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应面法优化兰雪醌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化白花丹中兰雪醌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兰雪醌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兰雪醌得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使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工艺.结果 该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Adj2)为0.8394,回归模型的概率值(P<0.005)显示出较高的显著性.通过Box-Behnke 响应面法得到超声提取兰雪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 41 min,提取温度42℃,料液比1∶23(g/mL),预测兰雪醌得率为1.823%.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 5次验证试验,得到兰雪醌平均得率为1.8941%,与预测值基本吻合.结论 利用超声辅助提取方法提取白花丹中兰雪醌的工艺稳定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花丹醌抑制肝癌类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干性转录因子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索白花丹醌(Plumbagin,PLB)对肝癌类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干性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细胞肿瘤球体模式培养富集肝癌类干细胞,设置肝癌细胞组与肝癌类干细胞组,PLB浓度0、5、7.5、10 μmol/L组,药物作用时间为24 h,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实验、悬浮干细胞成球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体外成球和迁移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性基因和干性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富集肝癌HepG2类干细胞,与肝癌HepG2细胞组比较,肝癌HepG2类干细胞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划痕愈合率和体外成球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LB 0 μmol/L组比较,PLB 5、7.5、10 μmol/L组,肝癌HepG2类干细胞克隆形成率、体外成球率和划痕愈合率均降低,EpCAM、BMI1、c-MYC、Oct-4、Nanog干性相关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MY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B可抑制肝癌HepG2类干细胞增殖、迁移及体外成球能力,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干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pCAM、BMI1、c-MYC、Oct-4、Nanog干性相关基因和Notch信号通路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CKB/p53信号通路探讨白花丹醌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基于CKB/p53 信号通路研究白花丹醌对人肝癌Huh-7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白花丹醌 1~12 μmol·L-1 处理Huh-7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和活性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确定1、3、6 μmol·L-1 为低、中、高浓度用于后续实验.采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as)-9 基因编辑技术敲除 Huh-7 细胞中的脑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brain type,CKB)基因;CKB过表达慢病毒转染Huh-7细胞上调CKB的表达.通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CKB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CKB、p53、双微体同源基因2(mouse double minute 2 homolog,MDM2)、B淋巴瘤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半胱天冬酶(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白花丹醌显著抑制Huh-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白花丹醌组凋亡水平显著升高,而白花丹醌联合凋亡抑制剂组凋亡水平显著降低.白花丹醌可显著下调CKB、Bcl-2和MDM2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53、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敲除CKB基因后,Huh-7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率升高,Bcl-2 和MDM2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53、Bax和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上调CKB表达后,Huh-7细胞增殖能力增强,Bcl-2和MDM2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53、Bax和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白花丹醌可逆转过表达CKB对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该实验表明,白花丹醌可显著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KB表达,激活p53 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最终诱导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香豆素是一类以苯骈α-吡喃酮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天然产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类.该类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理活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临床的大量应用,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被发现可致肝脏、肾脏等损伤,其安全性亦引发广泛关注.对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着重阐述毒性成分(异)补骨脂素、甲氧基补骨脂素、(异)欧前胡素和白花丹醌等的毒性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与借鉴,提高含香豆素类成分中药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白花丹醌对大细胞肺癌NL998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白花丹醌对大细胞肺癌NL9980细胞株的抗肿瘤作用,探讨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IL-6/STAT3)信号通路在其抗肿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白花丹醌处理NL9980细胞株,噻唑蓝(MTT)法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设置白花丹醌不同浓度组(5.0、7.5、10.0 μmol/L)及空白对照组(不予白花丹醌处理),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IL-6和STAT3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Westem blot分别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内IL-6蛋白表达和细胞内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通路下游调控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RNA水平.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白花丹醌对大细胞肺癌NL9980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升高,抑制作用更为显著(F =32.17,P=0.000).与对照组比较,白花丹醌干预后各组IL-6和STAT3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均减少.随着白花丹醌浓度增加,IL-6 mRNA(分别为0.50±0.02、0.44±0.1、0.34±0.04,F=173.067,P=0.000)及蛋白(分别为4.71 ±0.02、4.08 ±0.14、2.01 ±0.07,F=1 805.177,P =0.000)表达量降低;STAT3 mRNA(分别为0.86±0.08、0.72 ±0.03、0.52 ±0.06,F=230.918,P=0.000)及蛋白(分别为0.65 ±0.19、0.45 ±0.22、0.31 ±0.11,F=17.332,P=0.000)表达量随着白花丹醌浓度增加表达量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白花丹醌处理组中通路下游基因bcl-2、VEGF、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且随药物浓度增加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98,P=0.000;F=337.743,P=0.000;F=180.136,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L-6和SATA3与bcl-2、VEGF、Cyclin D1均呈正相关.结论 白花丹醌对大细胞肺癌NL9980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表达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花丹醌对CIA大鼠滑膜细胞增殖及TNF-α、IL-1β和MMP-3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白花丹醌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外培养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CIA-FLS)的增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蛋白+弗氏完全佐剂建立大鼠关节炎模型(CIA);原代培养CIA-FLS,MTT法检测药物对CIA-FLS增殖的影响;随机设立CIA对照组、 LPS对照组、甲氨蝶呤组、白花丹醌1.0 μmol/L组、白花丹醌1.5 μmol/L组、白花丹醌2.0 μmol/L组;各药物与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a、 IL-1β和MMP-3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MMP-3的蛋白含量.结果 MTT显示,白花丹醌能不同程度抑制 CIA-FLS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LPS对照组比较,甲氨蝶呤或白花丹醌均能明显下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 IL-1β和MMP-3的含量(P<0. 001),明显降低细胞中 MMP-3的蛋白含量(P<0.001).结论 白花丹醌能抑制 CIA-FLS的增殖,并能通过下调TNF-α、IL-1β和MMP-3的表达而抑制LPS诱导CIA-FLS的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花丹醌传递体凝胶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白花丹醌传递体(PBG-T)凝胶,考察其经皮给药的渗透特性.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PBG-T,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PBG-T处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PBG-T凝胶的处方;垂直式Franz扩散池考察PBG-T凝胶体外透皮扩散效果.结果 PBG-T的最优处方工艺为白花丹醌(PBG) 10.0 mg,磷脂700.0 mg,聚山梨酯-80 91.5 mg,超声时间13 min;PBG-T凝胶的最优处方为卡波姆1%,甘油5%;以最优处方制得的PBG-T的包封率为(79.88±2.26)%,平均粒径为(125.64±4.54) nm,Zeta电位为(-30.97±1.13)mV;PBG-T凝胶12 h的累积渗透率为70.0%.结论 PBG-T凝胶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且可以减缓PBG的体外释放,增加其累积渗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花丹醌对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白花丹醌对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白花丹醌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自噬蛋白LC3的变化;qPCR法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Atg7、Atg5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LC3、Beclin1、Atg7、Atg5的表达水平.结果 白花丹醌对SMMC-772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透射电镜下,白花丹醌组细胞凋亡形态明显,并出现自噬体;免疫荧光显示,白花丹醌处理后细胞LC3蛋白的表达上升;qPCR结果表明白花丹醌组自噬基因Beclin1、Atg7、Atg5 mRNA的表达增加;Western blot提示白花丹醌分别与凋亡抑制剂Z-VAD-FMK和自噬抑制剂3-MA联合使用时,能够影响自噬蛋白Atg5、Atg7、LC3-Ⅱ、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论 白花丹醌促进SMMC-7721肝癌细胞的凋亡与自噬,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MMC-7721细胞自噬有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单体白花丹醌通过调控VEGF/VEGFR2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中药单体白花丹醌对结肠癌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0只裸鼠作为假手术组,其余裸鼠建立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造模3d后肉眼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状况.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贝伐单抗组(5 mg/kg)、白花丹醌低剂量组(2 mg/kg)、白花丹醌中剂量组(4 mg/kg)、白花丹醌高剂量组(6 mg/kg).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比较6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组裸鼠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蚕白免疫印迹(WB)检测移植瘤中VEGF和VEGFR2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裸鼠右前肢腋下可见米粒样移植瘤,提示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治疗4周后,白花丹醌高剂量组移植瘤体积及MVD、VEGF、VEGFR2的表达水平与贝伐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白花丹醌高剂量组比较,白花丹醌低、中剂量组移植瘤的体积减小,MVD及VEGF、VEGFR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中药单体白花丹醌通过调控VEGF/VEGFR2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移植瘤裸鼠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然产物通过增加活性氧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天然产物通过增加活性氧(ROS)抗肿瘤的研究进展,为发掘新的天然产物类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天然产物""活性氧""抗肿瘤""Natural product""ROS""Antitumor"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13-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ROS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天然产物通过增加ROS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12篇,其中有效文献46篇.ROS由线粒体、内质网或药物、射线刺激等生成.ROS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来发挥抗肿瘤作用.黄酮类(柚皮苷、黄岑素、小豆蔻明等)、生物碱类(血根碱、粉防己碱、辣椒碱等)、多酚类(白藜芦醇、香芹酚等)、醌类(紫菜素、白花丹醌等)、皂苷类(地榆皂苷Ⅱ、原薯蓣皂苷等)、萜类(PAG、穿心莲内酯等)以及其他类(如天麻素、鸦胆子苦醇等)天然产物均可通过刺激ROS的生成来调节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调控凋亡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肿瘤细胞对其他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最终实现抗肿瘤的目的.目前,该领域尚缺乏有力的临床研究证据,故仍有待持续开展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