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及辅助治疗期间囊肿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及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囊肿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子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的2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34例患者盆腔CT检查发现盆腔淋巴囊肿,治疗期间合并感染35例.对子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及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囊肿并发感染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60岁、FIGO分期Ⅱ期、术中淋巴结清扫数>20个、术后24h引流量≥100 mL的患者术后并发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IGO分期及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是子宫颈癌术后出现盆腔淋巴囊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子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合并糖尿病、囊肿直径>5 mm的患者并发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较高(均P<0.05).囊肿直径、合并糖尿病情况是子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囊肿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较长、术前临床分期晚、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多是子宫颈癌术后出现盆腔淋巴囊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囊肿直径大是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囊肿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发生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妇科肿瘤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术前盆腔感染史、手术方式、术前化疗、术后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及术后是否留置导管等因素与盆腔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420例妇科肿瘤患者中,发生盆腔感染38例,感染率为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手术持续时间>2h、住院时间>7d、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术前盆腔感染史、开放式手术、术前化疗、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及术后留置导管患者盆腔感染率均较高(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其盆腔感染率与患者的年龄(OR=1.79,P=0.012)、手术持续时间(OR=1.83,P =0.021)、术前盆腔感染史(OR=1.97,P=0.023)、手术方式(OR=1.66,P=0.012)、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OR=1.49,P=0.035)及术后留置导管(OR=1.53,P=0.028)等因素相关.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率与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术前盆腔感染史、手术方式、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及术后留置导管等因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及周边地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不仅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而且早绝经相关慢性病和早死风险大大增高,研究其病因学/危险因素的规律,对于POI的防治极为重要.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9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收集信息包括年龄、确诊为POI时年龄、从初诊到确诊为POI时的时间、月经史,盆腔手术史、放化疗史,是否患腮腺炎等感染史,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史等,测定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on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抑制素B(inhibin B,INHB)以及染色体核型等指标.将FSH值按25 ~ 40 IU/L和>40IU/L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一般情况、内分泌学指标、病因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FSH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index,BMI)、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诊断为POI时的年龄、从初诊到确诊为POI的时间、INHB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 40 IU/L组的E2值(36.60±33.39) mg/L、AMH值(0.09±0.20) ng/mL低于FSH 25 ~ 40 IU/L的E2值(66.80±56.70)mg/L、AMH值(0.41-±0.77) ng/mL.149例POI患者病因中特发性占53.7%(80例),染色体异常占5.4%(8例),医源性因素占17.4%(26例),感染病史(如腮腺炎等)占21.5%(32例),免疫异常因素占2.0%(3例);FSH 25 ~40 IU/L组、>40IU/L组,其病因学/危险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I的发生除特发性因素外,医源性是很重要的病因,提示对医源性POI的防治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ladder pain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BPS/IC)是一个以尿频、尿急以及膀胱和(或)盆腔疼痛症状为主的临床诊断.国际尿控协会及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将其定义为:反复出现的随膀胱充盈膀胱区疼痛加重,排空后症状缓解并伴有其他症状,如白天和晚上尿频症状加重,但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和其他明显的病因证据[1].本文就BPS/IC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