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在食管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在食管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营养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06例食管癌放疗患者分为常规组(n=53,常规营养治疗)和免疫组(n=53,肠内免疫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性反应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营养指标[总蛋白(T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D3+及CD4+/CD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指标[体重指数、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评分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结果 免疫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PCT、IL-6、TNF-α、TRF、ALB、PAB、TP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免疫组患者CRP、PCT、IL-6、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TRF、ALB、PAB、TP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免疫组患者IgG、IgM、IgA、CD3+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和EORTC QLQ-C30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G-SGA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免疫组患者体重指数和EORTC QLQ-C30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G-SGA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可提高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炎性反应程度,改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自拟方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虚兼脾肾不足证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等肝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TB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B、Ch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GLO、ALP、γ-G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GLO、ALP、γ-G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IN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FIB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治疗组PT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胁肋隐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100%(40/40),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95.00%(38/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能有效改善CHB气虚兼脾肾不足证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为青海高原地区CHB的诊治提供了用药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路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膜性肾病大鼠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膜性肾病(MN)大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其中20只为正常组,剩余60只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诱导MN病变.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丹参多酚酸盐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组大鼠共同进行实验.贝那普利组每日给药剂量为10 mg/kg,丹参多酚酸盐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16.7、33.3、66.7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4周.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24 h-UTP);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后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免疫球蛋白G(IgG)沉积情况;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裂隙膜蛋白(Podocin)、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PERK、ATF4、CHOP、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的肾组织显示出显著的病理性变化,肾小球基底膜显著增厚,并出现类似钉突的结构改变,同时伴有系膜基质的增生现象,沿毛细血管袢有IgG弥漫性沉积;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上述病理改变有所缓解,足细胞损伤减少,IgG沉积减轻.模型组大鼠24 h-UT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24 h-UTP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中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组大鼠24 h-UTP水平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大鼠24 h-UTP水平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P<0.01),丹参多酚酸盐对MN模型大鼠24 h-UTP水平的降低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各组大鼠血清BUN、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Podocin、Nephri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各给药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中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贝那普利组(P<0.05),丹参多酚酸盐对MN模型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PERK、ATF4、CHOP、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P<0.01),其中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贝那普利组(P<0.01),丹参多酚酸盐对MN模型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善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调控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缓解肾组织内质网应激,抑制足细胞凋亡,进而保护肾脏及延缓疾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联合葶苈子治疗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功能、消化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秭归县中医院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168 例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84 例.对照组接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葶苈子治疗,共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体质量指数(BMI)]、免疫功能指标[分化簇抗原(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8、IL-10、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肠道菌群(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消化球菌)、心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运动负荷(Wmax)、最大氧脉搏、无氧阈值(AT)、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 和每分最大通气量(MVV)].结果 两组治疗后PA、ALB、RBC、BMI、CD3、CD4、CD8、IgG、IgM、乳杆菌、双歧杆菌、PaO2、VO2max、Wmax、最大氧脉搏、AT、FEV1/FVC、FEV1、MVV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8、IL-17、TNF-α、肠球菌、大肠埃希菌、PaCO2、心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PA、ALB、RBC、BMI、CD3、IgG、IgM、IL-10、双歧杆菌、乳酸菌、PaO2、VO2max、Wmax、最大氧脉搏、AT、FEV1/FVC、FEV1、MV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mg/L):259.69±20.73 比 217.69±20.73,ALB(g/L):41.46±4.58 比 36.56±3.73,RBC(×1012/L):4.52±0.24 比 4.21±0.31,BMI(kg/m2):22.37±2.73 比 19.66±2.24,CD3:0.63±0.08 比0.56±0.08,IgG(g/L):21.85±3.68 比 15.72±4.36,IgM(g/L):4.68±1.68 比 3.73±1.67,IL-10(ng/L):65.28±7.23 比 50.23±6.14,双歧杆菌(CFU/kg):83.5±8.6 比 78.5±8.3,乳酸菌(CFU/kg):62.1±6.5 比 53.5±6.0,PaO2(mmHg,1 mmHg≈0.133 kPa):98.36±1.75 比 91.95±2.95,VO2max(L/min):1.71±0.35 比 1.22±0.39,Wmax(W):127.49±19.54 比 97.49±15.37,最大氧脉搏(L/次):11.27±2.42 比 9.46±2.79,AT:(50.49±7.48)%比(41.35±6.67)%,FEV1/FVC:(75.68±5.86)%比(65.48±8.54)%,FEV1:(82.44±5.73)%比(73.57±7.75)%,MVV(L/min):74.86±10.64 比 64.63±9.68,均P<0.05],CD4、CD8、IL-8、IL-17、TNF-α、肠球菌、大肠埃希菌、PaCO2、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0.32±0.06 比 0.39±0.05,CD8:0.28±0.06 比 0.34±0.05,IL-8(ng/L):16.64±2.63 比 26.35±4.13,IL-17(ng/L):112.38±30.16 比 207.75±42.23,TNF-α(ng/L):45.27±10.23 比61.26±14.29,肠球菌(CFU/kg):63.6±5.6 比 69.5±6.8,大肠埃希菌(CFU/kg):65.8±6.4 比 70.5±7.0,PaCO2(mmHg):41.84±4.45 比 56.18±5.37,心率(次/min):75.96±11.57 比 91.75±12.68,均P<0.05].结论 葶苈子联合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治疗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提升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肠道菌群情况,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癌患者多联预康复干预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多联预康复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多联预康复应用于食管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范围设定从建库起至 2023 年 10 月 1 日,纳入文献在质量学评价后,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 10 篇文献共 930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多联预康复相对于常规护理可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62,95%CI 0.47~0.82],缩短住院时间[均数差(MD)=-6.15 d,95%CI-7.87~-4.43 d]及降低住院费用(MD=-1.78 万元,95%CI-2.76 万元~-0.81 万元),增加术后 6 分钟步行距离(MD=93.35 m,95%CI 36.19~150.51 m),提高术后血清白蛋白含量(MD=6.18 g/L,95%CI 4.08~8.28 g/L)和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标准化均数差(SMD)=1.21,95%CI 1.01~1.42].结论 多联预康复有利于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部分运动、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缩短住院时间且减少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合并脑小血管病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筛选和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小血管病变(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南京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19例T2DM合并CSVD患者.根据CSVD影像学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214)和重度组(n=305).收集相关人口学、实验室、影像学指标资料.通过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拟合优度评估,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曲线分析胱抑素C(Cys C)、白蛋白/球蛋白(A/G)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量效关系.结果 重度组男性占比、年龄大于轻度组,中性粒细胞、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肌酐(Crea)、尿酸(UA)、尿素(Urea)、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球蛋白(GLB)、Cys C水平高于轻度组,淋巴细胞、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A/G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A/G、Cys C是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658(95%CI:0.610~0.706),拟合良好(P=0.520).RCS拟合曲线显示,Cys C≥0.618 mg/L与患者CSVD影像学评分呈线性关系(P=0.035),A/G≥1.268与患者CSVD影像学评分呈非线性关系(P=0.007).结论 高龄、男性、Cys C升高、A/G下降是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方案(LD方案)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 deposits,PGNMI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LD方案治疗的PGNMI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活检并接受LD方案治疗≥3个月的患者共6例。随访6~19个月,肾脏缓解3例,缓解率为50%(3/6)。所有患者肾脏病理光镜: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单一κ型IgG3沉积于系膜区和血管袢。在服用LD方案前,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7.76(1.27,14.57)g/24 h,中位血肌酐118.5(70.7,289.1)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4.5(22.4,37.5)g/L。5例血清游离κ、λ轻链浓度升高,但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2例血补体C3下降。6例行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2例单克隆浆细胞升高,所占比例分别为0.7%和0.5%。1例患者血M蛋白阳性,为κ型IgG3。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3.33(0.33,11.23)g/24 h,中位血肌酐108.7(80.4,160.9)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5.9(24.5,45.6)g/L。5例血清游离轻链浓度升高患者中,4例浓度较服药前下降。2例补体C3下降的患者升高至正常浓度,另2例患者补体C3略有下降。随访期间,1例患者的血M蛋白阳性未见转阴。所有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四肢麻木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本文首次报道LD方案用于治疗PGNMID可能有效,但需进一步关注来那度胺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新冠肺炎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符合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IDSA/ATS)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处理指南推荐标准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sCOVID-19)和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三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6例sCOVID-19患者和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收治的135例sCA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诊断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及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预后及结局。比较sCOVID-19与sCAP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sCOVID-19与sCAP患者的28 d病死率分别为50.9%(59/116)和37.0%(50/135);sCOVID-19患者氧合指数(PaO 2/FiO 2)≤250 mmHg(1 mmHg≈0.133 kPa)的比例显著高于sCAP患者〔62.1%(72/116)比34.8%(47/135), P<0.01〕,可能的原因是sCOVID-19患者双肺多发肺叶浸润的比例明显高于sCAP患者〔94.0%(109/116)比40.0%(54/135), P<0.01〕,但sCOVID-19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比例却低于sCAP患者〔45.7%(53/116)比60.0%(81/135), P<0.05〕。进一步分析与患者死亡相关的临床指标发现,对于sCOVID-19患者,PaO 2/FiO 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比例(NEU%)、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Ca 2+、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接受机械通气、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液体复苏的比例也较存活组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需要机械通气、NLR>10、TBil>10 μmol/L、乳酸脱氢酶(LDH)>250 U/L是sCOVID-19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sCAP患者,年龄、BUN、ALB、血糖(GLU)、Ca 2+及D-二聚体等指标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方面未见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UN>7.14 mmol/L,ALB<30 g/L是sCAP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sCOVID-19患者的氧合功能较sCAP患者更差,可能是由于病变累及双肺的比例高导致。sCOVID-19和sCAP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存在差别的指标相类似,提示两种疾病对肾功能、营养状态以及凝血功能等影响具有相似性;但两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仍存在差异,考虑sCOVID-19对肺的氧合功能、炎症瀑布反应、肝功能影响更大,而sCAP对肾功能、营养状态影响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妥昔单抗对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FSGS和MC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和肾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用药剂量为375 mg/m 2体表面积,共治疗4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7~14 d)。比较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CD19 +、CD20 +、CD3 +、CD3 +CD4 +、CD3 +CD8 +、自然杀伤细胞(CD56 +CD16 +)水平的差异。 结果:96例FSGS和MCD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28岁(14~77岁),男女比为1.8∶1,MCD 65例,FSGS 3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尿蛋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白蛋白水平上升(均 P<0.01)。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外周血CD19 +和CD20 +淋巴细胞计数均<5个/μl,治疗后3、6、9、12个月CD19 +和CD20 +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值显著下降(均 P<0.05),6个月后逐渐恢复。与基线值比较,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血IgG水平显著上升( 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0.001),血IgM水平显著下降( 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0.001)但中位数水平仍在正常范围(400~3 450 mg/L),而血IgA水平无明显变化(均 P>0.05)。T淋巴细胞(CD3 +、CD3 +CD4 +、CD3 +CD8 +)和自然杀伤细胞(CD56 +CD16 +)计数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CD19 +和CD20 +淋巴细胞,对除外CD19 +、CD20 +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较小。规范的利妥昔单抗用药可安全用于FSGS和MCD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三酰甘油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ChE)与三酰甘油(TG)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收治的32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将ChE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 Q1组(<6 915 U/L)81例、 Q2组(6 916~8 268 U/L)80例、 Q3组(8 269~9 578 U/L)80例、 Q4组(≥9 579 U/L)80例,分析血清ChE与TG的相关性。 结果:随着血清ChE的升高,TG水平显著升高( 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E与体重、体重指数、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35、0.39、0.35、0.31、0.27、0.24、0.25、0.11, P<0.05、 P<0.01或 P<0.001),ChE与年龄、收缩压、血尿素氮(BUN)、肌酐、糖化白蛋白(GA)呈负相关( r分别为-0.46、-0.14、-0.20、-0.14、-0.21, P<0.05或 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hE是TG独立影响因素( β值为0.270,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重、血红蛋白、白细胞、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LT、BUN、肌酐、尿酸、吸烟史、饮酒史、HbA 1C、GA、TC、LDL-C后, Q4组发生高TG血症风险是 Q1组的6.024倍( P=0.011)。以TG 1.7 mmol/L为切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与高TG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糖尿病ChE的最佳切点值为7 801 U/L。 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与TG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