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踝针对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p-PLCγ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腕踝针对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磷酸化磷脂酶Cγ(p-PLCγ)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老龄雄性SD大鼠15只,18月龄,体质量53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假手术组(S组)、认知功能障碍组(CD组)和腕踝针组(A组)。采用吸入3%七氟烷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方法制备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模型,A组麻醉前取右侧后肢下1-3区行腕踝针,针刺时间30 min,S组行假刺激。2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随后麻醉大鼠处死取海马组织,HE染色和尼氏染色法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LCγ、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和磷酸化肌醇-1,4,5-三磷酸受体(p-IP3R)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CD组和A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p-PLCγ、p-CaMKⅡ和p-IP3R表达上调( P<0.05);与CD组比较,A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p-PLCγ、p-CaMKⅡ和p-IP3R表达下调( P<0.05)。A组大鼠海马病理学损伤程度较CD组减轻。 结论:腕踝针可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与其抑制海马p-PLCγ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腕踝针对瑞马唑仑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意识消失药效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腕踝针对瑞马唑仑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意识消失药效学的影响。方法: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按性别、年龄分为4组:老年男性(年龄≥65岁)组(AM组)、老年女性(年龄≥65岁)组(AF组)、年轻男性(18岁≤年龄<65岁)组(YM组)和年轻女性(18岁≤年龄<65岁)组(YF组)。腕踝针针刺患者双上肢1、2区10 min后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静脉注射瑞马唑仑起始剂量为0.20 mg/kg,意识消失,下一例患者降低1个剂量梯度,否则升高1个剂量梯度,剂量梯度为0.05 mg/kg,意识消失的标准:MOAA/S评分0或1分,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7个转折。采用probit法计算瑞马唑仑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AM组、AF组、YM组和YF组ED 50及其95% CI依次为0.296(0.233~0.376)、0.319(0.262~0.388)、0.323(0.278~0.375)和0.344(0.285~0.415) mg/kg。4组ED 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腕踝针作用下瑞马唑仑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意识消失的药效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两组治疗4周。采用X线电视透视法(VFS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VFSS评分、SSA 评分、SWAL-QO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治疗组VFSS评分、SSA 评分、SWAL-QOL评分分别为(8.21±0.77)分、(21.19±1.42)分、(200.24±11.12)分,对照组分别为(6.01±0.36)分、(23.31±1.45)分、(182.37±12.0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6、5.50、6.31,均 P < 0.05)。 结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腕踝针联合五音疗法对脊柱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五音疗法对脊柱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0年 2月—2020年11月于我院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 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5例.对照组采用脊柱围术期常规的镇痛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联合五音疗法进行镇痛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的疼痛程度、围手术期应用止痛药镇痛的总次数、围手术期焦虑程度及镇痛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2、3天,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接受止痛药镇痛人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过程中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五音疗法能有效减轻脊柱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程度并明显减少止痛药物使用,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子午流注腕踝针疗法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腕踝针疗法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 212 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07 例、对照组 10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干预治疗.观察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发生率、严重程度、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化疗后第 6 天恶心呕吐发生率、严重程度、焦虑抑郁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化疗后第 6 天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午流注腕踝针疗法可有效降低化疗所致肿瘤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皮内针疗法适宜病症与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皮内针疗法的临床文献,探讨皮内针疗法的适宜病症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与皮内针疗法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皮内针疗法发文量、病谱和适宜病症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涉及论文共2 220 篇,近 10 年发文量显著增长.皮内针疗法临床涉及病症 208 种.一级适宜病症为手术后疼痛、失眠症、偏瘫、面神经麻痹;二级适宜病症为肩痛、颈椎病、癌痛、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移位、便秘、头痛;三级适宜病症为带状疱疹、遗尿、放化疗后不良反应、变应性鼻炎、呃逆、面肌痉挛;四级适宜病症包括痛经、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痹证、吞咽障碍、腰扭伤、肥胖症.结论 皮内针疗法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热点,其治疗疾病以痛症居多,其次为各类慢性病.不同针具中,揿针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腕踝针联合中药熏蒸对混合痔患者术后肛周水肿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观察腕踝针联合中药熏蒸对混合痔术患者术后肛周水肿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3例行混合痔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熏蒸组(28例)、腕踝针组(25例)和联合组(30例).3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熏蒸组采用四妙散熏蒸治疗,腕踝针组进行腕踝针治疗,联合组采用腕踝针联合四妙散熏蒸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粪便性状、排便困难和排便时间评分)、肛肠动力学指标[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和肛管最大收缩压(anal maximal contraction pressure,AMCP)]、肛周水肿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排气、稀便、黏液和干便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便秘症状评分、肛周水肿评分、VAS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降低,肛肠动力学指标升高(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优于熏蒸组和腕踝针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熏蒸组的78.6%和腕踝针组的72.0%(P<0.05);熏蒸组和腕踝针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腕踝针联合四妙散熏蒸治疗,可降低混合痔患者术后肛周水肿程度,并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腕踝针联合商调音乐在混合痔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商调音乐对混合痔术后疼痛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7月在我院肛肠科诊断为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11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1组及干预2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镇痛和中药换药、熏洗等常规护理;干预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治疗法;干预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与商调音乐疗法的联合治疗.于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Wexner便秘评分、便后出血评分、肛缘水肿评分评估病人的肛门疼痛、便秘、便后出血、肛缘水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1组及干预2组的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首次排尿用时和尿流状况等排尿功能评分、Wexner便秘评分、术后便时出血评分及肛缘水肿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2组术日、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VAS评分的改善优于干预1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长、小腹状况评分及术后第3天Wexner便秘评分的改善优于干预1组(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商调音乐应用于混合痔术后病人,可减轻病人疼痛,改善术后便秘、便血、肛缘水肿等并发症,提高排尿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有关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审核,并将其归类,根据疾病类型对高频穴位及其有效率进行统计,对腕踝针疗法的留针时间、总治疗次数、结合疗法进行分析,并采用Excel、SPSS 21.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篇关于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文献,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肩痛(肩痛、肩手综合征),其次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其高频穴位肩部疼痛为上4、上5、上6,偏瘫为上5、下4,偏身感觉障碍为上5、下4、下5.聚类分析肩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分别获得2组、3组、3组穴位组合,关联分析均获得6组穴位对.腕踝针的留针时间以30 min居多,总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并常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等来提高疗效.结论: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取穴选择及留针时间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可有效缓解其相关症状,但还需探索更详尽的诊疗标准与治疗规律,以推动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腕踝针联合电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电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 例合格受试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和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主要神经传导速度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仅股神经的传导速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股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优于治疗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腕踝针和电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独常规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