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5岁,因周身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斑丘疹伴瘙痒,重时有渗液,口服中药后皮损消退,但因用药后腹泻中断中药。皮损逐渐扩至颈部、躯干四肢,口服抗组胺药物后部分消退,但因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停用。曾就诊多家医院,予艾洛松、他克莫司及中药药膏外用,效果不佳,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过敏性结膜炎10年;4年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阳性,就诊时仍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弥漫性红斑,脱屑,散在丘疹,口周明显,耳前红斑有浸润,可见明显抓痕、血痂,颈部暗红、肥厚斑块(图1A);胸腹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图1C);后背部弥漫性红斑,可见苔藓样变,表面有色素沉着;四肢对称性红斑丘疹,可见抓痕及血痂。患者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48.2分,特应性皮炎指数(SCORAD)73.6分,主观瘙痒数字评定量表(NRS)10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24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620 × 10 6/L(参考值:50 × 10 6/L ~ 300 × 10 6/L,下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101(0.004 ~ 0.08),总IgE 396 IU/ml(0 ~ 100 IU/ml)。治疗前5个月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CD4 +细胞324个/μl(410 ~ 1 590个/μl),CD8 +细胞1 176个/μl(119 ~ 1 140个/μl),未检出HIV病毒载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1月—2017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45例(共71个创面)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足部Ⅲ度冻伤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hGM-CSF组24例(35个创面)和对照组21例(36个创面)。rhGM-CSF组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8±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2例,年龄(36±14)岁。2组患者均进行复温、抗炎止痛、抗感染、抗凝、溶栓等全身治疗,rhGM-CSF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分别外涂rhGM-CSF凝胶和芦荟抑菌胶,每平方厘米创面外涂10 mg,每24小时换药1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治疗1、3、7、14 d,对创面炎症反应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6、12 d,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阳性检出率;观察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治疗1、3 d,2组患者创面炎症反应评分相近( t=0.37、2.93, P>0.05);治疗7、14 d,rhGM-CSF组患者创面炎症反应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t=5.77、5.83, P<0.01)。治疗前,2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治疗6、12 d,rhGM-CSF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1%(2/35)、22.86%(8/35),略低于对照组的13.89%(5/36)、30.56%(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hGM-CSF组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创面红肿,创周皮肤片状红斑,经生理盐水冲洗后缓解。rhGM-CSF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5±0.8)d( t=24.89, P<0.05)。 结论:外用rhGM-CSF凝胶治疗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炎症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毒症瘙痒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尿毒症瘙痒症(UP)是终末期肾病常见的皮肤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U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免疫炎症反应、阿片机制可能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皮肤干燥、尿毒症毒素累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组胺机制、神经功能障碍等也可能参与了UP的发生。目前UP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充分透析、局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外科手术等,中医药可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未来可通过对UP具体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进行病因治疗,从而提高UP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等综合治疗肢端型白癜风5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联合治疗肢端型白癜风的治疗效果。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合肥华研白癜风防治所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对肢端型白癜风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40岁)给予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外用药物治疗及调免促黑药物综合治疗12个月。5例患者综合治疗12个月后疗效显著,均有色素岛或成片黑素形成,1例完全复色,2例复色90%,2例复色80%。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联合308 nm准分子激光、外用药物及调免促黑药物综合治疗肢端型白癜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应性皮炎瘙痒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瘙痒是特应性皮炎(AD)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瘙痒是AD管理的关键环节。为完善AD综合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心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邀请国内有关专家,针对AD瘙痒管理的重要性、发病机制、表现特征、严重程度评估方法、有效避免诱发因素措施、保湿剂合理使用、外用和系统药物规范治疗等达成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感染相关急性生殖器溃疡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6岁,因反复阴茎溃疡2年、复发并加重6个月,于2020年8月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龟头灼热、瘙痒,2 d后龟头、阴茎出现点状溃疡,稍疼痛,无渗出、流脓,于外院诊断为生殖器溃疡待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HIV抗体检查均为阴性,予外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洁皮肤,龟头及阴茎溃疡面逐渐增大,伴明显渗出、红肿、疼痛,后予外用中草药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龟头、阴茎再次出现溃疡,外院诊断为固定性药疹可能,予口服甲泼尼龙和头孢类抗生素,外用中草药治疗5 d,溃疡面积增大伴红肿、部分脓性渗出物、渗血,疼痛显著,遂至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精神、睡眠较差,体重无明显增减。否认冶游史,发病前1个月内无可疑食物及药物服用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皮肤单器官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皮肤单器官受累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16例皮肤单器官受累L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共收治578例LCH患儿,16例(2.7%)为皮肤单器官受累LCH。男女比例为1.28∶1.00,出现皮疹的中位年龄为3.5个月(3 d~2岁5个月),诊断时中位年龄6个月(2个月14 d~2岁8个月)。16例中脂溢性皮炎样病变最常见,为68.7%(11例);躯干部位最常受累,为75.0%(12例)。10例患儿检测病理组织中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基因V600E位点[ BRAF (p.V600E)]突变情况,9例呈阳性;其中5例接受血浆 BRAF (p.V600E )突变检测,4例呈阳性。11例(68.7%)接受治疗,其中6例(37.5%)接受LCH-2009一线方案治疗25周;3例(18.8%)接受局部外用类固醇药物治疗3个月,均在3~6个月达到疾病无活动;2例(12.5%)单发皮损患儿均接受局部病灶切除活检,术后疾病无活动。余5例(31.3%)未接受任何治疗,仅观察及定期疾病评估,均在3~6个月达到疾病无活动,但1例血浆 BRAF (p.V600E )突变检测持续阳性患儿,于第24个月出现骨受累,接受LCH-2009一线方案治疗,至末次随诊,无进一步疾病进展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至随访截止日期,中位随访时间为32.8个月(2.9~63.9个月),所有患儿存活,仅1例出现疾病活动,余为疾病无活动状态,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2.3±7.4)%,治疗组和观察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50, P=0.264)。 结论:皮肤单器官受累LCH常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脂溢性皮炎样病变是最常见的皮损类型。患儿预后通常良好,少数进展为多系统受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雄激素是体内重要的性激素,参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如痤疮、雄激素性脱发、多毛症等。抗雄激素药物可作用于雄激素合成途径及作用通路不同位点,拮抗雄激素作用,用于缓解并治疗相关疾病。近年来,该类药物治疗皮肤病取得一些研究进展,如克拉考特酮是近40年来首个用于痤疮局部治疗的新机制药物,度他雄胺用于治疗20岁以上男性雄激素性脱发,非那雄胺外用制剂用于雄激素性脱发和女性特发性多毛症疗效显著。本文综述近年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皮肤病取得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