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大椎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大椎主治优势病症与配伍规律。方法:检索2012年1月1日-2022年8月15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发表的大椎相关文献,归纳其主治病症和腧穴配伍,采用Gephi 0.9.5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对比大椎单穴和配伍主治优势病症;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基于Apriori算法对腧穴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2篇,涉及处方732首,单穴主治优势病症为颈椎病、痤疮、和感冒;配伍主治优势病症为颈椎病、变应性鼻炎、缺血性卒中后遗症等14类;经脉配伍以足太阳膀胱经为首,阳经频次高于阴经;腧穴配伍以下合穴、背俞穴、八会穴等特定穴为主,高频腧穴有肺俞、百会、风池、足三里等33个穴,得到4系8类大椎配伍组合。结论:大椎广泛应用于内科病症,长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倾向于特定穴多重配伍与聚类组合灵活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CSA患者11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HBO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颈椎活动度及血浆神经肽Y(NPY)和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81.82%)(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后、左、右移动的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治疗后血浆中NPY及U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1),并且治疗后观察组NPY及U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HBO结合推拿治疗CSA主要通过提高颈椎活动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及下调血浆NPY、UⅡ水平,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孙树椿应用清宫正骨手法联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孙树椿教授为清宫正骨流派第六代传人,擅长诊治筋骨劳损与跌打损伤,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诊断上重视体格检查,并充分运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治疗上重视对"筋"的调理,认为"骨正筋柔"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标准,以辨位施治为理念进行诊治,将清宫正骨手法与中药相结合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发眩晕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引发眩晕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43例CSA伴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2例)与研究组(71例),对照组接受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研究组接受龙氏正骨手法联合HBO治疗。采用中医证候评分法评估并比较2组的整体疗效;采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状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参数。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前DHI评分、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LVA、RVA、BA参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HBO治疗CSA引起的眩晕,较单一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效果好,更利于减轻眩晕症状,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部CTA二维及三维后处理指导颈椎病诊断及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颈部CT血管成像(CTA)二维及三维后处理对于颈椎病诊断及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149例于本院行颈部CTA检查的颈椎疾病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CTA二维后处理分析患者颈椎病变情况,CTA三维后处理观察椎动脉变化,分析其对颈椎疾病分型、椎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的诊断价值.结果:颈部CTA检查结果显示颈椎体骨质增生122例、颈椎曲度变直76例、曲度反弓状58例、椎间隙变窄66例、增生压迫神经根47例,椎动脉狭窄29例.颈部CTA检查颈椎病分型与颈椎病临床分型的总体符合率为84.56%,Kappa系数为0.763.29例患者接受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颈部CTA检查椎动脉狭窄程度与DSA检查的总体符合率为93.10%,Kappa系数为0.885;CTA检查与DSA诊断椎动狭窄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结论:颈部CTA二维及三维后处理对颈椎病分型有良好鉴别诊断价值,且对椎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的诊断与DSA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针刀联合正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刀联合正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收录的针刀联合正骨治疗颈性眩晕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分层筛选,将所纳文献行数据提取并予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2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24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00 01);观察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0 01);观察组相较其他疗法能有效改善颈X线影像学指标(P<0.001);观察组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针刀联合正骨相较其他疗法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其临床症状、疼痛程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影像学指标,提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可优先采用针刀联合正骨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椎动脉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2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4(53.9±11.0)岁.单节段病变18例,2个节段病变17例,3个节段病变7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Cobb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14.0±5.2)个月;手术时间95~220(160.38±36.77)min,术中出血量30~85(53.60±18.98)ml.2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6个月38例眩晕改善,改善率90.5%.NDI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CSA患者,ACDF手术可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离子导入联合康复护理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离子导入联合康复护理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年 9月—2023年 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完成手术的 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1:1 随机掷硬币原则把67例患者分为离子组(n=34)与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离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离子导入护理,离子组与对照组护理观察周期均为 3个月,测定与记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护理 3个月后,离子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06%,高于对照组的 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椎JO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离子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护理前,血流量均多于护理前,且离子组的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血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离子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子导入联合康复护理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总体疗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还可增快患者的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抑制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分清泻浊腹部推拿配合传统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分清泻浊腹部推拿配合传统推拿治疗痰湿中阻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痰湿中阻型CSA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交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予以分清泻浊腹部推拿配合传统推拿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scale for CSA,FS-CS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肩疼痛评分、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内皮素(endothe-lin,E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及FS-CSA评分、NDI评分、颈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NSE、ET、SOD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清泻浊腹部推拿配合传统推拿可提高痰湿中阻型CSA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和颈椎功能障碍,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疾病.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而出现不同临床表现,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和其他型(包含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1].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70%,其次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