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IOE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NGT)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入院24 h和治疗15 d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身体质量指数、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造影检查结果评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与组内入院24 h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 d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身体质量指数、洼田饮水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吞咽造影检查结果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15 d后的血清白蛋白水平[(33.79±0.81)g/L]、身体质量指数[(21.09±0.59)kg/m 2]、洼田饮水评分[(1.53±0.43)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22.04±2.87)分]、吞咽造影检查结果评分[(8.69±1.20)分]、吞咽生活质量量表评分[(51.25±6.7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42±1.22)分]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相较于留置NGT,IOE更能改善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状况等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Elsevier、OVID、ProQuest、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由2名研究员根据Cochrane 5.11系统评价方法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 616例,其中IOE患者809例,经鼻留置胃管患者8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OE能增强患者吞咽功能( RR=1.31,95% CI:1.21~1.43, P<0.01),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RR=0.43,95% CI:0.28~0.65, P<0.01),提高血红蛋白量( MD=6.73,95% CI:5.89~7.57, P<0.01)、血清总蛋白量( MD=4.44,95% CI:3.69~5.20, P<0.01)、血清前白蛋白量( MD=17.45,95% CI:7.29~27.62, P<0.01)、血清白蛋白量( MD=1.72,95% CI:1.33~2.10, P<0.01)。 结论:IOE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提高营养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留置鼻食管管饲法及鼻胃管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留置鼻胃管管饲法(CNG)和留置鼻食管管饲法(CNE)两种方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留置管饲方法的不同,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NG组和CNE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灸、电疗及吞咽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在此基础上,入院后CNG组采用传统的CNG管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而CNE组则采用CNE管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直至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经吞咽治疗师评价能够安全进食即可拔除胃管,经口进食。分别于置管前和置管30 d后,观察2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便秘等并发症的情况,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置管前,CNG组和CNE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10.00%和6.67%)、胃食管反流(13.33%和13.33%)、吸入性肺炎(26.67%和20.00%)、便秘(23.33%和16.67%)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置管30 d后,CNG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0.00%、33.33%和43.33%)较组内置管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便秘的发生率(50.00%)明显高于组内置管前( P<0.05)。而CNE组患者置管30 d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3.33%、10.00%、13.33%和16.67%)均较组内置管前有所降低( P>0.05),且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明显低于CNG组( P<0.05)。CNG组和CNE组置管前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分别为(2.73±0.87)和(2.80±0.96)分;置管30 d后,CNG组和CNE组的FOIS评分分别为(3.57±0.63)和(3.60±0.93)分,较组内置管前均有明显增高( 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CNG管饲法相比,CNE管饲法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还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管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对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对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吞咽障碍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留置鼻胃管(NGT)与IOE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入院24 h和治疗15 d后,对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比较,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PHQ-9)、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对2组患者的抑郁情绪、经口摄食能力、渗漏及误吸情况、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入院后第3日起,记录患者的日均喂养量。结果:治疗15 d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35.12±1.08)g/L]、血清总蛋白[(56.54±4.17)g/L]、血清前白蛋白水平[(0.17±0.05)g/L]和SWAL-QOL评分[(47.56±5.72)分]改善( 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35.91±1.37)g/L]、血红蛋白[(117.43±9.46)g/L]、血清总蛋白[(59.12±3.68)g/L]、血清前白蛋白[(0.20±0.04)g/L]水平、BMI[(21.51±1.07)kg/m 2]、SWAL-QOL评分[(58.14±4.91)分]改善( P<0.05),存在抑郁情绪的人数少( P<0.05)。与对照组治疗15 d后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BMI、SWAL-QOL评分改善优异( P<0.05),存在抑郁情绪的人数明显较少( P<0.05)。入院第4日起,观察组的实际喂养量占目标喂养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相比于NGT,IOE能更好地改善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鼻留置胃管管饲;观察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观察B组在观察A组基础上,加用多感官刺激方案.3组均干预8周,在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观察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以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检查(舌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结果 干预8周后,除对照组SWAL-QOL评分以外,其余3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和SWAL-QOL评分优于干预前(P<0.05).而观察B组在洼田饮水试验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A评分低于其余2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观察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情况方面,干预8周后3组BMI均高于干预前,NRS2002均低于干预前(P<0.05).组间比较,3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RS2002方面,观察A组和观察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组和观察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喉复合体动度检查方面,干预8周后,除对照组舌骨上移距离,其余3组各项距离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B组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高于其余2组(P<0.05),甲状软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仅高于对照组,与观察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作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结合预判性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结合预判性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52例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留置鼻胃管营养支持治疗方法联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治疗法联合预判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洼田试验结果、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结合预判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营养情况,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对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对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分为经鼻胃管管饲生大黄组(A组,30例)、经鼻肠管管饲温开水组(B组,30例)与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组(C组,30例).3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入重症监护室(ICU)后立即留置鼻胃管,禁食≥8 h,每8 h抽取胃内容物评估胃残留量,每日行胃液隐血试验检查,病人肠鸣音恢复并且无肠内营养禁忌证则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以10 kcal/(kg·d)开始,之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剂量.A组病人于入组后24 h内给予生大黄粉每次0.1 g/kg溶于50 mL开水,待开水变温后经鼻胃管管饲,每8 h 1次,连续治疗3~7 d;B组病人入组后24h内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经鼻肠管给予温开水50mL管饲,每8h1次,连续应用3~7d;C组病人入组后24h内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给予生大黄粉每次0.1 g/kg溶于50 mL开水,待开水变温后经鼻肠管管饲,每8 h 1次,连续治疗3~7 d.比较3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胃残留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反流发生率、腹泻发生率、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胃肠营养开始时间、7 d内肠内营养总量、住ICU天数.结果 3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第1天胃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胃残留量均少于A组、B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反流发生率、呕吐发生率、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少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胃肠营养开始时间早于A组、B组,7 d肠内营养总量大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入住ICU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2月—2019年11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24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持续性的鼻腔留置胃管管饲,研究组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分别于入院24 h内(干预前)和干预1周、3周、6周后,观察2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体质指数(BMI)、上臂肌围(MAMC)、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统计干预6周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记录2组患者整个干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胃管托管率及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明显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各时间点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1周后,2组患者BMI、MAMC、PA、ALB均无明显变化;干预3周、6周后,2组患者BMI、MAMC、PA、ALB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6周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62/62),对照组为83.87%(52/6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各时间点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过程中,研究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胃管脱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有利于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并发症更少,脱管率低,治疗依从性高,且长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鼻留置胃管与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基于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lexible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比较经鼻留置胃管管饲(nasal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feeding,NGT)与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IOE)在减少鼻胃管综合征发生率、改善咽期吞咽功能和气道保护功能方面是否存在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4例,根据营养摄入方式分为NGT组28例,IOE组26例.其中NGT组中有14例患者由NGT转变为IOE,将这些患者归为NGT-IOE亚组,另外14例继续沿用NGT,为NGT-NGT亚组.采用FEES评定各组患者的咽喉部生理结构情况,包括会厌形状、杓状软骨黏膜水肿程度、声带运动能力;咽喉部分泌物情况,包括分泌物严重程度分级(Murry secretion severity scale,MSS);咽期吞咽功能-喉部感觉功能、吞咽反射能力、食物残留等级(Yale pharyngeal residue severity rating scale,YPR-SRS)、Rosenbek渗漏/误吸等级(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并使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评分(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measure swallowing,FCM)评定患者整体的吞咽能力.结果:NGT组与IOE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比较,NGT组患者的MSS、PAS、FCM评分显著低于IOE组(P<0.05),且会厌形状异常和杓状软骨黏膜水肿程度显著高于IOE组(P<0.05).NGT-IOE亚组患者拔管后MSS、YPR-SRS(会厌谷)、YPR-SRS(梨状窝)、PAS、FCM评分较拔管前显著提高(P<0.05),提示存在鼻胃管综合征的会厌形状异常情况、杓状软骨黏膜水肿和声带外展受限均较拔管前显著降低(P<0.05),另外,喉部感觉功能也较拔管前显著改善(P<0.05).NGT-NGT亚组两周前、后的各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NGT相比,IOE可以减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综合征的发生率,并改善咽期吞咽和气道保护功能,故对于长期留置鼻饲胃管的患者,有必要尽早考虑转变为IOE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从口摄入输送至胃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无法安全有效地进食,难以获取足够的营养[1].据统计[2],20%~70%的脑卒中幸存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容易引起营养不良[3-4].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传统留置胃管鼻饲和胃造瘘术[5].然而,传统留置胃管鼻饲不仅易引起食物反流、误吸等并发症,还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自我形象接受度,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6],甚至导致吞咽功能废用[7].胃造瘘术虽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8],但由于胃造瘘术可能存在手术麻醉风险以及拔管后返流等潜在并发症,使得患者对胃造瘘术的接受程度较低[9].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不仅能够保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供应,还能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并且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10-11].笔者对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