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敏灸配合痛点揉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热敏灸配合痛点揉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慢性下腰痛(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91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试验组予以热敏灸配合痛点揉拨推拿手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腰部疼痛程度,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障碍程度;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43/46)、对照组为77.78%(3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58, P=0.032)。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3.81±0.74)分比(4.29±0.85)分, t=2.88]、ODI评分[(8.79±2.65)分比(11.25±3.74)分, t=3.63]低于对照组( P<0.01);血浆黏度[(1.35±0.06)mPa?s比(1.41±0.08)mPa?s, t=4.05]、红细胞压积[(37.46±2.38)%比(40.15±2.94)%, t=4.80]、全血低切黏度[(7.41±1.53)mPa?s比(8.64±1.72)mPa?s, t=3.61]和全血高切黏度[(3.81±0.29)mPa?s比(4.07±0.31)mPa?s, t=4.13]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热敏灸配合痛点揉拨推拿手法可有效缓解LDH伴慢性LBP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TRPV1/TRPA1-cGMP信号通路探究推拿对minor 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镇痛启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minor 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 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1组、模型2组、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和推拿2+TRPA1拮抗剂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建立minor CCI模型.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在造模后7 d进行1次三法(点法、拨法、揉法)三穴(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抓握束缚,正常组不予干预.干预结束后各组先后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测试不同性质痛觉的变化;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中NO含量,ELISA、Western blot、qPCR等方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内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行为学检测显示推拿1组、推拿2组MWT、TWL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推拿2+TRPA1拮抗剂组DRG内TRPV1、TRPA1、NO、sGCβ、cGMP、PKG1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结论 推拿干预1次后即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温度觉、机械痛觉过敏症状;推拿可通过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发挥即刻镇痛和持续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NMDAR1/cGMP通路探究"三法三穴"对轻度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的镇痛启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轻度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minor 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 3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推拿+MK-801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MK-801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干建立minor CC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予结扎;正常组不予任何操作.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模型组、假手术组造模后第7天予抓握束缚9 min;推拿组造模后第7天进行1次三法(点法、拨法、揉法)三穴(右侧"殷门""承山""阳陵泉")干预,每法每穴干预1 min,共9 min;推拿+MK-801组造模后第5~7天鞘内注射MK-801,每次6 μg(10 μL),每日1次,最后一次鞘内注射30 min后再进行推拿干预,推拿具体操作同推拿组.造模前、造模后、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冷敏阈值(CST)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干预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阳性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神经源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β(sGCβ)、蛋白激酶G1(PKG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NMDAR1、nNOS、sGCβ、cGMP、PKG1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MK-801组CST升高,MWT降低(均P<0.05);干预后模型组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cGMP蛋白阳性表达增多,NMDAR1、nNOS、sGC β、PKG1 蛋白表达增多,NMDAR1、nNOS、sGC β、cGMP、PKG 1 mRNA 表达增多(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推拿组和推拿+MK-801组CST降低,MWT升高(均P<0.05);推拿组、推拿+MK-801组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cGMP蛋白阳性表达减少,NMDAR 1、nNOS、sGCβ、PKG1 蛋白表达减少,NMDAR1、nNOS、sGCβ、cGMP、PKG1 mRNA 表达减少(均 P<0.05).结论 推拿干预1次后即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温度觉、机械痛觉过敏症状,可能是通过NMDAR1/cGMP/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启动镇痛,从而发挥即刻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干预早期对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IL-17A/RA、C/EBPβ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观察"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干预早期对轻度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Minor chronic compress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Minor 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介素-17A 受体(interleukin-17A receptor,IL-17RA)、转录因子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β(transcription factor 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表达的影响,明确推拿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eripherally neuropathic pain,pNP)的即刻镇痛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8只/组,模型组、推拿组复制Minor CCI模型.使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点法、拨法、揉法,对推拿组大鼠患侧殷门、承山、阳陵泉进行定时、定性、定量干预1次,通过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PMWT)与冷敏阈值(cold sensitivity threshold,CST)评价干预后即刻对大鼠机械痛觉、温度觉敏化情况变化;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WB)检测脊髓背角中IL-17A、C/EBPβ表达;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脊髓背角中 IL-17A、IL-17RA、C/EBPβ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推拿干预1次后可提高Minor CCI模型大鼠PMWT与CST(P<0.01);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推拿可降低IL-17A、C/EBPβ在脊髓背角中蛋白的表达(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推拿可降低IL-17A、IL-17RA、C/EBPβ在脊髓背角中mRNA的表达(P<0.05).结论 推拿干预1次后,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中IL-17A、IL-17RA、C/EBPβ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善机械痛觉及冷刺激敏化情况,从而实现即刻镇痛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崔述生教授"七线拨筋法"治疗颈椎病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崔述生教授论治颈椎病,以经络学谠为基础,结合现代解剖及力学,总结出推拿治疗颈椎病的7条线络,督脉风府穴—大椎穴、足太阳膀胱经天柱穴—大杼穴(左右各一)、足少阳胆经风池穴—肩井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翳风穴—肩井穴组成的区域(左右各一)、手太阳小肠经天容穴—缺盆穴(左右各一).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以拨法为主要操作手法,再结合颈部的结构特点,以及"筋喜柔不喜刚"的特性,临床上多采用单指与多指相结合、拨法与揉法及点法相结合,点线及面,刚柔并济.七线的拨筋又有"以线为引、线面结合",拨筋与拨穴、拨痛点相结合,经筋同调,分经论治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30年中文文献中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应用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近30年中文文献中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的应用规律.方法:在万方(Wanfang)、重庆维普(CQVIP)和中国知网(CNKI)三大中文数据库中检索近30年推拿手法治疗LIDH的文献,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分析治疗LIDH的前20种手法.结果:治疗LIDH使用频次在前20位的手法依次为?法、揉法、点法、斜扳法、按法、弹拨法、拔伸法、平推法、拿法、按揉法、抖法、摇法、擦法、拍法、后伸扳法、摩法、振法、捏法、拳背击法和背伸法.根据手法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2类,一类是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的手法,包括?法、揉法、点法、按法、弹拨法、平推法、拿法、按揉法、擦法、拍法、摩法、振法、捏法和拳背击法;一类是作用于人体骨与关节的手法,包括斜扳法、拔伸法、抖法、摇法、后伸扳法和背伸法.结论:从手法作用部位分析,治疗LIDH的推拿手法以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的手法为主,以作用于人体骨与关节的手法为辅.从手法发力特点分析,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的手法中以摆动类手法为主,以挤压类手法为辅;作用于骨与关节的手法中以扳动类手法为主,以拔伸类手法为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疼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推拿理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行椎间孔镜微创术后出现的残余疼痛,探究其临床疗效机理与残余疼痛出现的原因.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6月诊断明确、单一责任节段LDH患者,已在我科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且术后出现残余疼痛共计42例,治疗前运用随机分组法将受试患者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相同基础治疗下,试验组采用推拿手法进行按揉松筋、弹拨痛点、点穴止痛治疗,频率为1天 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计14天;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治疗14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随访30天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分数,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并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从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数据来看,试验组的推拿手法治疗临床疗效稳定,没有复发,是治疗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骶部疼痛的一种好方法;且对于快速缓解残余疼痛症状,缩短住院治疗周期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手法治疗LDH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疼痛有良好的效果,符合现今快速康复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在临床扩展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推拿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鼠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观察推拿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鼠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 2B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推拿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方法 建立CCI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每组 12 只,采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定性、定量模拟点法、拨法、揉法,对推拿组大鼠右侧的殷门、承山、阳陵泉穴进行干预,通过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累计疼痛评分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反应和疼痛强度变化;通过透射电镜对大鼠脊髓背角突触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脊髓背角GFAP、NR2B的共定位表达.结果 推拿可以提高 CCI 模型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累计疼痛评分(P<0.01);同时也能改变大鼠脊髓背角突触的形态结构: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脊髓背角突触形态结构恢复,膜较完整、线粒体肿胀程度轻、突触后致密区变长.干预20 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脊髓背角GFAP、NR2B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推拿可以改善大鼠的行为学和形态学结果,改变脊髓背角突触可塑性来抑制痛觉敏化;还可以通过抑制星型胶质细胞活化,降低脊髓背角GFAP和NR2B的表达来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