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性休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73岁男性患者因痛风性关节炎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6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第3次给药约一半时患者出现腹部隐痛,但未予重视。之后又出现呕吐(呕吐物带血)、黑便,伴上腹不适。考虑与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有关,停药观察。患者症状持续并加重,出现心慌、头晕、乏力、呕血、解鲜血便、晕厥等。血压58/33 mmHg(1 mmHg=0.133 kPa),血红蛋白92 g/L。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胃窦、胃角多发溃疡,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幽门螺杆菌(+)。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性休克,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抑素、艾司奥美拉唑及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患者逐渐痊愈,粪潜血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痛风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痛风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6年1月—2017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痛风性溃疡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创面采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2周后,2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总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100%;治疗4周后,20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例,总显效率为95%,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患者体内ALT、AST、BUN及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经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0.905、0.684、0.016、0.080,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F=7.15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治疗痛风性溃疡,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缺血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缺血性结肠炎(IC)系消化内科急危重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常伴有基础疾病.闻瑜等[1]报道称IC有61.29%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阮水良等[2]分析324篇文献显示IC伴随基础疾病高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便秘、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腹部手术、心瓣膜病、风湿免疫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消化道肿瘤和(或)放疗、血液病、痛风、腹腔感染、下肢血管病、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等.肠道血液灌注受损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但临床工作中诊断该病仍然有很大困难,部分患者发病后病情急剧恶化,手术后的死亡率较高.本文就IC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难愈合型痛风性溃疡患者行皮片移植术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9例难愈合型痛风性溃疡患者在“创面床准备”原则指导下行创面处理后行皮片移植术,移植皮片均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无溃疡复发.提出按照“创面床准备”原则改善创面基底情况,为皮片移植奠定基础,配合术后体位护理,植皮区、供皮区护理,疼痛管理以及功能锻炼,可改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蛆治疗静脉郁积性溃疡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74岁,因复发性静脉郁积性溃疡,右胫前创面进行性增大1月就诊.体检见右下肢有地图样结痂包绕,周围组织发红,外围为青紫色.患者有高血压、慢性房颤、充血性心衰、糖尿病及痛风.因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外科清创术无效,而采用蛆清创术(MD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EBT/MEBO在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立足中西医结合理论,秉承中医整体观念,为创面营造生理性湿润环境的同时,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等多种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在糖尿病足、压疮、静脉性溃疡、神经性溃疡、痛风性溃疡等多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中发挥了减轻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愈后瘢痕形成率及截肢率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更好地指导MEBT/MEBO的临床治疗,该研究对近年来MEBT/MEBO在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风湿免疫科门诊患者胃肠道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患者胃肠道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936例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患者胃肠道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分别比较不同病种间各胃肠道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936例患者中,类风湿关节炎(RA)268例(28.6%,RA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05例(21.9%,SLE组),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159例(17.0%),脊柱关节炎(SpA)122例(13.0%),骨关节炎(OA)101例(10.8%,OA组),痛风39例(4.2%),其他疾病42例(4.5%).936例患者中各胃肠道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年龄≥60岁205例(21.9%),有消化性溃疡史99例(10.6%),曾使用抗凝药物9例(1.0%),曾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387例(41.3%),曾使用糖皮质激素(GC)527例(56.3%),曾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ASA)109例(11.6%),曾感染幽门螺杆菌4例(0.4%),吸烟51例(5.4%),酗酒10例(1.1%).其中,低风险54例(5.8%);中风险795例(84.9%),其中存在1项胃肠道危险因素466例(49.8%),存在2项胃肠道危险因素329例(35.1%);高风险(存在至少3项胃肠道危险因素)87例(9.3%).936例患者中曾使用抗凝药物、NSAIDs、GC或低剂量ASA任何1项644例(68.8%),曾使用其中两项及以上191例(20.4%),其中使用NSAIDs和GC联合治疗87例(9.3%),而未曾使用上述4种药物仅101例(10.8%).RA组年龄≥60岁、曾使用NSAIDs、NSAIDs联合GC患者比例高于SLE组(P<0.001),曾使用抗凝药物、GC、低剂量ASA患者比例低于SLE组(P<0.01).RA组使用GC、NSAIDs联合GC患者比例均高于OA组(P<0.001).SpA组使用NSAIDs、吸烟及酗酒患者比例均高于RA组、OA组(P<0.05).结论 94.2%的风湿免疫科门诊患者存在中度以上胃肠道风险,单项胃肠道危险因素发生率最高者为GC使用(超过50%),其次为NSAIDs使用(约40%),不同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胃肠道危险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