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疼痛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化疗后普遍出现的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头颈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以及溃疡等,其引发的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治疗进程.放化疗所致OM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炎症因子及多条信号通路,而有关其疼痛的电生理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黏膜损伤处的急性疼痛和炎症环境下的持续性疼痛,导致离子通道重构,产生中枢及外周的敏化.本研究从离子通道角度对OM的致痛机制进行探讨,通过类比其他炎性疼痛的研究结果,重点关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钠通道和钾通道在OM及其他疾病所致疼痛中的变化,推测OM致痛可能的电生理机制.离子通道作为重要的药物靶点,针对性的开放剂和拮抗剂可有效缓解疼痛,结合目前放化疗所致OM主要治的疗方式,以期为OM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由骨免疫学探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峻,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逐渐攀升,目前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一,由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加快骨质流失,主要表现为疼痛、易发生骨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骨免疫学着重于骨骼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被激活的淋巴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参与骨重塑的过程.中医药临床应用广泛,对PMOP治疗效果明显.本文基于骨免疫学,介绍中医药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及常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非手术治疗,同时观察组接受肩峰下PRP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肩峰下激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MRI图像。结果: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40~75岁[(55.9±9.1)岁] 。患者均获随访6.0~8.2个月[(6.2±2.9)个月]。治疗前两组VAS、CMS、IL-6、IL-1β、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VAS分别为(3.5±0.9)分、(1.4±0.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9)分、(1.8±0.5)分( P均 <0.01)。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CMS分别为(59.5±9.4)分、(86.5±7.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5±8.6)分、(78.5±8.4)分( P均 <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69±0.21)μg/L、(2.06±0.55)μg/L、(2.12±0.49)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2±0.26)μg/L、(2.67±0.48)μg/L、(2.87±0.51)μg/L( P均 <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37±0.11)μg/L、(1.14±0.23)μg/L、(1.27±0.2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45±0.09)μg/L、(1.36±0.27)μg/L、(1.88±0.26)μg/L( P均 <0.0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3,6个月两组VAS、CMS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均 <0.05),且治疗后6个月各指标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MRI显示冈上肌腱下表面高信号消失,肌腱内部水平高信号减弱。 结论:PRP注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者(受调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镇痛药管理、围手术期镇痛医疗行为和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4个维度共55个问题(4个维度分别为8、10、22和15个问题)。通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员以微信发送问卷星链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和临床药师自愿参与调研,以无记名形式直接提交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31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45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3家(95.6%),二级医院2家(4.4%)。204位受调者中外科医师46人(22.5%),麻醉医师80人(39.2%),临床药师32人(15.7%),外科护士46人(22.5%)。受调者所在的45家医院中,35家(77.8%)建立了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定期沟通机制,22家(48.9%)有临床药师辅助临床科室医师的工作。204位受调者中每年接受1~2次镇痛药相关知识培训者占76.5%(156人)。60.3%的受调者(123/204)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过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药物选择[74.0%(91/123)]、用法用量[69.1%(85/123)]和药物相互作用[46.3%(57/123)]。37.3%的受调者(76/204)发现过镇痛泵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69.7%(53/76)]、药物选择[67.1%(51/76)]和禁忌证[36.8%(28/76)]。受调者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成绩≥120分(满分为150分)者仅占13.7%(28/204),53.9%(110/204)的受调者成绩<90分[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外科护士中<90分者占比分别为50.0%(23/46)、43.8%(35/80)、46.9%(15/32)和80.4%(37/46)];15个问题中仅有4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50%。结论:接受调查的医院多数已建立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机制,但仍存在围手术期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约半数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和大多数外科护士对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噬在牙髓炎症进展和牙髓损伤修复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牙髓炎是以牙髓组织持续性炎症和剧烈疼痛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根管治疗后易导致牙折、变色及再感染,因此牙髓损伤修复和牙髓再生成为牙髓疾病治疗的新目标。细胞自噬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在防止宿主过度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自噬在牙髓炎进展中的调控机制以及治疗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自噬在牙髓炎进展及其在牙髓损伤修复和牙髓再生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自噬在牙髓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与带状疱疹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皮肤急性炎性反应,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老年患者中,带状疱疹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疾病之一。研究证实,糖尿病为带状疱疹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诱发微血管病变、降低免疫水平,增加了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同时带状疱疹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失调、血糖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关于糖尿病和带状疱疹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华跌打丸抗炎镇痛药效学研究及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考察中华跌打丸抗炎镇痛的药效学作用,探讨其对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种炎症模型和2种疼痛模型考察中华跌打丸的抗炎镇痛作用;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8 mg/kg)及中华跌打丸2.0、1.0、0.5 g/kg组,各组连续灌胃相应药物5周,1次/d。分别于给药后1、3、5周测量各组大鼠足趾容积,计算肿胀度;计算大鼠脏器指数,并采用HE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关节组织IL-1β、TNF-α、TGF-β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华跌打丸2.0 g/kg组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 P<0.05),小鼠耳肿胀度降低( P<0.05),大鼠肉芽肿干重减轻( P<0.05);中华跌打丸1.4 g/kg组小鼠扭体次数减少( P<0.05),给药3 h后痛阈值升高( P<0.05);给药3~5周,中华跌打丸2.0 g/kg组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 P<0.05),胸腺指数降低( P<0.05),关节组织中IL-1β、TNF-α和TGF-β表达降低( P<0.05)。 结论:中华跌打丸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可通过降低IL-1β、TNF-α、TGF-β等炎症因子水平发挥对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时可能出现振动感和关节位置感丧失、自主神经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化疗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本文从5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化疗药物导致的不同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激活及其相关钙失衡、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功能失调、氧化应激及轴突线粒体转运异常等。避免或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预防或减轻CIPN的主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相关因素在骨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关节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群关节功能丧失的首要原因。骨组织破坏、滑膜增生、骨赘形成及软骨下骨硬化是该疾病主要的特征,典型症状为剧烈的关节疼痛。悄然之间,全球老龄化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骨关节炎这一疾病也借此成为了影响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骨关节炎预防和治疗的花费也日趋增加,给全体社会和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骨关节炎被证明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虽然与骨关节炎有关的诸多危险因素得到了证实,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免疫细胞在该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骨关节炎不可简单地被认定为一种软骨磨损。既往研究证实了软骨细胞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改变基因的表达,从而对骨关节炎的进行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免疫失调的水平与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也预示着免疫反应与临床表现之间一定也存在某种巧妙的关联。对骨关节炎免疫浸润、基因改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未来可能会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法。因此,结合近年来的文献对骨关节炎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该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或许能为将来对骨关节炎的诊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骨骼肌损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对骨骼肌损伤的机制。方法:分析两例COVID-19患者骨骼肌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发现,其中1例来自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患者腓肠肌穿刺标本,另1例来自血栓形成所致左下肢截肢的标本。结果:患者均出现肌肉疼痛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与骨骼肌损伤有关的生化指标异常,如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理改变较轻微,在所检查的两个肌肉病例中未发现明显的急性组织学改变或炎症。1#患者的病理显示主要是散在的肌纤维萎缩,而2#患者则出现肌纤维坏死和轻微炎症。CD68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1#患者鉴别诊断包括慢性神经肌肉疾病,2#患者则存在血栓形成引起的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结论:两例COVID-19患者与骨骼肌损伤有关的临床证据和病理改变表明SARS-CoV-2与肌肉组织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作用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