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侧胸腔巨大囊性肿块影
编辑人员丨1天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影响皮肤、神经系统和骨骼,临床表现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多发的神经纤维瘤及特征性骨损害。NF-1合并胸腔内脊膜膨出临床罕见。因膨出的胸脊膜呈囊状,其内充满脑脊液,容易被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需引起临床重视。本文报道1例NF-1合并脑脊膜膨出继发右侧胸腔积液,外院误诊为右侧胸腔积液伴包裹,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及诊治经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NF-1合并胸脊膜膨出的认识,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126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中,男68例,女58例;86.5%的患儿出生即有皮损;57.9%就诊年龄2 ~ 3岁。皮损发生部位包括头面部(76例,60.3%)、躯干(24例,19.1%)、四肢(26例,20.6%)。36例(28.6%)为先天性小痣,68例(54.0%)为M1型中型痣,13例(10.3%)为M2型,9例(7.1%)为巨痣。121例(96.0%)皮损单发,5例(4.0%)多发,44例(34.9%)痣伴粗毛,15例(11.9%)伴丘疹/增生性结节,6例(4.8%)有卫星灶。病理亚型包括混合痣120例(95.2%)、皮内痣4例(3.2%)和交界痣2例(1.6%)。38例(30.1%)镜下皮损深度< 1 mm,61例(48.4%)1 ~ 2 mm,25例(19.8%)> 2 mm,45例(35.7%)浸润至皮下脂肪层或更深。126例色素痣皮损中,常见病理特征包括痣组织成熟现象(100%,不包括2例交界痣),角质层色素颗粒(42.1%),分布紊乱/不对称(63.5%),表皮痣细胞散在分布(72.2%)和呈Paget样扩散(53.2%),真皮可见噬黑素细胞(56.4%),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65.1%)等。特殊病理特征包括痣细胞嵌入血管/淋巴管腔内(33.3%)、痣细胞松解(35.7%)、纤维瘤样改变(19.8%)、累及立毛肌(24.6%)、肥大细胞浸润(23.8%)等。不同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病理模式:浸润深度> 2 mm、角质层色素颗粒和角质层柱状色素颗粒在巨痣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小皮损( χ2 = 7.93、10.76、5.89,均 P < 0.05);浸润深度> 2 mm、表皮海绵水肿伴痣细胞散在分布、痣细胞巢沿毛囊皮脂腺分布、纤维瘤样改变、肥大细胞浸润在伴有粗毛皮损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粗毛者( χ2 = 28.29、8.11、6.22、7.92、8.19,均 P < 0.01);表皮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痣细胞有异型性在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中的发生率高于不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 χ2 = 4.92、6.30,均 P < 0.05)。 结论: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具有独特性,细胞常见不典型性,确诊及治疗选择需要密切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Jaffe-Campanacci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9岁3个月,因"右足异常、下肢不等长9年,加重2年"入院。患儿出生后其右足外观异常,呈马蹄内翻状,来本院门诊,行Ponseti方法石膏矫形两次。但患儿未及时复诊,症状改善不明显。后患儿逐渐出现右足外观明显异常,右小腿发育细小,右下肢短缩。5年前,患儿至当地医院门诊复诊,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占位,右下肢短缩约3 cm;患儿4岁、5岁时在外院分别行"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非骨化性纤维瘤。近2年患儿右足马蹄内翻及双下肢不等长症状较前加重,行走时易摔倒,遂来本院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情况无特殊,2岁能独立行走,但跛行,智力发育基本同正常同龄儿;无性早熟、性腺功能衰退;视力正常。家族内无类似病例。入院体检:全身皮肤菲薄,多处可见散在咖啡色素斑( 图1),双膝关节处可见2处长约6 cm纵行手术瘢痕,行走时右下肢跛行,右足尖着地,足跟不着地,平卧位时体表测量右下肢短缩约4 cm,右侧足弓高,跟腱紧张,腓骨长短肌肌力0级,踝关节可背伸约-20°。入院诊断:①先天性马蹄内翻足;②双下肢不等长;③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非骨化性纤维瘤切除术后;④Jaffe-Campanacci综合征。入院后完善检查、科内讨论后,建议一期矫正右足跖屈畸形,二期行截骨矫形纠正下肢不等长,遂于2015年8月7日行"右侧跟腱延长术+右胫后肌转移术+跖筋膜松解术+石膏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门诊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egius综合征合并中枢性性早熟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Legius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7月收治的1例表现为性早熟和皮肤散在咖啡牛奶斑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分子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女性,10岁9个月,临床表现为颜面、躯干>5处直径大于5 mm的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无虹膜Lisch结节及神经纤维瘤体征,8岁确诊中枢性性早熟;家系3人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先证者 SPRED1基因新发杂合无义突变c.751(exon7)C>T,p.Arg251Ter(p.Ter251 *)。检索文献发现:共报道88个 SPRED1基因致病性突变,包括移码突变(41/88)、无义突变(31/88)、剪切突变(7/88)、错义突变(6/88)、其他(3/88),未发现突变热点;临床表型:>5处咖啡牛奶斑占92.8%(168/181),腋窝、腹股沟雀斑占43.5%(73/168),巨头畸形占21.4%(31/145),学习障碍占18.0%(30/166),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占13.8%(22/159),脂肪瘤(成人)占13.7%(21/153),努南样面貌征占12.1%(21/173),神经纤维瘤病1型肿瘤表型未见报道。 结论:Legius综合征合并中枢性性早熟表型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Legius综合征临床表型轻,具遗传异质性,无神经纤维瘤病1型肿瘤表型;基因检测有助于Legius综合征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家系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情况,为TSC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0个TSC家系先证者及其成员的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查体。共26例患者,男12例,女14例,男女比例1∶1.17。年龄7~65岁。皮肤病变方面,面部血管纤维瘤24例,色素脱失斑20例,指(趾)甲纤维瘤16例,鲨革斑9例。12例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4例头颅CT检查发现室管膜下结节(SEN),1例患肺淋巴管肌瘤病(LAM)。4例有癫痫发作病史。提取患者外周血进行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共23例TS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6个家系共14例为TSC2基因突变,分别为移码突变5例、杂合缺失5例、无义突变4例;2个家系共4例为TSC1基因无义突变;2个家系未见突变。结论:TSC家系患者主要存在皮肤表现和肾脏病变。基因突变方面以TSC1/2突变为主,其中又以TSC2突变主。无基因突变家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血管纤维瘤和/或色素脱失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在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资料。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瘤体部分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利用发际线隐蔽切口逐步暴露瘤体,将视野内可见的较大瘤体切除,对于远处操作受限但能明确肉眼可见的瘤体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力求达到瘤体的无残留化。如术中探查发现瘤体侵及面神经、深筋膜下和眼眶内,则放弃射频消融治疗。所使用射频机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电极前端裸露部分长度为3 cm,射频机可以根据组织的阻抗在消融过程中自动调节功率,输出最佳能量,并在消融过程中实时监测周围组织的温度。远端瘤体可以采用B超定位,针刺穿入,射频针导入进行消融。估算术中出血量,观察统计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第1个月均进行1次面神经损伤评估。术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中的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进行瘢痕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2个月至6岁10个月;瘤体均位于颜面部;侵犯层次均为肌肉浅层,术后病理均提示为丛状神经纤维瘤。5例患儿手术切口长度为(5.4±0.4)cm,术中出血量为(36.0±4.9)ml,术后引流量为(4.2±0.7)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0.5)d;术后均未发生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体温亦无明显波动。随访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均未发现患儿有抬眉困难表现。术后早期患儿手术部位肿胀明显,最迟约40 d逐渐消肿;1例出现局部皮肤青紫,冷敷后于术后1个月渐消退,考虑为局部皮下轻微出血所致。患儿术后局部瘢痕均轻微且较为隐蔽,术后6个月患儿的PSAS评分为(27.2±4.4)分。随访期间,原瘤体部位稳定,未见进行性增大瘤体再现。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具有一定安全性及有效性,相较于传统手术,可减少局部损伤和容貌改变,射频消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术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腿软组织巨神经纤维瘤伴巨大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5岁,因“1 d前突发右大腿疼痛”,以“右大腿血管瘤破裂并巨大血肿”入院。查体:心率114次/min,血压96/62 mmHg,右大腿见40 cm的质硬肿物,皮肤见瘀斑;全身皮肤多发结节及牛奶斑(图1)。X线检查示右大腿中远端巨大软组织密度灶,边界不清。CT检查示右大腿前部混杂密度灶,考虑肿瘤伴血肿;右腰大肌、髂肌、右大腿软组织肿胀渗出;右髂外静脉考虑瘤样扩张或静脉瘤(图2、3)。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76 g/L。考虑失血性休克代偿期。急诊手术皮下见血凝块1 500 ml,肿物浸润脂肪组织。病理检查:肿物最大径32 cm,重2.9 kg,呈灰黄色,实性质中,见大片出血(图4)。光镜下瘤细胞核呈逗点状,核分裂象少,浸润生长;间质血管丰富伴出血(图5、6)。免疫组化染色S-100、SOX-10阳性。结合患者及其兄弟、母亲均患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病理诊断:(右大腿)软组织巨神经纤维瘤伴血肿。术后随访6个月,患肢伤口、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型温和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5个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表型温和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市奉贤区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门诊收集5例表型温和、仅有皮损的NF1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在家系调查的基础上,观察和记录NF1的临床表型,并利用二代靶向基因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来检测和验证致病突变。结果:5例先证者都仅有皮损(包括咖啡斑、雀斑、神经纤维瘤),无其他系统损害;5个家系先证者共发现5种突变,分别位于NF1基因的不同外显子中,包括1个大片段缺失突变(hg38:chr17:31327199-31335928 del 8 730 bp)、1个剪切突变(c.7970+1G>T)、1个插入突变(c.3011_3012insTATG,p.N1004fs*)、1个缺失突变(c.1754_1757delTAAC,p.T586Vfs*18)和1个无义突变(c.C503G,p.S168X),前3种是未经报道的新突变。结论:在5个先证者表型温和的NF1家系中检测出5种突变,鉴定出3种新突变,丰富了NF1的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肠套叠的巨大小肠软纤维瘤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软纤维瘤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良性肿瘤,好发于皮肤,但在小肠发生的情况非常罕见。本文报道一例小肠软纤维瘤的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咖啡斑和幼年黄色肉芽肿患儿的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以多发性咖啡斑和幼年黄色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及家系进行相关皮肤病基因检测。方法: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采用Panel靶向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方法进行致病基因变异筛查。结果:靶向测序发现先证者 NF1基因第23外显子发生了一个缺失变异,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检测到与患儿及其母亲临床表现高度相关的 NF1基因的新发变异c.3094delT(p.Cys1032Alafs),明确了1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 1, NF1)的诊断,该变异位点尚未见报道。 结论:Panel靶向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明确诊断了1例 NF1,发现了新的基因变异位点,该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 NF1,以及该病的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