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secaea nubica感染引起重度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5岁,主诉左小腿红斑及增殖性斑块伴痒3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左外踝出现瘙痒,搔抓后形成红斑、丘疹,逐渐累及左小腿,部分皮损较肥厚,呈增殖性改变,且瘙痒加重,无关节痛及发热等不适,否认有足癣病史。1997年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部分增殖性皮损后,左小腿外侧形成溃疡。2007年至2016年多次在各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真菌感染(具体不详)。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疗程1年,效果不明显,遂遵医嘱改为盐酸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2年,自觉效果不佳,遂自行停药,未再治疗。2016年8月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皮疹再次增多,并向大腿蔓延,遂就诊,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关节畸形及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饮食睡眠及二便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既往无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传染性疾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螺旋体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检查均为阴性。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发性黄豆至鸽蛋大小红斑、丘疹及增生性结节、斑块,小腿外侧部分斑块破溃,见较多黏性渗出物及黄褐色结痂,左踝及足背肿胀(图1A)。溃疡边缘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中上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细胞浸润(图1B),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硬壳小体(图1C)。真菌直接镜检:取溃疡处脓液和黑色小点部位脓液涂片可见少量杆状细菌和少量真菌菌丝。组织液细菌培养:血平板37 ℃培养7 d有细菌生长,通过VITEK2 COMPAC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摩尔摩根菌摩根亚种( Morgamella morganii subsp. morganii)。脓液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7 ℃培养4周见单个黑色菌落,表面凸起灰黑色菌落,背面呈深橄榄黑色,表面可见气生绒毛(图2A)。行小培养4周,显微镜下见大片枝孢型或喙枝孢型分支,分生孢子主要位于孢子梗顶端,以单细胞性紧密堆积成球状或排列成短链状(图2B)。药敏检测显示,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128、128、256、4、512、256和256 μg/ml。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真菌DNA送至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 BLAST比对结果提示该菌株与 Fonsecaea nubica碱基序列一致性大于99%,该菌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编号MW269556(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W269556),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使用MEGA7.0建立邻里连接,最终显示菌株的来源属 Fonsecaea nubi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以假水疱为主要表现的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报告以假水疤为主要表现的着色芽生菌病1例.患者女性,77岁,左前臂红色斑块、结痂4年,其上见细小假水疱样皮损.组织病理见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及硬壳细胞.组织沙堡弱培养基28 ℃培养见棕黑色菌落,中央呈灰黑色,菌落生长慢.小培养见枝孢和喙枝孢型混合产孢.分子测序比对为F.monophora.给予口服伊曲康唑200 mg,1次/日,盐酸特比萘芬片250 mg,1次/日,4个月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200 mg,1次/日,3个月,配合温热疗法,皮损基本痊愈,随访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口服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儿童脓癣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患儿,男,10岁,头皮红色斑块、脓疱、脱发伴疼痛1周余.断发真菌镜检(+),真菌培养提示须癣毛癣菌,诊断:脓癣.经盐酸特比萘芬片联合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甲泼尼龙片抗炎治疗,皮损痊愈无瘢痕,毛发生长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百花洗剂联合特比萘芬软膏治疗角化型手癣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评价百花洗剂治疗鹅掌风(角化型手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百花洗剂浸泡联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对照组仅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治疗4周.停药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2.9%,对照组为62.9%(P<0.05).治疗组真菌清除率为94.2%,对照组为77.1%(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百花洗剂可以提高特比萘芬乳膏治疗鹅掌风的疗效,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胶束对盐酸特比萘芬滴眼液角膜吸收的促进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HS15)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载药量高并能够促进上皮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有助于难溶性抗真菌药物眼部局部用药后的角膜传递,但目前其对抗真菌药物盐酸特比萘芬(TH)眼部应用后的促吸收作用及其对眼组织有无刺激性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HS15胶束(HNMs)对TH的促角膜吸收作用及局部刺激性.方法 采用共溶剂法制备质量分数0.5% TH-HNMs,用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束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TH包封率及不同pH条件下胶束中TH的累积释放量.取普通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只,用0.5% TH-HNMs点眼后行兔眼刺激性试验.另取新西兰白兔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以右眼作为用药眼.实验组用50 μl TH-HNMs点右眼,对照组用50μl0.5% TH油剂点右眼.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90、120、180、240和360 min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过量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剖取角膜组织后采用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 结果 制备的TH-HNMs平均粒径为13.32 nm,多分散系数为0.046,Zeta电位为-0.133 mV.TH-HNMs药物包封率为100%.TH体外释放速度呈pH依赖性,6h后在pH5.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达(95.20±3.20)%,在pH 7.4的缓冲液中累积释放量仅为(0.17±0.01)%.0.5% TH-HNMs点眼后兔眼组织刺激性评分均低于2分,眼部组织未发现任何损伤.0.5% TH-HNMs点眼后角膜中药物达峰时间均为5 min,达峰质量分数为(20.26±2.26) 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44) 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26,P=0.000).实验组兔眼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360 min为1 292.25 μg/(g·min),是对照组的15.6倍.结论 TH-HNMs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无眼部刺激性,与TH油剂相比,点眼后能够显著促进TH在兔眼角膜的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酸特比萘芬有关物质检查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盐酸特比萘芬有关物质检测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检验图谱并查阅国外药典.结果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盐酸特比萘芬有关物质检测系统适用性的规定存在问题,有待完善.结论 建议修改盐酸特比萘芬有关物质检测系统适用性中的主峰保留时间及杂质峰的相对保留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酸杆菌活菌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乳酸杆菌活菌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就诊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片,0.2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阴道深部放入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1粒/次,1次/晚.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9.2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2.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阴瘙痒和灼痛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临床症状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开始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杆菌活菌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交试验优选盐酸特比萘芬醇质体的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选盐酸特比萘芬醇质体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盐酸特比萘芬醇质体,以盐酸特比萘芬与卵磷脂质量比、含醇质量分数、胆固醇的用量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结果 优选的制备工艺为盐酸特比萘芬与卵磷脂质量比1∶10,含醇质量分数40%,胆固醇用量0.01 9,在此条件下,盐酸特比萘芬醇质体的包封率为71.60%.结论 所选工艺合理、可用于盐酸特比萘芬醇质体的制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用XTT法测定异黄绵马酸PB、两性霉素B、盐酸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最低抑菌浓度(sMIC),计算抑制50%及80%被膜生长的药物浓度即sMIC50、sMIC80.取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分为正常组、异黄绵马酸PB组、AMB组、TBF组,后三组分别用125.00、2.00、125.00 11μg/mL异黄绵马酸PB、两性霉素B、盐酸特比萘芬处理,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细胞膜成分麦角甾醇在药物作用前后的含量变化,采用qRT-PCR法测定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ERG1、MEP4 mRNA的表达.结果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sMIC50及sMIC80分别为31.25、62.5~125 μg/m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异黄绵马酸PB组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丝呈扁平状且出现大量断裂,未见分生孢子,仅有少量干瘪状细胞外基质.正常组、异黄绵马酸PB组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中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为(3.68±0.05)、(2.36±0.01) μg/g,ERG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6±0.03、1.00±0.06,MEP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6 ±0.08、1.00 ±0.08,异黄绵马酸PB组与正常组相比P均<0.01.结论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红色毛癣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ERG1及毒性基因MEP4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酸特比萘芬醇类脂泡囊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盐酸特比萘芬醇类脂泡囊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药剂学性质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盐酸特比萘芬醇类脂泡囊;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0.22μm微孔滤膜考察醇类脂泡囊的变形性;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囊材主药比为17:12,搅拌时间为25 min,醇相含量为30%;醇类脂泡囊包封率为96.79%,变形性测定结果为86.67%,平均粒径为226.1 nm,Zeta电位为-4.78 mV.结论:制备的盐酸特比萘芬醇类脂泡囊的包封率高,变形性好,粒径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