SNHG22过表达质粒和miR-27a-3p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观察两者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SNHG22和miR-27a-3p的关系及miR-27a-3p的下游靶基因。将miR-27a-3p mimics、miRNA阴性对照(miR-NC)分别与SNHG22共转染后,观察上调miR-27a-3p表达对过表达SNHG22的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SNHG22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184±1.8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295±0.659, t=5.395, P<0.05);miR-27a-3p的表达水平(0.547±0.41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521±0.845, t=5.623, P<0.05);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NHG22组侵袭细胞数(406.500±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172.000±14.142, t=67.000, P<0.05),而转染miR-27a-3p mimics转染组侵袭细胞数(139.000±19.789)明显低于对照组(391.000±21.213, t=252.000, 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miR-27a-3p可与SNHG22结合降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415±0.054比1.014±0.106, t=16.360, P<0.05),而miR-27a-3p可与IGF-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降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367±0.049比1.015±0.021, t=12.860, P<0.05);挽救实验结果表明SNHG22+miR-27a-3p mimics组侵袭细胞数(186.500±14.849)明显低于SNHG22+miR-NC组细胞(345.000±24.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80, P<0.05)。 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22可通过靶向作用于miR-27a-3p/IGF-1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侵袭性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并分析PTMC侵袭性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汾阳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PTMC的200例患者,术前进行SWE联合CEUS诊断,探究其对PTMC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并收集患者资料分析PTMC侵袭性危险因素。结果:经病理证实,200例PTMC患者中恶性结节112例,良性结节8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75例(合并71例被膜侵犯),无淋巴结转移125例。恶性结节超声造影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 P>0.05)。SWE联合CEUS诊断PTMC淋巴结转移患者被膜侵犯灵敏度为94.66%,特异度为85.60%,准确度为89.00%,阳性预测值为79.77%,阴性预测值为96.39%,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 Kappa值>0.7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多发灶、形态不规则、突破被膜、细小钙化是PTMC具有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方差膨胀系数<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SWE联合CEUS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72,诊断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80.56%,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结论:SWE联合CEUS诊断可以显著提高PTMC侵袭性诊断准确度,对PTMC侵袭性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ncRNA DLEU1靶向miR-624-3p介导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淋巴细胞白血病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ymphocytic leukemia1,DLEU1)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等过程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与甲状腺癌细胞SW579、TPC-1、C64中DLEU1、微小RNA-624-3p(miR-624-3p)的表达水平。分别将si-con(si-con组)、si-DLEU1(si-DLEU1组)、miR-con(miR-con组)、miR-624-3p mimics(miR-624-3p组)、si-DLEU1与anti-miR-con(si-DLEU1+anti-miR-con组)、si-DLEU1与anti -miR-624-3p(si-DLEU1+anti -miR-624-3p组)转染至TPC-1细胞,将未经转染的细胞作为NC组;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验证DLEU1与miR-624-3p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Cleaved caspase-3、Wnt、β-catenin表达量。结果:与Nthy-ori 3-1组DLEU1相比,甲状腺癌细胞SW579、C643、TPC-1中DLEU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iR-624-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07.87和68.45, P值均<0.05);与NC组、si-con组相比,si-DLEU1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著下降,Ki-67、MMP-2、Wnt、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2.93、354.43、193.75、101.74、86.80、141.66、122.14、307.83、78.49, P值均<0.05);与NC组、miR-con组相比,miR-624-3p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著下降,Ki-67、MMP-2、Wnt、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49.63、296.45、220.53、220.82、215.75、65.23、251.20、302.58、348.28, P值均<0.05);miR-624-3p过表达能显著降低DLEU1野生型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 t=9.55, P<0.05);与si-DLEU1+anti-miR-con组相比,si-DLEU1+anti-miR-624-3p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著增多,Ki-67、MMP-2、Wnt、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93,15.29、20.18、6.79、4.23、8.02、9.57、11.34、8.67, P值均<0.05)。 结论:LncRNA DLEU1靶向miR-624-3p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信号通路Wnt/β-catenin的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已经在临床推广。热消融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势,但是目前的指南或共识仅局限于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和科研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热消融可以治疗较大肿瘤,服务更多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了拓展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的适应证、规范技术细节和围手术期患者管理方案,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介入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制订了本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以推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在临床的快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动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动监测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3至2017年间61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记录结节增长情况、新发病灶情况以及新增淋巴结转移情况,上述3种情况作为疾病进展的定义,并以疾病进展作为生存分析的结局事件。根据患者确诊年龄中位数将全部患者分为2组(<43岁和≥43岁组),不同年龄分组中有关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使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年龄分组的疾病进展的差异。结果:61例患者中有男性9例,女性52例;发病年龄23~74岁,中位数年龄43岁;随访时间2~7年,中位随访时间2年。肿瘤直径增大≥3 mm者22例(36.1%),其中男性5例,女性17例。出现新发癌灶者13例(21.3%),男2例,女1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者3例(5%),均为女性,总进展人数24例(39.3%),男性5例,女性19例。在年龄<43岁组发生疾病进展的情况明显多于≥43岁组。结论:对于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严格控制符合主动监测治疗的指征并充分结合患者意愿,首先考虑主动监测作为肿瘤管理方式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 carcinoma,PTM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太和医院甲乳外科和国药东风总医院甲乳外科70例PTM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口腔组35例,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OET)男11例,女24例,年龄(40.71±5.09)岁,范围23~60岁;经腋窝组35例,采用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thyroidectomy through axillary approach,LTTAA)男13例,女22例,年龄(40.25±5.06)岁,范围24~59岁。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炎性因子、应激指标水平、并发症,随访3个月评估手术切口美观度情况。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经口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经腋窝组[(8.71±0.93)vs(6.85±0.82)个、(23.05±3.51)vs(26.14±3.96) ml( t=8.88、3.46, P<0.05)];术后1 d经口腔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显著低于经腋窝组[(275.31±30.41)vs(300.22±33.25) ng/L、(180.25±19.75)vs(205.36±22.41) nmol/L( t=3.27、4.97, P<0.05)];术后1 d经口腔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经腋窝组[(7.05±0.86)vs(8.74±1.02) mg/L、(4.33±0.62)vs(6.45±0.81) pg/L( t=7.49、12.30, 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经口腔组手术切口美观度(94.29%)显著高于经腋窝组(77.14%)( χ2=4.200, P<0.05)。 结论:PTMC给予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时,TOET较ETTAA创伤性更小,手术切口美观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