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椎体转移癌切除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68岁,身高168 cm,体重53 kg。因"双下肢无力伴大小便失禁9月余"入院。患者9月余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后逐渐出现二便控制能力下降、双下肢肌力逐渐减至0级。背部疼痛剧烈,不能翻身,睡眠障碍。患者腰椎磁共振检查提示椎体多发转移癌(T 7-9,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胸椎管狭窄,胸段脊髓受压。拟行椎体肿瘤切除术+胸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椎管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特征的综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小细胞肺癌(SCLC)中脑转移的发生情况,对其临床特征、临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了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并治疗的SCLC患者225例,根据是否发生脑转移分为有脑转移组51例和无脑转移组174例。脑转移组又分有症状亚组15例和无症状亚组36例,孤立脑转移亚组33例和合并其他器官转移亚组18例。比较各组间和亚组间一般资料、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肿瘤评分和功能状态评分、吸烟指数、脑转移灶最大直径、钠离子、乳酸脱氢酶、神经烯醇化酶、铁蛋白。对患者放化疗的疗效评价以及生存分析。结果:脑转移组单发转移22例(43.1%),多发转移29例(56.9%),发生部位主要在额叶39.2%(20/51)、颞叶23.5%(12/51)和小脑25.5%(13/51),可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组中有15例(29.4%)有头痛、呕吐和感觉障碍等症状,脑转移有症状亚组吸烟指数800(600,1 000)支/年较脑转移无症状亚组200(0,800)支/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 Z=2.25, P=0.025);脑转移有症状亚组脑转移灶最大直径在3 cm以上者占比较有脑转移无症状亚组多( Z=6.80, P=0.031)。脑转移合并其他器官转移亚组的患者乳酸脱氢酶、神经烯醇化酶高于孤立转移患者,分别为乳酸脱氢酶268.0(202.5,369.5) U/L比199.3(183.7,239.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7, P=0.016),神经烯醇化酶32.1(23.0,64.6) kU/L比13.9(7.7,32.5) kU/L( Z=3.27, P=0.002)。51例有脑转移的肺癌患者15例接受依托泊苷联合铂类化疗,其中40.0%(6/15)脑转移灶达到缓解;30例接受化疗联合脑部放射治疗,完成随访25例,其中72.0%(18/25)脑部病灶达到缓解。化疗联合脑部放疗对脑转移瘤控制水平高于单独化疗( χ2=4.00, P=0.046)。但对于在广泛期SCLC初诊不论有无脑转移者肺部原发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接近(6.4个月比8.5个月, χ2=1.27, P=0.261)、1年/2年生存率也相当(24.1%比35.5%,3.5%比7.5%, χ2值分别为1.33、0.13, P值均>0.05)。 结论:脑转移是SCLC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现有的治疗模式能带来脑转移临床缓解的获益,但并不能进一步改善SCLC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赋能教育干预对癌痛患者癌痛控制障碍、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赋能教育干预对癌痛患者癌痛控制障碍、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癌痛患者15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教育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赋能教育模式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癌痛控制障碍、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癌症疼痛控制障碍问卷(BQ)评分、癌性疼痛控制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赋能教育干预应用于癌痛患者的疾病管理中,能够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疼痛信念,使其意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责任感,能显著减少癌痛患者的癌痛控制障碍,使得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有利于癌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协作精准疼痛护理对乳腺癌姑息化疗患者疲乏-疼痛-睡眠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精准疼痛护理对乳腺癌姑息化疗患者疲乏-疼痛-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襄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78例进行姑息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MDT精准疼痛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疲乏、疼痛以及睡眠障碍情况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简易癌因性疲乏评估表(BF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在疼痛程度、疼痛对生活的影响、疼痛信念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DT精准疼痛护理能够减轻乳腺癌姑息化疗患者的疲乏-疼痛-睡眠障碍,促进优质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序贯微波消融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微波消融(MWA)和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两家医疗中心收治的61例(潍坊医学院附属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30例、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31例)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MWA治疗设为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治疗和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2)近期疗效。(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住院、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内每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肿瘤标志物、腹部增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患者生存与疾病进展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Pearson校正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个时间点生存率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肝细胞癌患者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为(58±8)岁,年龄范围为43~73岁。61例患者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1)治疗和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①治疗情况,观察组患者TACE治疗次数、MWA治疗次数、首次TACE治疗至首次索拉非尼服药时间、索拉非尼服药时间分别为1次(1~5次)、2次(1~4次)、5 d(5~9 d)、24个月(6~72个月),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次(1~5次)、0、6 d(5~9 d)、16个月(6~60个月),两组患者TACE治疗次数、MWA治疗次数、索拉非尼服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701,-7.213,-2.614, P<0.05)。两组患者首次TACE治疗至首次索拉非尼服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73, P>0.05)。②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无TACE并发症发生;观察组3例患者发生MWA并发症,其中肝包膜下少量出血2例,胸腔积液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③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索拉非尼2个月后均出现≥1种与索拉非尼相关的Ⅰ~Ⅲ级不良反应,无Ⅳ级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发生手足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皮肤色素脱失、腹泻、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发热、疲劳、肝功能障碍、骨髓抑制分别为8、3、4、3、10、18、20、20、20、15、3、2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9、3、3、2、13、19、23、12、21、12、6、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3,0.000,0.000,0.000,0.796,0.177,1.082,3.674,0.208,0.435,0.601,0.000, P>0.05)。发生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减少索拉非尼剂量或间断停药后均缓解。(2)近期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甲胎蛋白(AFP)为16 μg/L(3~538 μg/L),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AFP为292 μg/L(9~642 μg/L),两组患者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744,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肿瘤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4、11、6例、0,80.6%(25/31),100.0%(31/31),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13、12、3例,50.0%(15/30),90.0%(27/30),两组患者肿瘤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43, P<0.05);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73, 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61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0~7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28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8例为肿瘤局部进展,4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11例为肝内转移,5例为肺转移;对照组30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13例为肿瘤局部进展,6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6例为肝内转移,5例为肺转移。61例患者中,观察组28例死亡,对照组29例死亡。观察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0个月、18.0个月,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5个月、11.5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021,10.506, 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37%、2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13%、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3.635,4.623,3.139, P<0.0167)。观察组患者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40%、2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3%、13%、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9.965,4.900,3.684, P<0.0167)。(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83,6.196,12.646,5.049,2.950,4.791,95%可信区间为0.284~0.823,3.198~12.003,5.031~31.785,2.586~9.858,1.366~6.369,2.507~9.155, P<0.05)和(风险比=0.427,5.804,7.032,5.405,2.925,4.410,95%可信区间为0.248~0.735,3.043~11.070,3.071~16.101,2.685~10.881,1.364~6.270,2.331~8.342,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BCLC分期、肝硬化、HBV感染是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183,5.886,17.544,4.702,3.801,95%可信区间为0.090~0.370,2.648~13.083,5.740~53.622,1.928~11.470,1.368~10.562, P<0.05)和(风险比=0.201,3.850,3.843,3.598,3.726,95%可信区间为0.098~0.411,1.761~8.414,1.526~9.682,1.444~8.963,1.396~9.947, P<0.05)]。 结论: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比较,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MWA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安全、有效。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BCLC分期、肝硬化、HBV感染是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CINP)是癌症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最初表现为急性疼痛综合征,若未能治愈或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神经性疼痛。CIN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稳态变化、氧化应激、凋亡途径活化、髓鞘和非髓鞘纤维丢失、免疫系统活化以及离子通道表达活性增加等,不同种类化疗药物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有所不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CINP防治措施,有较高认可度的治疗药物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构化健康教育在癌痛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结构化健康教育在癌痛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该院肿瘤内科收治的癌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结构化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控制障碍、疼痛自我效能以及生命质量。结果:实施结构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控制障碍程度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结构化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障碍,有效提高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感,改善生命质量,对患者提高疼痛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赋能理论多模式镇痛干预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基于赋能理论的多模式镇痛干预对癌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1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5 月 1 日 150 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7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赋能理论的多模式镇痛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癌痛患者疼痛控制障碍评估工具(BQ-C)及依从性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生存质量调查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NRS、BQ-C评分及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依从性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PSQI、EORTC QLQ-C30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赋能理论多模式镇痛干预可减轻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提高其睡眠质量及护理依从性,生活质量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认知行为干预运用于癌痛患者中对疼痛控制障碍、服药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运用于癌痛患者中对疼痛控制障碍、服药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癌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认知行为干预,对比2组疼痛控制障碍评分、服药情况、自我效能感评分.结果 观察组疼痛控制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时服药率高于对照组,疼痛时服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管理自我效能感、躯体功能自我效能感、症状应对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癌痛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控制障碍,改善服药情况,提高自我效能感,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FOLFOX4方案联合超细化综合干预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FOLFOX4方案联合超细化综合干预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晚期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FOLFOX4方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第1~2天,2 h内静脉滴注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注射氟尿嘧啶400 mg/m2,24 h持续静脉滴注氟尿嘧啶600 mg/m2,在此基础上6 h内静脉滴注奥沙利铂85 mg/m2,后停药12 d,以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超细化综合干预.结果 观察组临床控制(DCR)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89%相近(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国际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评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评分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癌性疲乏、癌性疼痛、食欲减退及睡眠障碍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恶心呕吐、口腔炎、肝功能损害、腹泻、脱发、神经毒性.除脱发外,观察组Ⅰ~ Ⅱ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除肝功能损害外,观察组Ⅲ ~ 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FOLFOX4方案联合超细化综合干预对结直肠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