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癫痫脑网络外科精准治疗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癫痫是一种严重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以来是神经外科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新的癫痫理论与外科治疗技术成为未来癫痫外科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将就脑网络及脑计划新时代背景下的癫痫再认识、癫痫脑网络的构建、癫痫脑网络外科的探索以及未来展望方面进行述评,以期探索癫痫的外科治疗新方向,推动新的癫痫脑网络外科发展方向,为癫痫患者提供新的精准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附7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术(RF-TC)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癫痫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伴或不伴泛化62例,局灶性发作合并癫痫性痉挛6例,局灶性发作合并肌阵挛发作2例,单纯癫痫性痉挛1例。影像学表现为皮质发育畸形27例,海马硬化9例,发育性或低级别肿瘤8例,脑软化灶5例,合并2种类型病变5例,头颅MRI阴性1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SEEG引导的RF-TC治疗。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71例患儿植入颅内电极5~14根/例。8例患儿行RF-TC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69例随访(1.2±0.5)年(0.5~2.5年),2例失随访。末次随访时,45例(65.2%)无发作,24例仍有癫痫发作,其中18例(26.1%)发作减少>50%;术后随访时间>1年的42例患儿中,25例(59.5%)无发作。2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患儿发作均控制1年以上,局灶皮质发育不良患儿的术后6个月的无发作率为85.7%(18/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疗效与电极植入目的(方案)有关( P=0.007),而与手术年龄、病程、癫痫发作类型、MRI阴性无关(均 P>0.05)。 结论:对于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SEEG引导的RF-T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适用于体积小或深在的病灶,亦可探索MRI阴性的癫痫网络,为多发病灶、累及功能区者提供了手术机会,并能辅助切除性手术制定计划、评估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常伴有脑组织结构异常,经癫痫术前评估后,一般采用切除或离断致癫相关脑组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立体脑电图(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植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通过收集患儿癫痫发作症状学资料、视频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经分析讨论后植入SEEG监测,明确致癫灶及放电传播网络,进而在SEEG引导下行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道1例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的微创诊治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解剖-电生理-临床表现,提出癫痫发作起源和扩散路径的核心及备用假设;将电极置入癫痫网络的相关靶点,SEEG监测判断癫痫起源区;通过皮质电刺激(ECS)诱发惯常发作验证致痫区、定位功能区后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仍有癫痫发作者行二期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126根电极,每例置入(5.3±1.1)根(3~8根)。单侧电极置入6例,双侧电极置入18例。24例患者的实际靶点与计划靶点误差为(1.61±0.88)mm。无一例患者补充置入电极。SEEG监测时间为(10.1±2.6)d,均捕捉到3~20次惯常发作。ECS诱发出惯常发作15例,非惯常发作5例,未诱发出发作4例。明确致痫区23例,其中颞叶、额叶各10例,枕叶3例;未能定位1例。行RFTC治疗22例,毁损后出现头痛9例、严重脑水肿致对侧上肢无力1例,无症状硬膜下血肿1例,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电极折断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未行RFTC治疗2例,其中1例未能验证假设,1例致痫区与运动语言区重叠,调整抗癫痫发作药物后均好转。24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12.5(10.2,26.8)个月,末次随访显示,22例行RFTC治疗的患者中,Engel分级Ⅰ级1例;Engel分级Ⅱ级21例,其中16例行二期手术切除致痫区,切除术后癫痫发作消失13例(Engel分级Ⅰ级),无改善3例(Engel分级Ⅱ级),5例拟行二次电极置入RFTC治疗。 结论:合理掌握适应证,采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可帮助判断致痫区部位,指导手术切除致痫区,且术后效果好,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杏仁核电刺激的功能反应及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杏仁核电刺激后产生的症状,探讨杏仁核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杏仁核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的49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电刺激相关资料。按照受试者报告和临床观察分类统计电刺激杏仁核产生的临床症状,对刺激出先兆症状患者的致痫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杏仁核内置入电极55根,杏仁核内的触点192个。电刺激后44例患者产生174例次临床症状,其中情绪反应40例次(23.0%)、植物神经症状52例次(29.9%)、躯体感觉症状33例次(19.0%)、头部感觉症状32例次(18.4%)、视觉症状10例次(5.7%)、嗅觉症状3例次(1.7%)、运动症状4例次(2.3%)。44例患者的174例次临床症状中,22例(50.0%)患者的82例次(47.1%)临床症状为先兆症状。82例次的先兆症状中,39例次(47.6%,9例)的发作起始区为杏仁核和海马,9例次(11.0%,1例)为杏仁核,17例次(20.7%,7例)为海马,13例次(15.9%,3例)为额叶,4例次(4.9%,2例)为岛叶。结论:电刺激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杏仁核可以诱发多种功能反应,部分可能为杏仁核自身激活的反应,部分可能为癫痫发作的先兆症状。提示杏仁核参与机体多项生理功能,并在癫痫发作网络中起到关键节点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调查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认知和决策现况。设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数据采集。2021年7至10月,共收集有效问卷82份,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3份。受访者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年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以上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仅有9.3%(4/43)的受访者不认同预防用药,86.04%(37/43)的受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预防性用药,丙戊酸钠(94.59%,35/37)是最常用的预防药物。各中心预防性用药的时长从<3 d至>14 d不等,具有很大差异。脑电图的应用率、我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观察到的痫性发作比例均较低。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临床实践尚不够规范,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够全面。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将有利于明确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并对规范用药产生积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弥散张量成像在颞叶癫痫外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弥散张量成像(DTI)可显示癫痫灶周围和远端脑白质结构之间的细微变化,这些脑白质纤维束之间的改变具有良好的定侧价值,同时也可以描绘关键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位置从而进行手术规划.颞叶癫痫(TLE)是青少年和成人癫痫中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类型,本文对目前使用DTI技术在TLE患者的术前致痫区定位、手术前后的功能评估、TLE的脑网络结构、评估手术预后及与神经病理学和功能影像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探索癫痫的发病机制、制定更好的评估手术方案及改善癫痫整体预后提供重要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抗癫痫药物早期治疗反应预测癫痫患者长期结局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为5.0‰ ~11.2‰,全球大约7000万癫痫患者,据统计我国癫痫患病率约为7.2‰[1],照此计算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药物治疗是癫痫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2/3的新诊断癫痫患者通过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可以获得发作缓解,但仍有25% ~30% 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效差,称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或者药物抵抗性癫痫[2-3],依此推算我国约有225~270万药物抵抗性癫痫.反复的癫痫发作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了癫痫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癫痫的外科治疗以及神经刺激术和生酮饮食等姑息治疗取得了一定进步,给药物抵抗性癫痫带来了新的曙光.据报道手术治疗药物抵抗性部分性癫痫,其中1/2可达到长期无发作,复发率仅20%;近15年(截止2015年)全球范围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抵抗性癫痫70000例,其中一半达到发作减少50%;丘脑前核慢性刺激的一项随机研究表明有4% 的严重药物抵抗性癫痫达到无发作[4].如此利好的临床研究结果激励着临床工作者和医学研究者去探索早期识别药物抵抗性癫痫的标志物,希望早期发现并尽早为其推荐其它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以利于更多患者尽早从中获益,避免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癫痫网络强化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但是,由于药物抵抗性癫痫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和其固有的异质性,早期识别面临挑战.本文主要综述了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早期反应的长期结局以及影响因素,探讨抗癫痫药物早期反应预测药物抵抗性癫痫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网络效率的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图论分析法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网络效率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组),另纳入同期招募的26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使用GRETNA软件中Network Construction模块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脑网络的矩阵,运用Network Analysis模块进行脑网络分析,得到网络效率属性,以连接矩阵稀疏度(Sparsity)为阈值,并在阈值为0.05≤Sparsity≤0.40范围内比较两组的脑网络效率.结果 癫痫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癫痫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偏低[分别为(19.6±2.7)分、(26.8±3.6)分,P=0.026].癫痫组患者全局网络效率在阈值为0.11≤Sparsity≤0.18范围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0.05≤Sparsity≤0.40范围内比较两组的局部网络效率均值发现,癫痫组患者除右侧海马较健康对照组局部效率降低外(P<0.05),右侧岛叶、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枕上回、右侧苍白球等脑区局部效率增高(均P<0.05).结论 难治性癫痫患者全局网络效率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并且局部脑区的局部效率出现异常,可能是难治性癫痫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神经网络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癫痫外科立体脑电图方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癫痫外科是近年来神经外科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立体脑电图( SEEG )作为一项侵入性术前评估手段,近年来在北美及我国快速普及.SEEG的内涵在于依据 "解剖-电-临床"的思维,首先建立三维立体的癫痫发作传播假设,而后埋藏深部电极,判断致痫灶位置验证假设,并指导最终手术切除方案. SEEG的相关研究极大加深了对癫痫症状学,癫痫网络的理解;伴随SEEG的其他致痫灶定位诊断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 SEEG 平台是目前人类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