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神经免疫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始于婴幼儿阶段,部分患者可迁延终生[1,2].慢性瘙痒是本病突出症状之一,根据2007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IFSI)提出的分类方法,AD的慢性瘙痒属于典型的"原发性皮肤炎性疾病瘙痒"[3],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导致抗瘙痒治疗效果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特应性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亦称特应性湿疹(atopic ecze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皮肤科“第一大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异质性强的疾病,在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病 [1]。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因此,特应性皮炎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规范治疗是有效管理疾病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湿疹和免疫球蛋白E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单基因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湿疹和血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不仅是特应性皮炎的特征,也可能是皮肤相关单基因病以及某些综合征或免疫出生错误的表现之一,如高IgE综合征、Wiskott-Aldrich综合征,X连锁内分泌多腺体病肠病伴免疫调节异常综合征、Omenn综合征、非典型DiGeorge综合征、Comèl-Netherton综合征、皮肤屏障疾病伴消瘦综合征、脯氨酸酶缺乏症等。这些单基因病在儿童期可表现为严重的湿疹或湿疹样皮疹,另外部分疾病从婴儿期就可有IgE升高的表型。这些单基因病除湿疹样皮疹和IgE升高外,还会有其他相关表型,因此熟悉这些疾病的表型特点有助于临床更好地识别。早期识别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治管理,可改善预后。现从临床角度总结这些疾病的表型,帮助临床医师识别和进一步诊治这些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表皮功能与老年炎症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研究认为,老年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炎症("炎症性衰老")有关,但是炎症的来源一直未知。有研究显示,老年表皮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炎症的根源。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表皮功能的变化包括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皮肤表面pH值升高以及表皮通透屏障功能恢复速度减慢,这些改变均能导致皮肤炎症。瘙痒症好发于老年人,瘙痒引起的搔抓可进一步破坏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和诱发炎症。皮肤持续轻微的炎症有可能导致系统炎症。在老年小鼠和老年人的研究均证明,改善表皮功能可以降低循环血炎症细胞因子表达量,提示老年表皮功能异常可能是老年炎症的根源,改善表皮功能可能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老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特应性皮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国内外指南更新了特应性皮炎(AD)类别,增加了老年AD分型。老年AD的病因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调及生活方式有关。但多数老年AD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十分常见。充分认识老年A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根据老年AD临床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生物群与头皮毛发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皮肤微生物群与多种皮肤病相关。头皮毛囊深入皮肤并携带不同于皮肤表面微生物群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局部微生态失衡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各种头皮毛发疾病。本文探讨多种毛发疾病(包括头皮屑和秃发性毛囊炎等)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特定微生物的定植,为探索各种头皮毛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7—2021年北京市某医院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的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流行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2021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患者中诊断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共2 822例,以成人为主,>18岁占比83%(2 340/2 822)。采用 ImmunoCAP 荧光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进行sIgE 检测,按照年龄、性别、年度等统计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分析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共收集过敏原特异性IgE 检测数据 22 503 项次。2 822例研究人群的过敏原阳性率40%(1 122/2 822),且以多重致敏为主,13~18 岁人群过敏原阳性率和多重致敏率均最高。2 822例研究人群以吸入过敏原为主,阳性率最高的是吸入混合(29.3%),单价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前五的分别是:粉尘螨(26.7%)、户尘螨(25.5%)、艾蒿(23.9%)、桦树花粉(19.2%)、苍耳(18.2%),单价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前五的分别是:虾(15.2%)、花生(14.8%)、芝麻(14.7%)、小麦(13.2%)、牛奶(13.1%);不同年龄段过敏原阳性率分析显示,吸入性过敏原中除桦树花粉在 3~12 岁人群阳性率最高外,其他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均在 13~18 岁人群达到高峰;食物性过敏原中食物混合-1(常见)、牛奶、鸡蛋白、小麦在<3 岁人群中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下降,其他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均在 13~18 岁达高峰,虾蟹是成人阶段最主要的两种食物过敏原。2 822例研究人群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5 年期间,过敏原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吸入过敏原中猫毛发皮屑、狗毛发皮屑、粉尘螨、蟑螂变化幅度较大,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变化趋势平稳。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与接触过敏原、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方面有关,本研究多角度分析了北京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人群过敏原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列皮肤科非致死性疾病的第一位。本病发病涉及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微生态失衡及免疫调节异常等多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其免疫表型以辅助型T细胞2(Th2型)反应为主导,但具有高度的异质性。AD的临床表型呈多样化,给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和个性化管理带来挑战。靶向Th2型炎症反应为代表的生物制剂与阻断炎症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显著提高了中重度AD患者的治疗水平,但效益与安全性平衡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评价。尽管近年来A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型固有淋巴细胞与风湿性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种新发现的固有免疫细胞群体,主要分布于皮肤、肠道、肺等黏膜屏障,通过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发挥维持上皮屏障、修复组织以及早期免疫监视和调节功能。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作为新发现的免疫细胞,属于固有淋巴细胞家族成员之一,ILC3受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的调节,主要产生2种细胞因子IL-17、IL-22,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在多种炎症性和自身免疫病中,ILC3出现数量与功能异常,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