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危型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年龄≥65岁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5例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全国多中心PC-follow数据库中5家中心的年龄≥65岁的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确诊时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MRI前列腺影像报告、穿刺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穿刺方式、切缘阳性及突破包膜等信息,比较患者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与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的差异,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引起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穿刺Gleason评分3+3=6分的485例有261(53.8%)出现术后病理升级,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患者中,Gleason评分升级为7分228例(87.4%),升级为8分22例(8.4%),升级为9分以上11例(4.2%)。术前PSA水平、盆腔MRI报告阳性、穿刺针数阳性率越高,Gleason评分升级率越高。病理升级组与病理非升级组的术后突破包膜(27.2%和12.5%, P<0.001)及切缘阳性(25.2%和17.4%, P=0.036)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PSA水平、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盆腔MRI为前列腺癌的独立性预测指标。 结论:对存在病理Gleason评分升级高危因素的≥65岁的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患者,必要时应进行重复穿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导管原位癌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升级及影像学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症状钙化,MRI最常见的表现为非肿块性强化,超声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富血供肿块,不伴后方特征。空芯针穿刺活检术是术前诊断DCIS的常用方式,由于穿刺针类型及取样大小的差异,病变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学升级。近年来,对于DCIS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随着乳腺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的进展均有望帮助管理DCIS和解决过度诊断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背侧系膜近侧段的论证和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D 2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和网膜囊外D 2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可是,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人们发现,无论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都没能为胃癌患者带来肿瘤学获益,反而徒增外科学风险。这些事实,与胃癌外科的预期乃至胃肠外科的预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胃背侧系膜近侧段(PSDM)的重新论证表明,大网膜和网膜囊不是胃背侧系膜,局部生理学结构(如血管、淋巴)和病理学事件(如局部淋巴转移、第五转移)只会在PSDM内,既往手术由于不认识PSDM,而将其打破,不仅仅引发过多的术中出血,更导致癌细胞从PSDM中泄漏到手术野,为复发埋下祸根。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建议进行D 2范畴内的PSDM完整切除(即D 2+CME),可以同步改善患者的外科学效果和肿瘤学获益。这些PSDM相关研究的结果,解决了胃癌外科、胃肠外科乃至肿瘤外科长期以来悖论和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启了肠外系膜发现和利用的时代,由此形成的膜解剖理论,有可能使得经典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和肿瘤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得以更新和迭代升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列线图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和验证一个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GSU)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RP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层随机分组法按6∶4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GSU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霍斯默-莱梅肖(H-L)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列线图进行验证。在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GSU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比( OR):4.56,95%可信区间( CI):1.79~11.64, P<0.01)、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 OR:3.47,95% CI:1.63~7.39, P<0.01)、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百分比( OR:4.83,95% CI:1.07~21.74, P<0.05)、穿刺入路( OR:4.60,95% CI:1.61~13.15, P<0.05)和活检Gleason评分( OR:4.38,95% CI:1.29~14.90, 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95% CI:0.750~0.905)和0.799(95% CI:0.688~0.910)。H-L检验显示出了列线图良好的校准度(训练集: χ2=5.501, P>0.05;验证集: χ2=11.986, P>0.05)。DCA结果显示,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结论:本研究构建一个新的列线图预测GSU风险。经内部验证,该列线图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限性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后Gleason分组升级的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2014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前列腺癌分级分组系统,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Gleason分组升级(GGU)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提取2010—2018年SEER数据库中接受RP的48 567例局限性前列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61.1±7.0)岁。白种人39 014例(80.3%),黑种人7 063例(14.5%),亚裔或太平洋岛民2 331例(4.8%),美国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159例(0.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 ng/ml 6 545例(13.5%)、4~10 ng/ml 35 007例(72.1%)、11~19 ng/ml 5 578例(11.5%)、≥20 ng/ml 1 437例(3.0%)。前列腺穿刺阳性针数比例(PPC)≥33% 24 743例(50.9%)。穿刺标本Gleason分组1组18 971例(39.1%)、2组18 446例(38.0%)、3组7 093例(14.6%)、4组4 057例(8.4%)。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内部验证组。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RP的67例局限性前列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年龄(66.4±10.3)岁。患者均为中国籍黄种人。PSA<4 ng/ml 13例(19.4%)、4~10 ng/ml 32例(47.8%)、11~19 ng/ml 16例(23.9%)、≥20 ng/ml 6例(9.0%)。PPC≥33% 38例(56.7%)。穿刺标本Gleason分组1组18例(26.9%)、2组23例(34.3%)、3组12例(17.9%)、4组14例(20.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GU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分别对模型进行效能评估(训练组)、内部验证(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外部验证组)。结果: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外部验证组RP术后发生GGU分别为8 716例(25.6%)、3 677例(25.2%)、24例(3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标本Gleason分组(2组: OR=0.164, P<0.01;3组: OR=0.073, P<0.01;4组: OR=0.087, P<0.01)、PSA(4~10 ng/ml: OR=1.550, P<0.001;11~19 ng/ml: OR=2.084, P<0.01;≥20 ng/ml: OR=2.664, P<0.01)、年龄(60~69岁, OR=1.292, P<0.01;≥70岁, OR=1.550, P<0.01)、PPC(≥ 33%: OR=1.334, P<0.01)、种族(亚裔或太平洋岛民: OR=1.266, P<0.01)是GGU的独立影响因素。纳入穿刺标本Gleason分组、PSA、年龄、PPC 4个变量绘制列线图模型(G.P.A.P.模型)。G.P.A.P.模型在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外部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759、0.757和0.747,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3组的校准曲线均接近理想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穿刺标本Gleason分组、PSA、年龄、PPC和种族是局限性前列腺癌RP术后发生GGU的独立影响因素。G.P.A.P.模型能有效预测局限性前列腺癌RP术后发生GGU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B3和B5a类乳腺病变的恶性潜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空芯针穿刺(CNB)组织病理学B3类和B5a类乳腺病变的恶性潜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CNB且手术切除的712个乳腺病灶的穿刺组织病理学结果,其中报告为B3类病变47个,B5a类病变70个。结果:CNB病理学诊断为B3类病变47个,分别为非典型导管增生19个、乳头状病变17个、叶状肿瘤8个和复杂硬化病变3个。手术病理与CNB病理完全一致27个,一致率57.4%(27/47),不一致率42.6%(20/47)。其中70.0%(14/20)升级:CNB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增生4个、导管内乳头状瘤2个,术后该6个病灶升级为浸润性乳腺癌(B5b);CNB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增生4个、复杂硬化病变1个,术后该5个病灶升级为导管原位癌(B5a);2个CNB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增生,术后升级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B5b);1个CNB病理为交界性叶状肿瘤,术后升级为恶性叶状肿瘤(B5b)。30.0%(6/20)降级:CNB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增生4个,术后降级为乳腺腺病(B2);CNB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增生1个、交界性叶状肿瘤1个,术后该2个病灶降级为纤维腺瘤(B2)。CNB病理学诊断为B5a病变70个,与手术病理完全一致28个,一致率40.0%(28/70),不一致率60.0%(42/70)。不一致的42个病变均升级,升级率高达100%(42/42),其中21个升级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B5b),21个升级为浸润性乳腺癌(B5b)。结论:CNB病理学报告为B3和B5a类病变,在术后有较高的升级率建议高度重视B3和B5a类病变,尤其是非典型导管增生,应当予以手术切除,必要时行二次CNB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腺瘤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较术前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下钳夹活检术(EFB)、经EFB病理检查诊断为结直肠腺瘤后行腺瘤切除的1 059例患者,将EFB标本与腺瘤切除后标本的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后分为病理无差异组(1 003例)和病理升级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腺瘤的内镜特征,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结直肠癌家族史等,腺瘤内镜特征包括腺瘤最大径、形态特征、表面是否凹陷、是否糜烂或溃疡、表面颜色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腺瘤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理升级组中有吸烟史、结直肠癌家族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比例高于病理无差异组[46.43%(26/56)比26.12%(262/1 003)、8.93%(5/56)比0.70%(7/1 003)、46.43%(26/56)比30.11%(302/1 003)、21.43%(12/56)比9.27%(93/1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5,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6.61、8.78;均 P<0.05)。病理无差异组与病理升级组腺瘤的最大径[<20 mm者分别有929例(92.62%)和23例(41.07%)、≥20 mm分别有74例(7.38%)和33例(58.93%)],形态特征[有蒂者分别有220例(21.93%)和28例(50.00%)、无蒂者分别有783例(78.07%)和28例(50.00%)],表面颜色[近正常黏膜者分别有347例(34.60%)和3例(5.36%)、发红者分别有613例(61.12%)和50例(89.29%)、发白者分别有43例(4.29%)和3例(5.36%)],糜烂或溃疡情况[糜烂或溃疡者分别有78例(7.78%)和36例(64.29%)、无糜烂或溃疡者分别有925例(92.22%)和20例(35.71%)],以及表面凹陷情况[凹陷者分别有6例(0.60%)和8例(14.29%)、不凹陷者分别有997例(99.40%)和48例(85.7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5.18、23.30、20.58、176.31,Fisher确切概率法;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腺瘤表面凹陷[ OR=25.198,95%置信区间(95% CI) 5.812~109.246, P<0.001]、糜烂或溃疡( OR=9.913, 95% CI 4.652~21.124, P<0.001)、表面颜色发红( OR=4.276,95% CI 1.053~17.363, P=0.042)、表面颜色发白( OR=8.803,95% CI 1.398~55.435, P=0.021)、最大径≥20 mm( OR=4.689, 95% CI 2.265~9.706, P<0.001),以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 OR=8.764,95% CI 1.418~54.162, P=0.019)、吸烟史( OR=2.713,95% CI 1.376~5.349, P=0.004)均是腺瘤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腺瘤表面凹陷、最大径≥20 mm、糜烂或溃疡、表面颜色发白或发红,以及患者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史都可能会增强腺瘤的异质性,干扰EFB病理的精准度,导致术后病理诊断升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辅助乳腺X线摄影在致密型乳腺肿块中的筛查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分析超声辅助乳腺X线摄影在致密型乳腺肿块中的筛查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3年1月—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时接受常规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1 096例致密型乳腺肿块患者,按照其年龄、肿块大小及有无钙化进行分组.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联合检查对乳腺X线摄影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的影响.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并比较乳腺X线摄影及其联合常规超声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和恶性检出率.结果:联合检查对于乳腺X线摄影BI-RADS 0类及1~3类致密型乳腺升级后的恶性检出率分别提高了14.8%和15.1%.乳腺X线摄影及其联合常规超声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分别为0.774和0.937(Z=13.757,P<0.001).在不同年龄、不同肿块大小及有无钙化组的致密型乳腺肿块中,乳腺X线摄影联合常规超声的AUC均显著高于乳腺X线摄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X线摄影及其联合常规超声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灵敏度分别为65.6%和93.3%(χ2=54.955,P<0.001);特异度分别为89.3%和94.1%(χ2=102.805,P<0.001);恶性检出率分别为24.3%(266/1 096)和34.6%(379/1 096,χ2=293.450,P<0.001).在不同年龄组、不同肿块大小组及有无钙化组中,乳腺X线摄影联合常规超声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恶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乳腺X线摄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行乳腺X线摄影相比,超声辅助乳腺X线摄影显著提高了致密型乳腺患者的恶性肿瘤检出率.尤其对于≥55岁及肿块最大径<2 cm的人群,超声联合乳腺X线摄影筛查乳腺癌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446例阴道镜活检诊断为低级别宫颈上皮病变后行锥切术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通过分析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与诊断性锥切术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及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旨在指导LSIL病例的规范诊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2年6月间因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LSIL并接受切除手术的446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46名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I)患者诊断性锥切术后病检结果提示:慢性宫颈炎221例、CIN Ⅰ 12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IN Ⅱ/Ⅲ)92例、宫颈原位腺癌(AIS)2例、鳞癌2例,其中年龄、主诉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结果与术后病理升级无相关性,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病理升级密切相关.结论:阴道镜下的病理活检可以满足近80%的LSIL的诊断,但存在漏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以上病变的风险.需综合考虑细胞学异常类型、HR-HPV基因分型、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处理,适当放宽切除性手术的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分析内镜钳夹活检术(endoscopic forceps biopsy,EFB)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组织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术前EFB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并接受ESD手术的255例患者共255处病灶,按术前EFB与ESD术后病理差异分为升级组(n=123)与未升级组(n=13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术前 EFB 与 ESD 术后病理一致率为 42.9%(18/42),病 理升 级率为57.1%(24/4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术前 EFB 与 ESD 术后病理一致率为44.1%(94/213),病理升级率为46.0%(98/213),9.9%(21/213)病理降级为LGIN.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饮酒史、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分型、糜烂、溃疡或出血、病变纵向直径≥2 cm、病变累及管腔范围≥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2/B3型IPCL(P=0.001)、病变纵向直径≥2 cm(P=0.014)、病变累及管腔范围≥1/2(P<0.001)是ESD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内镜下提示B2/B3型IPCL、病变纵向直径≥2 cm、病变累及管腔范围≥1/2的病灶,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病灶病变程度被低估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