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自拟方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虚兼脾肾不足证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等肝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TB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B、Ch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GLO、ALP、γ-G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GLO、ALP、γ-G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IN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FIB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治疗组PT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胁肋隐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100%(40/40),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95.00%(38/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能有效改善CHB气虚兼脾肾不足证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为青海高原地区CHB的诊治提供了用药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原地区藏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诺莫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藏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诺莫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6—12月由青海省人民医院组织、兴海县人民医院和同德县人民医院共同参与,对平均海拔约3 000 m的兴海县、同德县≥40岁藏族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眼部常规检查、直接眼底照相和健康宣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高原地区居住时长、每天日照时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一般情况。采用 χ2检验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D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AMD预测诺莫图并对预测模型进行准确性验证。 结果:本次调查实际受检人数为1 223人,检出AMD患者190例,AMD患病率为15.54%。高龄、高原地区居住时长、日照时长、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是AMD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高龄是AMD的高危因素( OR=20.183,95% CI:9.536~29.805, P<0.001),其次是日照时长( OR=3.785,95% CI:1.581~8.721, P<0.001)。诺莫预测模型显示,当评分>150分时,患者可能出现AMD的概率为50%。决策曲线表明,当阈概率>25%时,预测发生AMD的概率与实际AMD发生率一致。 结论:高龄、久居高原地区、长时间日照、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AMD的危险因素,尤其要注意长时间居住在高原地区并且阳光暴露时间长的高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海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与维生素A、D、E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青海省高原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儿童的维生素A、D、E水平,为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就诊的371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定量检测血中维生素A、D、E水平,对比正常儿童血清维生素水平推荐值以及青海省儿童抽样调查血清维生素水平,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维生素A、D、E水平。结果: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占89.76%(333/371)。90.57%(336/371)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中维生素A含量低于正常推荐值,47.44%(176/371)的患儿维生素D含量低于正常推荐值,6.20%(23/371)的患儿严重缺乏维生素D,24.80%(92/371)的患儿维生素E含量低于正常推荐值。结论:部分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中维生素A、D、E检测值低于正常推荐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方法:选取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的1954-2011年在不同地区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004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苯酚-氯仿混合抽提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3个CRISPR位点(YPa、YPb和YPc)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Diction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以鉴定间区序列(spacer);对CRISPR各位点新发现的spacer,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序列比对,推测基因序列来源。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藏高原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04株鼠疫菌共发现53种spacer,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为a105、a106、a107、b51、b52、c14;1 004株鼠疫菌被分成44个不同的CRISPR基因型,10大类群,新发现基因型15种,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以G26-a1′、G7、G22、G24-a1′、G22-a1′、G9、G26-a1′a60型为主,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为G37-a6′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具有高度多样性,且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原地区慢性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高原地区慢性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方法:选择来自青海红十字医院睡眠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以西宁为主,海拔2 250 m以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23例[失眠组,年龄(48.2±9.9)岁],慢性失眠共病OSA患者22例[共病组,年龄(46.8±8.9)岁]和正常睡眠者20例[健康组,年龄(46.2±7.1)岁],采用Alice 5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按照《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其相关事件判读手册》对其睡眠结构进行比较,探索慢性失眠共病OSA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结果:失眠组和共病组的睡眠效率[(62.4%±16.7%)、(59.8%±16.0%)比(80.9%±8.8%)]、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2期睡眠比[(37.9%±12.2%)、(36.2%±12.5%)比(49.7%±6.2%)]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期睡眠比[(7.7%±4.0%)、(6.5%±4.0%)比(12.5%±4.6%)]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均 P<0.05);共病组氧减指数均显著高于失眠组和健康组[(30.8±29.2)比(7.9±7.5)、(5.9±2.7)次/h,均 P<0.05],失眠组NREM3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共病组和健康组[(148.9±113.6)比(89.3±51.8)、(59.1±40.3)min,均 P<0.05]。 结论:高原地区慢性失眠共病OSA患者表现出不同于同地区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其入睡后能更快地进入深度睡眠,且睡眠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睡眠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俯卧位通气在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俯卧位通气(PPV)对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高原地区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符合柏林标准的重度ARDS患者。将实施经典PPV治疗(即俯卧-仰卧位交替、每日约16 h)的患者纳入间断PPV组;将实施改良PPV治疗(每4 h交替左、右侧俯卧位20°~30°、每日24 h持续治疗)的患者纳入持续PPV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 h时的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力学、呼吸机参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等的差异。 结果:持续PPV治疗18例,间断PPV治疗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以及治疗前PaO 2/FiO 2、肺顺应性、驱动压(ΔP)、呼气末正压(PEEP)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间断PPV组和持续PPV组治疗72 h PaO 2/FiO 2明显上升〔mmHg(1 mmHg=0.133 kPa):99.7±15.4比55.5±6.3,121.8±25.3比55.1±7.1,均 P<0.05〕,肺顺应性明显改善(mL/cmH 2O:36.8±2.4比28.0±2.0,43.4±6.7比27.7±2.1,均 P<0.05),ΔP明显下降〔cmH 2O(1 cmH 2O=0.098 kPa):10.5(10.0,12.0)比13.0(12.3,14.0),10.0(8.0,12.0)比13.0(12.0,14.0),均 P<0.05〕,PEEP也随之下降〔cmH 2O:12(12,14)比14(13,14),10(8,10)比14(12,15),均 P<0.05〕;并且持续PPV组各指标较间断PPV组改善更为显著〔PaO 2/FiO 2(mmHg):121.8±25.3比99.7±15.4,肺顺应性(mL/cmH 2O):43.4±6.7比36.8±2.4,ΔP(cmH 2O):10.0(8.0,12.0)比10.5(10.0,12.0),PEEP(cmH 2O):10(8,10)比12(12,14),均 P<0.05〕。持续PP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间断PPV组明显缩短〔d:6.0(5.0,7.3)比8.0(7.0,9.0),9.7±1.5比12.1±2.2,均 P<0.01〕。在PPV治疗过程中,持续PPV组患者出现面颊部皮肤破损3例、耳部皮肤破损2例,间断PPV组出现面部皮肤破损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21, P=0.571);所有患者均于PPV结束后修复正常,未造成不良后果。 结论:持续PPV比间断PPV在治疗高原重度ARDS患者中疗效更显著,且未增加延长PPV时间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R定量磁化率成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对3个海拔地区健康志愿者脑氧代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探讨3个海拔地区健康志愿者的脑氧代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的郑州汉族志愿者,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招募的西宁汉族志愿者,拉萨市人民医院招募的拉萨汉族志愿者、藏族志愿者,并按照年龄分别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所有志愿者接受MR QSM联合3D-ASL序列成像,采集脑灰质、白质的氧摄取分数(OEF)及脑血流量(CBF)图像,获得OEF值及CBF值,并计算出脑氧代谢率(CMRO 2)值。多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纳入132名志愿者,其中郑州汉族志愿者38名,21~30岁组9名、31~40岁组13名、41~50岁组16名;西宁汉族志愿者27名,其中21~30岁组9名、31~40岁组8名、41~50岁组10名;拉萨汉族志愿者34名,其中21~30岁组13名、31~40岁组11名、41~50岁组10名;拉萨藏族志愿者33名,其中21~30岁组10名、31~40岁组10名、41~50岁组13名。21~30岁组中,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OEF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拉萨藏族与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O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CMRO 2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拉萨藏族与郑州汉族、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CMRO 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1~40岁组中,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和白质CBF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郑州汉族与西宁汉族、拉萨汉族、拉萨藏族间脑灰质和白质CB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和白质OEF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郑州汉族与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脑灰质和白质O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萨汉族与拉萨藏族间脑灰质和白质O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海拔地区志愿者间脑灰质和白质CMRO 2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拉萨藏族与郑州汉族、西宁汉族、拉萨汉族间脑灰质CMRO 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拉萨藏族与郑州汉族、拉萨汉族脑白质CMRO 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世居高原藏族脑氧代谢以低氧耗、低血氧依赖、高组织氧的利用为特点;长期移居高原的汉族,CMRO 2维持在一定水平,与平原地区相仿;年龄因素对CBF、OEF和CMRO 2的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压氧舱处置时间对高海拔大鼠心搏骤停模型制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大鼠心搏骤停模型,探讨低压氧舱处置时间对建立高海拔大鼠心搏骤停模型的影响。方法:以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别在2个不同海拔地区开展。将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高原分所(青海西宁)的实验大鼠称重、编号,放入低压氧舱中饲养(模拟海拔高度3 000 m,升降速15 m/min,温度20 ℃,舱内压力69.5 kPa,舱内氧气压力14.5 kPa),饲养30 d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大鼠,采用窒息法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低压低氧30 d组;饲养60 d后再次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低压低氧60 d组。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广东广州)采用相同方法随机选取30只大鼠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平原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制模前体质量及制模过程中窒息诱导时间的差异。结果:最终低压低氧30 d组有16只大鼠完成心搏骤停模型制备,低压低氧60 d组有22只大鼠完成心搏骤停模型制备。平原对照组、低压低氧30 d组与低压低氧60 d组大鼠制模前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429.00(389.25,440.75)、440.00(415.50,486.25)、440.00(400.00,452.50),均 P>0.05〕。低压低氧60 d组大鼠窒息诱导时间较低压低氧30 d组明显延长(s:294.59±75.39比234.31±93.86, P<0.01),甚至约为平原对照组的1.4倍(s:294.59±75.39比208.73±30.88, P<0.01);而低压低氧30 d组大鼠窒息诱导时间与平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压氧舱处置60 d的大鼠更适用于制备高海拔心搏骤停模型,也符合高海拔大鼠氧储备和耐缺氧的机体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临床特征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慢性缺氧对MAFLD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省西宁地区1 458名和浙江省湖州地区1 633名MAFLD体检人群的肝功能指标、无创纤维化指标、代谢指标、血常规等。对两地总人群间进行比较分析;以血红蛋白180 g/L为界,将西宁人群分层为高、低血红蛋白组进行比较分析;两地人群按年龄分层分为5组(≤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多因素调整后,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高、低血红蛋白组两地人群及MAFLD特征。用 t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西宁地区人群观测指标检测值高于湖州人群的有:纤维化指数(FIB4,1.08±0.02比1.19±0.02)、红细胞计数(5.14±0.13比5.30±0.13)、血红蛋白(156.82±0.37比164.19±0.39)、丙氨酸转氨酶(ALT,33.70±0.66比43.68±0.70),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4.34±0.28比29.23±0.30)、γ-谷氨酰转移酶(42.40±1.02比51.82±1.53)、碱性磷酸酶(77.92±0.56比84.63±0.85)、甘油三酯(TG,2.07±0.04比2.74±0.05)、尿酸(UA,383.42±2.15比406.44±2.36),湖州人群高于西宁人群的观测指标检测值有:血小板计数(220.54±1.32比181.62±1.40),总胆固醇(TC,5.10±0.02比5.04±0.03)、空腹血糖(FBG)值(5.67±0.04比5.29±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西宁人群高血红蛋白组UA、体质量指数高于低血红蛋白组,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宁人群按年龄分组后发现FIB4在31~40岁和51~60岁年龄段、ALT在>61岁年龄段、AST及UA在31~40岁年龄段高、低血红蛋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MAFLD患者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更易出现纤维化、肝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等,且严重程度与年龄变化存在一定联系,提示慢性缺氧可加速MAFLD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原地区结肠镜检查质量临床观察及干预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高原环境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且结果无异常的45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根据患者居住地区海拔高度,分为对照组(海拔>1 500~<2 500 m,120例)、高海拔组(海拔2 500~<3 500 m,170例)、超高海拔组(海拔3 500~<5 500 m,160例),分析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结肠清洁率、盲肠达镜率、镜检过程中腹痛腹胀症状等指标与海拔的关系。结果: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平均进镜时间为9.23 min、17.69 min和24.51 min,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海拔组比对照组平均延长8.20 min,超高海拔组比对照组平均延长15.11 min( P<0.001)。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平均退镜时间为7.17 min、7.28 min和7.93 min,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海拔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超高海拔组相比对照组延长了0.76 min( P<0.001)。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的肠道清洁优良率分别为41.7%(50/120)、17.6%(30/170)和12.5%(20/16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海拔组比对照组肠道清洁程度下降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增加1.96倍,超高海拔组比对照组肠道清洁程度下降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增加8.76倍( P<0.001)。对照组、高海拔组和超高海拔组盲肠达镜率分别为91.7%(110/120)、85.9%(146/170)和81.2%(130/160),高海拔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高海拔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8,95% CI:0.17~0.82, P=0.015)。随着患者居住地海拔升高,结肠镜检查中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逐渐加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原地区结肠镜检查质量低,检查前选择性干预可提高高原地区结肠镜检查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