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风湿热瘀”论治肛周湿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肛周湿疹以风、湿、热、瘀为主要病理因素,病位主要在下焦,与肺、脾密切相关。该病初发多见风、湿,日久则化热,瘀血既是病变产物,又是加重病情的主要因素。临床以自拟湿疡宁洗方加减,通过淋洗坐浴治疗本病,主要选用荆芥、防风、苦参、大腹皮、黄柏、白鲜皮、紫草、蛇床子、蝉蜕、川芎、红花等药,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化瘀,疗效颇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现代文献挖掘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V)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23日,获取中药外治PV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并提取中药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探析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功效,中药频次、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结果:纳入方剂186首,涉及中药190味,多为苦寒药,主要归肝、心经,以清热类为主,活血化瘀类、补虚类中药次之;使用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为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当归、丹参、土茯苓、生地黄、紫草;常用的3个药对是苦参-白鲜皮、苦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演化得到4个核心组合。结论:中药外治PV围绕“热毒”核心病机,以“从血论治”为主,治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并重视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湿毒清胶囊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皮肤瘙痒、皮疹,自购湿毒清胶囊1.5 g、3次/d口服。7 d后患者出现尿黄、腹胀及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87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502 U/L,碱性磷酸酶(ALP)222 U/L,总胆红素(TBil)260.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87.7 μmol/L。经肝炎病毒学检测、自身抗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肝内外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湿毒清胶囊导致的肝损伤。停用该药,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舒肝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8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LT 56 U/L,AST 65 U/L,TBil 68.9 μmol/L,DBil 51.5 μmol/L。考虑肝损伤的发生与湿毒清胶囊中的白鲜皮成分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仝小林应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仝小林院士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病往往由于老年阴分不足,郁生内热,煎灼上焦发为肺热,并生温燥扰动皮毛.临床常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加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组成的三皮止痒方清热养阴止痒.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善治浮风燥痒;地骨皮常与桑白皮同用,滋阴降火解决老年患者阴虚体态,且平肺气、除郁热,使肺热宣泄而皮毛开;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为治皮肤瘙痒之靶药.三者配伍,态靶结合,既合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病机特点,又能针对性减轻患者瘙痒症状,临床常用剂量均为15~30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复方白鲜皮湿疹膏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参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复方制剂质量规范,建立复方白鲜皮湿疹膏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定性鉴别膏剂中的白鲜皮、蛇床子、黄柏、马齿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膏剂中指标性成分绿原酸、盐酸小檗碱、白鲜碱的含量.结果:白鲜皮、蛇床子、黄柏、马齿苋的定性鉴别方法专属性强,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绿原酸在0.011 04~0.176 64 mg/mL(R=0.9998)、盐酸小檗碱在0.003 204~0.051 264 mg/mL(R=0.9996)、白鲜碱在0.003 018~0.048 288 mg/mL(R=0.9992)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9%、98.30%、97.35%,RSD分别为1.77%、1.48%、1.04%.结论:该质量标准操作简便、准确、稳定且无干扰,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湿毒清制剂肝损伤风险分析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分析湿毒清制剂安全性风险,特别是致肝功能异常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2004 年1月1日至 2023年12月31日)、国内文献数据库(建库至 2023年12月31日)中的湿毒清制剂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共收到涉及湿毒清制剂肝胆损害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24 例;临床研究文献未见肝胆损害相关不良反应;个例报道涉及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为药物性肝病、肝损伤.结论 临床使用湿毒清制剂应关注肝损伤风险,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加强用药监测.同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加强药物警戒及风险管理,做好用药指导与宣传,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范瑞强辨治荨麻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范瑞强教授认为,荨麻疹主要病机为禀赋不耐,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岭南地区患者易夹湿夹热.荨麻疹的临床常见证型为风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营卫不和证等.荨麻疹的分期施治重在辨虚实,急性荨麻疹以实证居多,慢性荨麻疹以虚证居多,或虚实夹杂.治疗实证者以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为法,处方以搜风利湿方加减;虚实夹杂者需标本兼治,健脾化湿止痒,处方以多皮饮加减;虚证者宜调和营卫,祛风止痒,处方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范瑞强教授临证治疗荨麻疹的高频中药主要为防风、徐长卿、荆芥、生甘草、合欢皮、茵陈、白芍、连翘、蒺藜、鱼腥草、生地黄、白鲜皮、白术、茯苓、黄芪.范瑞强教授临证治疗荨麻疹用药灵活,以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医内治法治疗掌跖脓疱病处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自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掌跖脓疱病的中医治疗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药物功效归类、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掌跖脓疱病的中医内治多选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类药物;最高频出现的中药为土茯苓、生地黄、甘草;性味归经以味苦、性寒,归肝胃二经为主;用药模式关联规则分析中,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生地黄-牡丹皮""土茯苓-甘草""金银花-连翘";组合模式规则分析中,"牡丹皮→生地黄""连翘→金银花""白鲜皮→土茯苓"置信度较高;基于熵聚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获得28个潜在核心组合及14个新方.[结论]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常以清热祛湿为立法核心,选苦寒之药,归经以肝胃二经为主.处方中土茯苓、生地黄的运用,关联配伍中生地黄与牡丹皮、土茯苓与白鲜皮、金银花与连翘的使用极具临床及科研价值.挖掘数据中潜在的、隐性的药物组方规律,可推导出祛湿热兼凉血解毒的核心组合,为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研究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收集从建库至 2023 年 2 月24 日的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收录的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构建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类别,并进行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处方 156 首,涉及中药 123 味,药物累计使用 1 344 次.苦参、蛇床子、黄柏、百部、白鲜皮、地肤子等 23 味为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的高频药物;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获得高频核心药对组合为蛇床子-苦参,3 味药组合为蛇床子-黄柏-苦参,4 味药组合为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苦参,5 味药组合为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柏-苦参,6 味药组合为白鲜皮-地肤子-百部-黄柏-蛇床子-苦参.聚类分析获得 3 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药物复杂网络分析获得苦参、蛇床子、黄柏、地肤子、白鲜皮、土茯苓、百部等 7 味中药为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的核心处方.结论:中药熏洗治疗阴道炎以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治法,辅以补益肝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用治疗敏感性皮肤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外用治疗敏感性皮肤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中药外用治疗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2022 年5月 1 日.使用Excel 2021 来整理和汇总所检索到的文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IBM SPSS Modeler 18.0 对药物之间进行关联规律分析.结果 经过以上筛选,共获得 43 篇相关文献,涉及 63 首中药复方,涉及中药157 味.涉及中药的药性以寒性药物为主,药味以苦味药为主,归肝经的药物最多.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苦参-地肤子是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核心方药为苦参、地肤子、蛇床子和白鲜皮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敏感性皮肤多将清热药和解表药配伍使用.筛选适证中药及药物组合,其中苦参、黄柏、白鲜皮等使用频率较高,苦参-地肤子、苦参-蛇床子、苦参-防风等为核心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