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鞍子河保护区发现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自然杂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为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物种,分布区全部或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在四川中部至南部、云南省东北部等地有局部重叠.两者在圈养条件下可杂交,但野外环境下自然杂交报道极少.2016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中,红外相机记录到一只成年雄性锦鸡.该个体兼具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成年雄性的羽色特征,为两种锦鸡的自然杂交后代.锦鸡属自然杂交的记录较少,本次发现证实成都盆地西缘的邛崃山位于本属两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内,且存在偶见的杂交现象,为进一步探明锦鸡属分布重叠区及杂交现象发生的空间范围、研究锦鸡属物种的分化历史与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笼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夏、秋季行为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笼养白腹锦鸡夏秋季行为节律规律,于2016年6月、9月和10月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6只白腹锦鸡采用瞬时扫描法开展行为节律研究,分别统计了白腹锦鸡夏、秋两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观测期间共记录到白腹锦鸡行为16种,根据其行为的功能再归纳为运动、静止、取食、梳理和警觉5大类,其中以运动类行为比例最高.在夏季,静止类行为波动最剧烈,多数时间段中,运动类行为比例最大.相对夏季,5类行为秋季比例趋势更加平稳清晰,运动类行为依旧是发生最多的一类行为,静止类行为起伏还是最剧烈的.警觉类行为不突出,警觉行为占有比例偏少.本研究与之前的白腹锦鸡发情期时间分配研究结果相近,运动和静止是笼养白腹锦鸡发生较多的两类行为,不同的是本研究白腹锦鸡梳理类行为比例有明显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用红外相机调查云南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作者在云南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28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监测6,377台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692张,其中兽类563张,鸟类1,129张.鉴定出71种鸟类和兽类,其中兽类13种,分属5目11科;鸟类58种,分属9目23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种,即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种,分别是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普通鵟(Buteo japonic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ar nycthemera)、领角鹗(Otus lettia)和灰林鹗(Strix aluco).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1种被评估为极危,3种被评估为易危.CITES附录Ⅰ收录的有1种,附录Ⅱ收录的有7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5.68),其次是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2.81)、赤麂(Muntiacus muntjak,1.68).本次物种调查结果可反映本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本底,为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黎贡山雉类生境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 表明,模型对4种雉类的预测均达到较好效果;白尾梢虹雉、血雉、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 432 km2、8 464 km2、9 573 km2和13 691 km2,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面积大于白尾梢虹雉和血雉,但后两者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生境.高黎贡山北段是4种雉类潜在生境的重叠区,为高黎贡山雉类保护的优先区域,尤其是白尾梢虹雉,建议加大该区域的雉类调查和保护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进行监测.结果 表明:(1)共记录到鸟类5目20科56种、兽类5目12科2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13种.鹰雕为贵州省新记录,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眉鸫(Turdus obscurus)等10种为保护区新记录.(2)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看,保护区物种以东洋型(41.67%)为主,南中国型(29.76%)次之;东北型(2.38%)最少.(3)区内4种主要兽类中,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主要在傍晚活动;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变化,春秋季集中在午间活动,夏季集中在早上活动,冬季则呈现活动双峰,分别是在8:00-10:00及16:00-18:00之间;豪猪(Hystrix brachyura)主要在20:00-24:00之间活动;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秋冬季集中在14:00-16:00活动,而春季则在早上10:00-12:00之间较活跃,夏季也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是在12:00-14:00及16:00-18:00.2种主要雉类的活动节律明显不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春夏季都较为集中在午间活动,而秋季主要在6:00-8:00之间;红腹角雉春夏两季活动高峰在早上,秋冬季则是在14:00-16:00之间活动频繁.本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促进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种调查方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雉类种群密度调查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种群数量是物种的重要生态学基础资料,合适的密度调查方法是数量估算的基础.2016年4-5月,采用广泛应用于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种群密度调查的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鸡形目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种群密度.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雄体密度分别是:白腹锦鸡1.20只/km2和(6.31±0.98)只/km2,红腹角雉5.41只/km2和(0.39± 0.17)只/km2,血雉3.01只/km2和(5.97±2.70)只/km2.除红腹角雉外,样点法估算的白腹锦鸡、血雉种群密度均大于样线法.建议针对不同鸡形目鸟类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并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鸟兽物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地栖兽类与鸟类物种多样性研宄的重要手段之一,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布设167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738个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317张,其中野生兽类2,673张、野生鸟类644张.鉴定出野生兽类5目14科23种,野生鸟类5目11科3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即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种,分别是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黑熊(Ursus 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黄喉貂(Man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equin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其中,属于《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极危的有1种,即林麝,易危的有9种,近危的有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的有2种,易危的有5种,近危的有3种;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4种,附录II收录的有6种.新记录物种7种,分别是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水鹿、黄颈啄木鸟(Dendrocopos darjellensi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白眉鸫(Turdus obscurus)、蓝短翅鸫(Brachypteryx montana)和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3种动物分别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25.26)、藏酋猴(RAI=64.71)和红腹角雉(RAI=43.34).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活动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为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同域分布的白腹锦鸡和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及种间联结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物种间采用何种方式分割资源,达到同域共存的目的 ,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解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保护区内布设45台红外相机,共获得白腹锦鸡独立有效照片116张,红腹角雉独立有效照片147张.日活动节律分析显示:白腹锦鸡的活动时间为0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08:00-10:00和17:00-19:00两个时间段,最高峰值分别为09:00和18:00两个时间点;红腹角雉的活动时间为05:00-21: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07:00-09:00和17:00-19:00两个时间段,最高峰值分别为08:00和18:00两个时间点.两种雉类均为营昼行性活动,白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腹锦鸡和红腹角雉在不同季节的活动频率并不相同,白腹锦鸡在5月和10月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3月和4月.红腹角雉在5月、8月和10月活动最为频繁.种间联结性分析显示二者种间关联性不强,两种雉类通过减少空间重叠活动,避免了种间竞争,这种空间上的分化方式有利于二者的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贵州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兽类和鸟类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兴义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分析了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主要地栖性物种的活动节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共72种,其中兽类13种,隶属于4目7科;鸟类59种,隶属于6目18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猕猴(Macaca mulatta)、斑林狸(Prion-odonpardicolor)、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13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区域为保护区的核心区(H=2.76).活动节律分析表明,白腹锦鸡为昼行性动物,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等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腹锦鸡和鼬獾日活动节律呈双峰趋势,花面狸和豹猫呈单峰型.本次监测结果可为进一步加强喀斯特森林鸟兽物种保护管理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为干扰对白腹锦鸡活动节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而在繁殖季节,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