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的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表格创建袁教授治疗ID针灸病历处方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8.0 围绕其选穴配伍进行综合性分析挖掘相关性,利用 Gephi 0.9.2 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归纳袁教授针灸治疗I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 55 篇ID的针灸处方,提取出 55 条针灸处方,共涉及 4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 658 次.使用频次前 8 的腧穴/穴组分别是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足三里、四神聪、合谷、阴陵泉、安眠.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经外奇穴以及经验穴组以外,应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较高的腧穴组合为安眠五穴-百会、安眠五穴-百会-四神聪、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体现了ID的治疗以安眠五穴结合头部选穴为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位于网络核心节点的腧穴为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阴陵泉、安眠、足三里、合谷、四神聪.反映了针刺治疗ID的重要穴位配伍规律为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共调.结论:袁教授针刺治疗ID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安眠五穴为核心处方,强调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同调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损伤时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影响及HO-1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损伤时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影响及血红素氧合酶(HO-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0只,8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10):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E组)、内毒素血症+电针组(E+EA组)、内毒素血症+电针+氯化血红素组(E+EA+H组)和内毒素血症+电针+锌原卟啉Ⅸ组(E+EA+Znpp-Ⅸ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于注射LPS前,E+EA+H组腹腔注射HO-1诱导剂氯化血红素100 mg/kg,E+EA+Znpp-Ⅸ组腹腔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 10 mg/kg。于造模前4、3、2、1 d和30 min时,取合谷和足三里穴进行电刺激,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1 mA,刺激时间30 min,造模当天留针至实验结束。于造模后6 h处死小鼠,于回肠末端切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ROS、ATP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和HO-1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E组小肠组织ROS水平升高,ATP含量和DAO活性降低,HO-1和Drp1表达上调,Mfn1表达下调( P<0.05),小肠组织发生病理学损伤;与E组比较,E+EA组小肠组织ROS水平降低,ATP含量和DAO活性升高,HO-1和Mfn1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 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与E+EA组比较,E+EA+H组小肠组织ROS水平降低,ATP含量和DAO活性升高,HO-1和Mfn1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 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E+EA+Znpp-Ⅸ组小肠组织ROS水平升高,ATP含量和DAO活性降低,HO-1和Mfn1表达下调,Drp1表达上调( 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 结论:电针可通过促进线粒体融合、抑制线粒体分裂,减轻内毒素血症小鼠肠损伤,其机制与上调HO-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对急性术后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D-L1/PD-1-SHP-1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急性术后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含Src-同源区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9只,体质量220~25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3):对照组(C组)、腹部手术组(S组)和腹部手术+电针组(S+EA组)。S组和S+EA组在异氟烷麻醉下行腹部手术。S+EA组于术毕即刻和术后2 h时,选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进行电针刺激30 min,频率为10 Hz连续波,电流为1 mA。每组取7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9、11、24 h时(T 1~6),依次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机械缩腹反应阈(ACT)、热缩足潜伏期(TWL)和冷缩足潜伏期(CWL)。于造模后5 h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出T 12~L 4 DRG,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L-6、PD-L1、PD-1和SH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D-L1在各类神经元的表达情况。 结果:3组不同时点TWL和C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S组T 1~5时MWT降低,T 1~6时ACT降低,DRG IL-6表达上调,PD-L1、PD-1和SHP-1表达下调( P<0.05);与S组比较,S+EA组T 1,2时MWT和ACT升高,DRG IL-6表达下调,PD-L1、PD-1和SHP-1表达上调(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D-L1在小直径神经元(CGRP +神经元和IB4 +神经元)和大直径神经元(NF200 +神经元)上均存在表达,且主要表达在CGRP +神经元和IB4 +神经元上。3组间PD-L1在DRG各类神经元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急性术后痛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D-L1/PD-1/SHP-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27日。建立Excel专题数据库再通过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4篇,穴位49个。下肢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上肢常用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内关,躯干常用腧穴为关元、中脘和肾俞;特定穴以五输穴频次最高占59.40%(335/564);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其中足太阴脾经频次最高占22.7%(128/564)。对按摩穴位及手法分析各得到3个有效聚类。结论:经分析高频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3条经络,未来可对选穴及按摩手法进一步规范并辅以循经穴位按摩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微生物群-肠-脑轴”探析防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针刺选穴思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道菌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菌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菌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菌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物群-肠-脑轴”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刺不同经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自主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总结和分析针刺不同经穴对心率变异性(HRV)及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发现内关、足三里、神门为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常用穴,涉及通里、合谷、太冲、中脘、膻中、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针刺不同穴位对HRV的影响各异,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可能与经穴主治作用、所属经络和分布部位有关,针刺同一穴位对HRV影响的结论也有差异,可能受到样本量、干预对象、数据处理方法等因素影响,需规范测量过程并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O-1在电针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平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电针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与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平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30只(野生型小鼠24只和HO-1基因敲除小鼠6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野生型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假电针组(SAE+SEA组);HO-1基因敲除组(SAE+EA+H组)为HO-1基因敲除小鼠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后给予电针干预。采用腹腔注射LPS 15 mg/kg的方法制备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SAE+EA组和SAE+EA+H组腹腔注射LPS 15 mg/kg后30 min,选取双侧足三里和百会穴行电针刺激,30 min/d,连续5 d。每天针刺前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相关蛋白1(OPA1)和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AE组、SAE+SEA组和SAE+EA+H组海马Mfn2和OPA1表达下调,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探索时间缩短,SAE组、SAE+EA组、SAE+SEA组和SAE+EA+H组海马Drp1表达上调(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Mfn2和OPA1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逃避潜伏期缩短,靶象限探索时间延长( P<0.05),SAE+SEA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和SAE+EA+H组海马Mfn2和OPA1表达下调,Drp1表达上调,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探索时间缩短( P<0.05)。 结论:HO-1参与了电针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刺激神门、内关和足三里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波幅0.25 ms,根据患者可耐受程度维持电流强度1~30 mA,术后24、48和72 h时选择相同穴位持续刺激30 min;C组在相同穴位内侧4 cm的非穴位部位进行刺激。术后1~7 d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的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0~8 h(T 1)、8~24 h(T 2)和24~48 h(T 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情况,记录POD、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的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补救镇痛率、POD、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降低,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T 1~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老年衰弱患者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假电针组(SAE+SE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术前2 d,SAE+EA组选取百会、曲池和足三里穴进行连续10 d的电刺激,给予2/15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小于1.5 mA引起轻微的肌肉收缩为准,每天刺激30 min。SAE+SEA组在相应穴位旁开5 mm处针刺并连接刺激电极,但不进行电刺激。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囊泡蛋白(SYN)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并行锥体神经元计数。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SAE+EA组海马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顶树突棘密度升高,SAE组、SAE+EA组和SAE+SEA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升高,锥体神经元计数增加(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SAE+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棘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胃肠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126例sTBI合并AGI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疾病,留置鼻胃管每6 h回抽胃内容物判断胃残留量(GRV),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实施肠内营养(EN)并根据GRV调整EN饲入量及速度等,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取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五穴进行电针刺激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7 d胃肠功能指标〔腹内压(IAP)、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胃肠功能衰竭评分(GIF评分)〕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ICU院内获得性肺炎(HAP-ICU)发生率、机械通气(MV)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电针刺激的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28 d生存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在7 d治疗观察过程中有26例退出研究,最终入组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3 d时两组患者IAP和DAO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IAP(cmH 2O,1 cmH 2O=0.098 kPa)为13.75±2.76比18.11±3.97,DAO(U/L)为129.88±24.81比158.01±22.64;观察组:IAP(cmH 2O)为13.56±2.19比18.50±3.54,DAO(U/L)为129.11±29.32比159.36±28.65;均 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均逐渐改善,且观察组治疗7 d时IAP、DAO和GIF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AP(cmH 2O):11.28±3.61比12.68±3.23,DAO(U/L):49.69±17.56比57.27±20.15,GIF评分(分):2.02±0.74比2.40±0.70,均 P<0.05〕。观察组患者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V时间(d):15.72±4.60比18.08±4.54,ICU住院时间(d):16.76±4.68比19.26±5.42,均 P<0.05〕,且HAP-ICU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2.0%比30.0%,22.0%比32.0%,均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4%比76.1%;Log-Rank检验: χ2=37.954, P<0.001)。观察组患者无明显电针刺激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电针刺激相应穴位治疗能有效改善sTBI合并AGI患者的胃肠功能,有利于缩短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28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