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踝针联合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94例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罗哌卡因结合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腕踝针联合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应激指标及其他相关情况.[结果]干预1 h、3 h及分娩后1 h,两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娩后,两组产妇血清P物质(SP)、皮质醇(Cor)、神经肽Y(NPY)水平均较分娩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1 h、3 h及分娩后1 h,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可有效发挥镇痛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同时能减轻产后抑郁状态,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分期手术治疗肘关节挛缩合并尺神经卡压的时序选择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 女,59岁,因左肘关节疼痛伴伸肘功能障碍2年,左环、小指麻木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左肘关节活动后疼痛,伴伸肘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期间行物理治疗等,效果欠佳。患者于就诊前2个月出现左手尺侧一指半及手背尺侧麻木,刺痛觉减退,自觉手部无力。专科检查:左肘关节被动活动度100°-0°-75°,肘关节无明显压痛;左手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夹纸试验(+),大鱼际萎缩(-),手指并指障碍,捏力减退,尺神经沟处Tinel征(+);患者自评DASH(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评分35分,肘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分。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左尺神经肘部受压电生理表现,左尺神经肘段传导速度为34 m/s。左肘X线片示:左肘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腔内赘生物形成。左肘CT示:左肘冠状突尖、冠状突窝内大量骨赘增生及关节腔内游离体。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考虑为左肘关节挛缩合并肘管综合征。患者先行左肘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术后1个月行左肘关节镜下松解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1例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患者的治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加深对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认识及丰富临床医师对其使用经验。患者为52岁女性,因“间断口干、多尿12年,加重伴乏力2个月”就诊。2013年起自行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至今,监测血糖波动大,时有低血糖症状。近1个月自觉口干,多尿情况加重伴有周身乏力,心慌,双下肢针刺感,门诊检测随机血糖15.0 mmol/L。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Ⅱ期)、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第3天开始将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8 U、晚16 U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并根据持续葡萄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第8天出院时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20 U、晚16 U皮下注射,阿卡波糖50 mg午餐前口服。血糖控制达标,无餐前低血糖情况。3个月后患者复诊糖化血红蛋白7.0%,血糖情况控制达标。因此,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更易使患者空腹血糖平稳达标,空腹血糖波动较小,低血糖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单侧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RNK组,75例)和罗哌卡因组(R组,7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RNK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0.5 mg/kg艾司氯胺酮30 ml,R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30 ml,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入室,麻醉后5、10、20、30 min,切皮及手术结束时的MAP和心率;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48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记录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RNK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与入室比较,RNK组麻醉后5、10 min MAP、心率升高( P<0.05);与麻醉后5 min比较,RNK组麻醉后10 min MAP升高( P<0.05),麻醉后20 min和30 min、切皮、手术结束时MAP和心率均降低( P<0.05);与麻醉后10 min比较,RNK组麻醉后20 min和30 min、切皮、手术结束时MAP、心率均降低( P<0.05)。与R组比较,RNK组麻醉后5、10 min MAP、心率明显升高( P<0.05)。与R组比较,RNK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且持续时间长( P<0.05)。与入室比较,R组术后8、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 P<0.05),RNK组术后8、12、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 P<0.05);与术后8 h比较,R组和RNK组术后12、24、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升高( P<0.05);与术后12 h比较,R组和RNK组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升高( P<0.05),R组术后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 P<0.05);与术后24 h比较,R组术后48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和RNK组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 P<0.05)。与R组比较,RNK组患者术后12、24 h静息和运动NRS疼痛评分均降低( P<0.05)。其他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R组比较,RNK组术后24、48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有效按压及总按压次数降低(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作为罗哌卡因佐剂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降低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显著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2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罗哌卡因组(R2组)、0.375%罗哌卡因组(R3组)。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 4和T 7水平行单次两点法胸椎旁阻滞。观察切皮时(T 0)、切皮后5 min(T 1)、切皮后10 min(T 2)、切皮后15 min(T 3)、切皮后20 min(T 4)、切皮后30 min(T 5)和切皮后60 min(T 6)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术后3、6、12、24、36、48 h和72 h患者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术后72 h内吗啡消耗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R1组、R2组、R3组心率在T 1~T 4时较C组下降( 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SBP在T 1~T 2时明显下降( P<0.05),R2组和R3组SBP在T 3~T 5时仍低于C组( P<0.05),R3组SBP在T 1~T 4时明显低于R1组( P<0.05)。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DBP在T 1~T 3时明显下降( P<0.05),R3组DBP在T 4和T 5时仍低于C组( 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3、6、12、24 h静息VAS评分及术后3、6 h咳嗽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3组术后12 h咳嗽VAS评分仍低于C组( P<0.05)。R1组、R2组和R3组术后72 h内吗啡的消耗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头晕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0.375%罗哌卡因比较,0.25%和0.3%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两点法胸椎旁阻滞同样可以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术后提供良好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患者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6~78岁,性别不限,体重46~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SG组)。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维持BIS 45~60。麻醉诱导后,TSG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待胸腔操作结束转平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入0.3%罗哌卡因2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G组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 -1·h -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TSG组背景输注速率0.03 μg·kg -1·h -1,PCA剂量0.025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2组均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T 0)、麻醉诱导前即刻(T 1)、麻醉苏醒后1 h(T 2)、术后4、8、12、24和48 h(T 3~7)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局麻药中毒等)和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SG组T 2~7时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A按压次数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中心血管事件和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痛敏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减重术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对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减重术治疗的12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60)、观察组( n=60)两组。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镇痛、警觉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自控镇痛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术切皮(T 1)时,观察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6、12 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警觉/镇静(OA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24 h对照组出现苏醒期躁动3例,恶心呕吐7例,皮肤瘙痒1例;观察组出现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各2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呼吸抑制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3% vs 6.7%, P<0.05)。 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的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平稳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术后疼痛,镇痛、镇静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胸神经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 1/D 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Ramsay镇静评分降低,术后VAS评分降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 1/D 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与R组比较,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 1/D 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