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囊肿型痤疮患者应用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122例囊肿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和研究组各61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基础组给予化痰逐瘀健脾方(药物组成:海藻 25 g、陈皮 20 g、茯苓 20 g、半夏 15 g、昆布 15 g、皂角刺 15 g、金银花 20 g、连翘 20 g、玄参15 g、浙贝母 15 g、当归 15 g、赤芍 15 g、三棱 10g和莪术 10 g),水煎 300 mL,温服,每日 2 次,每次 150 mL.研究组增加火针,1 次/周,于周一进行.2 组均治疗 4 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96.72%)高于基础组有效率(8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皮损情况、皮损数量、皮损颜色及肿硬程度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经皮水分散失(TEWL)、皮肤红斑情况(α值)和黏脱蛋白质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角质层含水量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基础组(P<0.05).白细胞介素-1(IL-1)、IL-4、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低于基础组(P<0.05);干扰素-γ(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基础组(P<0.05).2 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化痰逐瘀健脾方联合火针能够有效地减轻囊肿型痤疮患者症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应性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亦称特应性湿疹(atopic ecze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皮肤科“第一大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异质性强的疾病,在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病 [1]。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因此,特应性皮炎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规范治疗是有效管理疾病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皮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表皮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改变是特应性皮炎(AD)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介质,其中3种上皮源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被认为是皮肤或黏膜屏障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诱导因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参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3种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外用一氧化氮供体对屏障功能破坏的小鼠表皮增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屏障功能破坏的小鼠表皮增生的影响。方法:将15只SKH1无毛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处理组(4只)、屏障破坏组(4只)、屏障破坏+SNAP处理组(4只);将1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屏障破坏组、屏障破坏+硝普钠(SNP)处理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涂抹丙二醇-乙醇混合溶剂;SNAP处理组仅涂抹SNAP溶液;屏障破坏组采用胶带反复粘贴背部皮肤并涂抹丙二醇-乙醇混合溶剂,每天2次;屏障破坏+SNAP或SNP处理组小鼠经胶带处理后涂抹10 mmol/L SNAP或SNP溶液。各组均连续处理4 d,第5天处死小鼠并取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表皮厚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表皮增殖细胞。多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SNAP处理组SKH1小鼠表皮厚度及PCNA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33、1.25, P值分别为0.748、0.24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屏障破坏组SKH1和C57BL/6J小鼠表皮厚度均明显增加,PC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均 P < 0.01)。屏障破坏组SKH1小鼠表皮厚度为(50.4 ± 5.4)μm,PCNA阳性细胞数为(87.3 ± 3.8)个/mm,而C57BL/6J小鼠分别为(45.9 ± 3.7)μm和(232.0 ± 19.3)个/mm,与之相比,屏障破坏+SNAP处理组SKH1小鼠及C57BL/6J小鼠表皮均显著增厚[(127.5 ± 12.0)μm,(78.1 ± 7.6)μm,均 P < 0.001],且PCN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120.0 ± 5.0)个/mm,(285.0 ± 15.0)个/mm,均 P < 0.01]。 结论:局部NO供体处理不影响正常表皮增生,但在表皮屏障功能破坏状态下,NO供体促进表皮增生,提示皮肤状态影响局部NO供体对表皮增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脑-皮轴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肠-脑-皮轴理论探讨心理行为、肠道菌群与特应性皮炎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文献,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脑-皮轴调节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参与免疫代谢、恢复皮肤屏障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过程中眼表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其与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IL)-4α受体结合阻断IL-4及IL-13的信号通路,治疗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结膜炎及睑缘炎的发病率升高是其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事件,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眼表黏膜免疫调节异常、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蠕形螨定植有关。本文就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过程中眼表症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分析目前该药物引起眼表不良事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发病机制的方向以及诊治的相关注意事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表皮功能与老年炎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研究认为,老年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炎症("炎症性衰老")有关,但是炎症的来源一直未知。有研究显示,老年表皮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炎症的根源。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表皮功能的变化包括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皮肤表面pH值升高以及表皮通透屏障功能恢复速度减慢,这些改变均能导致皮肤炎症。瘙痒症好发于老年人,瘙痒引起的搔抓可进一步破坏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和诱发炎症。皮肤持续轻微的炎症有可能导致系统炎症。在老年小鼠和老年人的研究均证明,改善表皮功能可以降低循环血炎症细胞因子表达量,提示老年表皮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炎症的根源,改善表皮功能可能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老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列皮肤科非致死性疾病的第一位。本病发病涉及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微生态失衡及免疫调节异常等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其免疫表型以辅助型T细胞2(Th2型)反应为主导,但具有高度的异质性。AD的临床表型呈多样化,给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和个性化管理带来挑战。靶向Th2型炎症反应为代表的生物制剂与阻断炎症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显著提高了中重度AD患者的治疗水平,但效益与安全性平衡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评价。尽管近年来A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二硫化硒洗发水对中-重度头皮脂溢性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治疗后的疗效维持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面部和躯干等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头皮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红斑和片状鳞屑,程度从轻度鳞屑到弥漫性大片黏着性鳞屑不等,伴有明显的瘙痒,并容易反复发作。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亲脂性马拉色菌定植增加以及遗传、环境和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共同导致皮脂腺代谢活动异常、皮脂成分改变、表皮屏障功能障碍,最终加重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