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气传过敏原致敏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气传过敏原致敏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诊断为气道过敏性疾病并进行气传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的2557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5岁组、6~11岁组、≥12岁组;按疾病分为过敏性鼻炎组、哮喘组、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比较年龄组别和疾病组别共18种气传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的分布差异。结果:2557例患儿SPT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夏秋季杂草花粉类、霉菌类、春季树木花粉类、尘螨类等;强阳性检出率前5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大籽蒿花粉、葎草花粉、粉尘螨、白桦花粉、洋白蜡花粉。≤5岁组阳性检出率为71.5%(539/754),6~11岁组阳性检出率为78.5%(1241/1581),≥12岁组阳性检出率为81.1%(180/222),不同年龄组间气传过敏原SPT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25, P<0.05)。≤5岁组主要气传过敏原为藜草花粉(310/754,41.1%)、链格孢(307/754,40.7%)、葎草花粉(295/754,39.1%)、大籽蒿花粉(293/754,38.9%)和洋白蜡花粉(258/754,34.2%);6~11岁组主要气传过敏原为藜草花粉(853/1581,54.0%)、葎草花粉(769/1581,48.6%)、大籽蒿花粉(768/1581,48.6%)、链格孢(751/1581,47.5%)和洋白蜡花粉(724/1581,45.8%);≥12岁组主要气传过敏原为藜草花粉(131/222,59.0%)、葎草花粉(119/222,53.6%)、大籽蒿花粉(113/222,50.9%)、链格孢(112/222,50.5%)和粉尘螨(103/222,46.4%)。过敏性鼻炎组阳性检出率为73.6%(1164/1582),哮喘组阳性检出率为72.4%(234/323),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阳性检出率为86.0%(561/652),不同疾病组间过敏原SPT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408, P<0.05)。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主要气传过敏原均为藜草花粉。18种气传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在3组疾病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气传过敏原在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单一气道过敏性疾病。 结论:在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中,气传过敏原致敏谱在不同年龄组和疾病组间存在差异,临床医生需对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定期监测过敏原并给予预防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花逍遥片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红花逍遥片治疗卵巢早衰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实验验证。方法:应用TCMSP、PubChem数据库获得红花逍遥片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卵巢早衰相关靶点,利用Venn在线工具筛选两者交集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通过Mete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关键通路-疾病”网络,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红花逍遥片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透明带多肽3(ZP3)和弗式完全佐剂(FCA)建立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红花逍遥片组灌胃红花逍遥片溶液0.56 g/kg,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SR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表达。结果:获得红花逍遥片与卵巢早衰交集靶点80个,PPI网络包含核心靶点44个,度值排名前5位的活性成分分别为芒柄花素、槲皮素、白桦脂酸、羟基红花黄A和黄芩苷,排名前5位的靶点分别为PPARG、ESR1、AR、AKT1和IL6。核心靶点分子功能主要为受体配体活性,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细胞组分主要包括膜筏,主要涉及信号通路有癌症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及HIF-1信号通路等。“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显示,红花逍遥片处方中8味药具有重要核心成分,其中甘草和红花涉及重要核心成分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亲和力良好。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红花逍遥片可促进卵泡发育,提高卵巢组织中ESR1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Akt磷酸化水平。结论:红花逍遥片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G、ESR1等多个靶点,并通过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治疗卵巢早衰,其潜在活性成分主要为芒柄花素、槲皮素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桦细根功能性状和根际细菌群落随火后时间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根际微生物在植物养分获取以及碳、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植物细根(包括吸收根和运输根)与根际微生物群落关系密切.阐明火后森林恢复过程中先锋树种细根性状的变化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可为基于细根和根际微生物动态的火后植被恢复管理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以大兴安岭30年时间序列火烧迹地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火后恢复过程中白桦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质和细根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火后恢复时间显著影响土壤pH、吸收根性状和根际细菌α多样性.随火后时间的增加,土壤pH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吸收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火后9年是白桦根际细菌α多样性逐渐回升的转折点.不同火后恢复时间根际细菌群落主要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主要优势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玫瑰弯菌属(Roseiarcus)、酸球菌属(Acidipila)以及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不同火后恢复时间中差异显著.根际细菌α多样性主要受土壤pH和吸收根比根长的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受细根的碳、氮含量和运输根磷含量的影响.综上,细根、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共同影响了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从而塑造了根际环境,促进火后生态系统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苗药虎掌草不同溶剂提取物抗前列腺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结合实验验证研究苗药虎掌草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前列腺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分别以水、75%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虎掌草获得粗提物,通过MTT法体外检测3种溶剂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评价提取物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GC-MS分析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虎掌草的活性成分及抗前列腺癌作用靶点,构建PPI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通过GO生物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虎掌草抗前列腺癌的信号通路,预测潜在作用机制;利用RT-PCR检测虎掌草提取物对预测的TN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验证预测靶点,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细胞实验表明,3种溶剂提取物对PC3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且能显著诱导细胞凋亡(P<0.01);GC-MS和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白桦脂酸和虎掌草皂苷D为提取物的主要药效成分,检索得到与抗前列腺癌相关的靶点89个,进一步筛选得到核心靶点15个,涉及ALB、JUN、HSP90AA1等靶点;GO功能富集涉及142个生物过程、28个细胞组成和41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交集靶点主要涉及TNF、TRP、NF-KB、癌症通路等.RT-PCR靶点验证实验表明3种溶剂提取物均能显著影响TNF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证明了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的可靠性.本研究揭示了虎掌草水、75%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白桦脂酸和虎掌草皂苷D为主要药效成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NF、TRP、NF-KB、癌症通路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白桦脂酸对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核心通路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索白桦脂酸治疗乳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通过PharmMapper、Genecards、Drugbank和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获得药物和疾病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获得基因本体(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使用Pymol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关键核心靶点进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克隆形成试验、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观察白桦脂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AO/EB染色及Annexin V-FITC/PI染色观察白桦脂酸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观察白桦脂酸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筛选出白桦脂酸与乳腺癌的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共有33个节点和100条边,平均节点度值为6.06,筛选得到的关键核心靶点为NR3C1、SRC、ALB、MAPK8、PGR和GRB2,其与白桦脂酸对接得到的结合能均<-5 KJ/mol;GO功能富集中的生物学过程得到473个条目,主要有细胞对激素刺激的反应、细胞内受体信号通路、介导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功能得到42个条目,主要有脂质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转录因子结合等,细胞组分得到7个条目,主要涉及受体复合物、转录因子复合物、膜阀等;KEGG富集分析中共得到172条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通路、Ras通路、ErbB通路、GnRH通路和EGFR通路等.体外实验验证显示:白桦脂酸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白桦脂酸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证实白桦脂酸可以促进细胞凋亡;白桦脂酸可以显著下调PI3K、AKT和mTOR蛋白表达(P<0.01).结论:白桦脂酸可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迁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桦脂酸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BA)为羽扇豆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马甲子、杜仲和酸枣仁等多种中药中均含量较高.既有研究显示白桦脂酸具有抗肿瘤、抗炎、抗HIV、抗疟疾、抗菌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在抗肿瘤方面,因其低毒、高效的特点而受到广泛重视,相关机理研究也较多,包括线粒体途径、Sp转录因子途径以及自噬等,但总体并不清晰.本文对白桦脂酸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瘤种厘清现有发现,分析研究热点,以期为白桦脂酸和以白桦脂酸及其类似物为主要药效成分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桦叶片和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火后时间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火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干扰因子,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甚至导致植物死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主要包括可溶性糖(SS)和淀粉(ST),对植物在干扰下存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植物NSC及其组分含量对火后时间响应机制的研究尚有不足.该研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在大兴安岭呼中区选取5个不同火烧时间的重度火烧地块和1个临近的未火烧地块,分别采集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叶片、细根以及根际土壤样品,测定白桦叶片和细根的NSC及其组分含量、白桦叶片和细根的性状特征,以及根际土壤属性.结果表明:白桦叶片ST和NSC含量随火后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而细根ST和NSC含量随火后时间的增加显著增加,叶片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在火后30年和火后17年与火烧前无显著差异,表明细根NSC含量从重度火烧干扰的影响中恢复得更快;火后时间对白桦叶片的NSC含量有直接影响,还通过影响比叶面积对叶片的NSC含量产生间接影响;火后时间对白桦细根NSC含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pH和比叶面积间接产生.综上,火后时间对植物NSC含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器官差异性.该结果可为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毛稔对伤口愈合的治疗效果与机制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中药毛稔对伤口的愈合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取药物水煎法获取中药毛稔原液,按50倍、100倍、200倍、400 倍稀释后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研究分为对照(CON)组、实验(M50,M100,M200,M400)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模型检验伤口愈合效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毛稔的代谢产物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中药毛稔干预伤口愈合的机制.结果 与CON组相比,M50、M100、M200、M400组HaCaT细胞相对增殖率[(112.59±2.04)%、(119.04±2.15)%、(128.40±1.10)%、(133.72±2.83)%]增加(P<0.05).M400组划痕愈合率在12 h和24 h[(86.93±4.90)%、(95.13±3.70)%]高于CON组[(36.29±2.97)%、(85.01±2.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中药毛稔有效活性成分539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伤口愈合相交靶点592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集靶点主要参与2 655个生物过程,富集于92个细胞组分,主要涉及164个分子功能,并涉及180条信号通路.结论 中药毛稔能够促进 HaCaT 细胞增殖和划痕损伤后愈合,可能通过亚麻酸甘油酯、白桦脂醇、L-色氨酸、桑黄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 TNF、SRC、TP53 等靶点达到治疗创伤的作用,其潜在机制可能与 PI3K-Akt 等信号通路有关,有望成为治疗创伤的有效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测多评结合化学计量学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不同产地葎草药材的多指标质量控制及差异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结合化学计量学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在不同产地葎草Humulus scandens药材多指标定量检测及质量差异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对 7 省 18 个批次葎草样品进行回流提取,以木犀草苷、白桦脂酸为内参物,采用QAMS同时测定提取物中 10 种有效成分(芦丁、牡荆素、木犀草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芹菜素、齐墩果酸、白桦脂酸、β-谷甾醇和豆甾醇),并与外标法进行比较;按《中国药典》2020 年版四部方法检测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加权 TOPSIS法对QAMS法计算数据和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葎草质量差异评价模型.结果 建立了多成分QAMS定量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以木犀草苷、白桦脂酸为内参物时相对校正因子的均值可用于定量分析,同时耐用性良好,2 种方法所得含量结果无明显差异.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结果稳定.18 批样品聚为 3 类,相邻产地聚为一组;木犀草苷、豆甾醇、大波斯菊苷和齐墩果酸可能是影响葎草产品质量主要潜在标志物;加权 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 18 批葎草质量评价贴近度(Jb)在0.244 8~0.688 4,其中S15 最大(0.688 4).结论 建立的QAMS、化学计量学及加权TOPSIS法可用于不同产地葎草中多指标定量检测及质量差异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技术(μCT)在量化阔叶树种导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细胞尺度上定量分析导管特征,对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直接打磨样品并结合体视显微镜成像技术是目前研究木质部解剖结构(针叶树管胞和阔叶树导管)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仍不可避免损伤木质部细胞,限制了对木质部细胞真实解剖结构的认识.本研究选取了加拿大魁北克南部的糖枫树、北美白桦、美洲白蜡树、美洲铁木、大齿杨、苦味山核桃、北美红橡7个阔叶树种,应用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技术(μCT)和体视显微镜法分别测量各树种的导管直径和面积,采用线性模型对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数据拟合,探讨采用μCT量化阔叶树导管大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所测定的7个树种,应用两种方法测量导管大小的结果高度相似(R2=0.98).环孔材树种应用两种方法测量的导管直径结果拟合优度(苦味山核桃R2=0.98,美洲白蜡树R2=0.96,北美红橡R2=0.99)高于散孔材树种(北美白桦R2=0.88,美洲铁木R2=0.73,糖枫树R2=0.68,大齿杨R2=0.88).应用2种方法测量小导管(直径≤200 μm,R2=0.94)的结果拟合优度高于大导管(直径>200 μm,R2=0.92).μCT技术为量化阔叶树种木质部导管提供了 一种无损检测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