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及中药配伍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数据,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核心证型,探索其病机演变规律,并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8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经中药口服干预的UC缓解期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运用Medcase Chart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探索UC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规律及核心中草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UC缓解期患者302例;以黏液血便、易腹泻、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阵发性腹部隐痛、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为临床核心证候群;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虚毒蕴证为核心证型;病机演化可分为3个环节:脾气亏虚为UC发病之基;湿热蕴结、气血痰瘀凝滞,为UC加剧之源;病程日久,湿热痰瘀分别形成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导致内生癌毒,为UC恶化之本。药物配伍方面,脾气亏虚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脾虚湿困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砂仁、防风;脾虚毒蕴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乌梅、槐花、黄连、防风。结论:UC缓解期以脾虚为本,健脾益气为治疗根本,佐以理气、和胃、活血、止血、祛湿、清热、解郁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痈愈溃汤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治疗难点,其中医病性乃本虚标实.脾阳亏虚,久则及肾;太少两感,久则累及厥阴,三阴合病,阳气大伤;湿热、浊毒、寒凝、食滞等邪气外侵内袭,伏于肠络,瘀阻化热,熏蒸脂膜而成内疡.正虚无力托疮是发病之本,肠络瘀滞是发病之标,"瘀"作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采用托疮祛瘀的思路论治,自拟消痈愈溃汤托疮生新,祛瘀消滞,燮理寒热,以扶正托毒,祛瘀通络,使邪去正安,内疡愈合,临证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隐结构模型探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以隐结构模型为依据,探讨名老中医医案中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建立近30年来名老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并利用Lantern 5.0软件构建隐结构模型,以人工方式对挖掘结果进行模型诠释和深入探讨.结果:纳入373篇文献;通过建立包含症状、舌象、脉象等119个显变量的隐结构模型,最终获得了 21个隐变量、44个隐类和6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证候要素与病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位是脾、胃、肾、大肠、肝;病性有实、热、虚;病理因素有阳虚、血瘀、热毒、气虚、湿盛、气滞、湿热;主要证型有脾肾阳虚、瘀阻肠络、热毒炽盛、脾虚湿蕴、肝郁脾虚、大肠湿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探索优化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从肠道菌群角度分析优化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基本原理.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二次致炎法结合束缚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 24 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优化溃结方组、柳氮磺胺吡啶组,每组 6 只.分析 4 组大鼠治疗前后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粪便标本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优化溃结方组、柳氮磺胺吡啶组DAI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柳氮磺胺吡啶组与优化溃结方组DA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存在显著差异的菌属,排名前 9 位的属水平 OTU分别为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狭义梭菌属 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异杆菌属(Allobaculum)、拟杆菌(Bacteroides)、Ruminococcaceae.UCG.013、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乳酸菌(Lactobacillus)、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给予优化溃结方治疗后,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乳杆菌目、乳杆菌科、双歧杆菌科、格氏乳杆菌种、鼠乳杆菌种、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状芽孢杆菌纲、拟杆菌纲、丹毒丝菌纲、γ变形菌纲、梭菌目、丹毒丝菌、拟杆菌属、Turicibacter、狭义梭菌属 1、Ruminococcaceae UCG-013 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1).优化溃结方组治疗后罗姆布茨菌属、异杆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多于柳氮磺胺吡啶阳性药组.结论 优化溃结方通过增加UC气滞血瘀模型SD大鼠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的相对丰度,改变肠道细菌数量,降低DAI,降低肠道炎性反应,从而治疗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对此类型的疾病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 IBD病位在肠,与脾相关,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针刺疗法具有显著改善 IBD的作用,该疗法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及修复黏膜上皮屏障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疗效显著,具有个体化及整体化的优势.因此,现基于内质网应激理论,探讨内质网应激在 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疗法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 IB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刺治疗 IBD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基于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探析瘀滞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阐述了断食、辟谷疗法治疗瘀滞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病在血分,气血凝滞,病久瘀积于内;以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病治疗当祛瘀消积、扶正祛邪,清里透邪,从里治表,防止传变,脏腑同调;生发胃气,调和气血,疏布津液,兼顾脾肾.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艾灸可治热证”理论探析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灸法可治热证,其基本理论支撑主要有火郁发之论、甘温除热论、热因热用论和双向调节论等.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证型中湿热为患居多.该病在血分,气血壅滞,病久及肺肾,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以艾灸可治热证为理论基础,提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当以艾灸法温通经络,燥湿运脾,透发郁热,温助脾阳,以固后天之本,取关元、足三里进行艾灸,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当代名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集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难治性肠道炎症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治疗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当代名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UC发病以脾虚湿蕴为基本病机,涉及气滞、瘀血、痰浊、寒湿、毒疫、伏毒、血热等.证候类型主要有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等.临床治疗注重将临床分期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消补兼施,内外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的溃疡性 结肠炎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的价值.方法 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7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并行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结果 经因子分析、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取出证素12个,病位证素包括肠、脾、肝、肾,病性证素包括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常见证候类型为寒滞胃肠证、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结论 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更能直观、简洁地阐明该病的证候特点,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周亨德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周亨德教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缓解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方法]通过复习相关中医文献,跟师临诊及整理医案,总结周教授对UC缓解期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以及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周教授认为,UC缓解期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滞为发病之标.虚证可分为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两型,以益气健脾、温阳健脾为治则,脾气亏虚型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阳不足型选用理中汤加减;虚中夹实者在上述证型基础上分别选用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之品,强调适时调养胃阴,以防燥湿太过.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脾气亏虚,经过益气健脾燥湿、疏肝行气导滞等治疗后,收效良好.[结论]周教授认为UC缓解期多为本虚证或本虚标实证,以脾气亏虚为本,湿邪为标,健脾化湿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其临床经验值得传承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