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解剖十年回顾——结构、事件和秩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结直肠外科全直肠系膜切除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成功报道,推动了人们将这一理念应用到肠外区域,而JCOG1001试验的阴性结果,否认了基于大网膜切除的“胃系膜”完整切除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作用。人们甚至以为系膜为肠道独有,其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系膜的结构认识模糊。胃背侧系膜近侧段的发现,证明了大网膜不是胃系膜,进而订正了系膜的结构(定义)和“载体”特征,即系膜是固有筋膜和浆膜,包绕着组织、器官、系统及其供养系统,通向和悬挂于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并揭示了打破该结构将导致手术的外科学和肿瘤学效果同步降低。据此人们很快意识到,这种结构和因果的普遍性,是已有的器官解剖和血管解剖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新的解剖理论和手术版图——“膜解剖”开始形成,使长期以来强调的“组织学整块切除”理念上升至解剖学整块切除的维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后肛门功能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手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88例ARM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畸形类型、合并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488例ARM患儿中,男350例,女138例;中位年龄2 d(1~89 d);根据Krinkenbeck分类法,488例ARM患儿分型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会阴瘘288例,伴直肠前庭瘘53例,伴直肠尿道瘘(含膀胱颈瘘)123例,伴直肠阴道瘘4例,泄殖腔畸形12例,无瘘管4例,肛门狭窄4例;共420例手术后获得有效随访,68例失访,失访率13.9%(68/488)。采用术后肛门功能Kelly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疗效为优/良376例(376/420,90%),差44例(44/420,10%)。对可能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型、手术方式、肛门周围切口感染是影响患儿手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 P<0.05)。考虑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临床分型,本研究纳入临床分型和肛门周围切口感染2个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 P<0.05)。 结论:ARM以肛门闭锁合并直肠会阴瘘多见,合并畸形以心脏和泌尿系统多见,中高位肛门闭锁、肛门周围切口感染是影响术后排便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癌结节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癌结节对术后肿瘤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9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癌结节组和无癌结节组,统计分析随访期间肝转移发生的例数和时间。分析患者癌结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癌结节直径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19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50例伴有癌结节,发生率为25.5%,癌结节直径为0.4~1.8 cm,中位直径为1.0 cm,肝转移患者46例,发生率为23.5%。癌结节组与无癌结节组患者的糖类抗原CA19-9( χ2=7.55, P=0.006),肿瘤最大长径( χ2=12.23, P<0.001)、T分期( χ2=15.79, P<0.001)、脉管癌栓( χ2=12.79, P<0.001)、淋巴结转移( χ2=16.18,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CA19-9( χ2=7.40, P=0.007)、肿瘤最大长径( χ2=8.23, P=0.004)、T分期( χ2=4.58, P=0.032)、脉管癌栓( χ2=12.97, P<0.001)、淋巴结转移( χ2=3.96, P=0.047)、癌结节( χ2=67.60, P<0.001)、癌结节直径( t=4.28, P<0.001)、癌结节数量( χ2=68.77, P<0.001)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T 3-4期( OR=4.62,95% CI为1.51~7.35, P=0.003)、脉管癌栓( OR=5.42,95% CI为1.75~12.85, P<0.001)、癌结节( OR=18.54,95% CI为7.45~39.73, P<0.001)、癌结节直径( OR=13.20,95% CI为4.74~29.64, P<0.001)、癌结节数量[癌结节1枚( OR=9.11,95% CI为2.24~27.34, P<0.001)、癌结节2枚( OR=6.36,95% CI为1.38~9.08, P<0.001)、癌结节3枚( OR=5.00,95% CI为1.98~8.84, P<0.001)]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癌结节直径预测肝转移最佳截断值为1.1 cm[曲线下面积(AUC)=0.764,95% CI为0.632~0.896, P=0.002)]。癌结节直径≥1.1 cm患者肝转移发生率为95.65%(22/23),高于癌结节直径<1.1 cm患者(40.74%,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69, P<0.001)。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伴有癌结节且直径≥1.1 cm者均应警惕术后肝转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治疗在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盆腔侧方淋巴结(LPLN)转移是直肠癌预后不佳因素,在低位、T 3-T 4期、直肠系膜淋巴结阳性情况下更常见,但无准确预测转移的因素。高分辨率MRI是目前诊断LPLN转移的首选手段,但阈值选择仍不明确。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治疗模式在全球存在分歧,欧美国家主张放化疗联合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而日本推荐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联合LPLN清扫。放疗与手术联合可取得很好的局控,利用放疗前、后MRI的侧方淋巴结信息,可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如放化疗后行LPLN清扫或LPLN区放疗推量。目前各种手段在治疗LPLN转移方面的作用仍缺乏高质量证据,尚需更多的研究来改善治疗策略。
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外科学 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放射疗法 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 Rectal neoplasm, 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surgery...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评分方法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同期放化疗+手术的预后预测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 3-T 4和/或N 1-N 2M 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 log- rank法检验, 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 P=0.002)。NAR评分≤8者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 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 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 P=0.032)。 结论: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日龄、首发症状时间、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消化道畸形疾病构成及主要临床特点,术前相关检查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病例507例,包括肛门直肠畸形(166例)、肠闭锁和肠狭窄(9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84例)、肠旋转不良(72例)、环状胰腺(43例)、胃肠重复畸形(11例)、肠神经发育异常症(1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9例)、脐肠瘘(7例)、胎粪性腹膜炎(7例)、梅克尔憩室(2例)、先天性肠系膜畸形(2例),其中男376例,女131例,足月儿433例,出生体重为(3157.53 ± 596.50)g。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共166例,其中27例因原始影像结果测量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其余139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会阴肛门成形术组(76例)和结肠造口术组(63例)。比较两组腹部倒立侧位X线检查直肠盲端至肛隐窝的距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消化道畸形患儿总体入院日龄为生后2.0 (1.0,8.0) d,首发症状时间为生后1.0 (1.0,4.5) d,住院时间为13.0 (8.0,19.0) d。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以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和肠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311/507,61.34%)、腹胀(239/507,47.14%)及胎便异常(159/507,31.36%)。术前X线检查阳性479例,总体阳性率达94.4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186例,阳性率36.69%;产前超声检查异常116例,阳性率22.88%。ROC分析结果表明,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率为73.2%,最佳阈值20.5 mm,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64.5%。结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不同疾病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及胎便异常;X线检查准确率高,但产前、产后超声检查对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提倡在消化道畸形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产前诊断与多学科协作模式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的产前诊断与多学科协作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方案。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接受MDT模式治疗的34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MDT团队由新生儿外科医生、产前诊断科医生、超声科医生、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组成。按照肿瘤长径大小将34例患儿分为巨大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13例),普通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21例),比较两组性别、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肿瘤性质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4例中,33例于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提示骶尾部肿物,经MDT团队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并讨论制定多学科协作诊治方案;另有1例于产后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3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成熟型畸胎瘤29例(85.3%,29/34),未成熟畸胎瘤5例(14.7%,5/34)。巨大畸胎瘤组和普通畸胎瘤组患儿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伤口愈合情况、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感染3例、伤口裂开5例。3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3年,无一例复发及明显直肠功能障碍。 结论: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胎儿骶尾部畸胎瘤,MDT有利于改善SCT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憩室病55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结直肠憩室病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但其并发症如憩室炎、憩室出血甚至憩室穿孔对患者危害极大。本研究旨在分析结直肠憩室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为临床诊治憩室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CT、肠镜、消化道造影或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憩室病5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性药物者、伴有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结肠憩室炎分级参照世界急诊外科学学会(WSES)制定的标准分为5级,0级为单纯性憩室炎;1~4级为复杂性憩室炎。结果:554例结直肠憩室病患者中,男性358例(64.6%),中位年龄63岁。191例(34.5%)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其中113例(20.4%)慢性便秘和腹胀,78例(14.1%)为慢性腹泻和腹痛。有406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发现,465例经CT检查发现,25例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3例为术中发现。其中多发憩室339例(61.2%),单发憩室215例(38.8%)。病变位于结肠424例(76.5%),其中升结肠者205例(37.0%);结直肠多部位118例(21.3%),直肠12例(2.2%)。憩室直径中位数7 mm,其中≥30 mm者78例(14.1%)。49例(8.8%)表现为急性憩室炎,其中13例为单纯性,36例为复杂性。36例复杂性憩室炎中,男性29例(80.6%),发病前反复发作腹痛伴发热27例(75.0%);9例并发乙状结肠穿孔,8例并发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憩室膀胱瘘,均予以手术治疗;另有19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其中男性18例,病变位于升结肠者11例;13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内镜下止血,2例手术。结论:结直肠憩室病以男性多见,CT和结肠镜为主要诊断方法。复杂结肠憩室炎的症状与憩室位置有关,除采取对症措施外,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便失禁治疗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文献报道肛门失禁发病率在1.4%~18%之间,在养老院人群可高达50%,但是由于讳疾忌医,只有不到1/3的患者会向医生透漏自己的病情,其实际发病率仍不确定。随着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随之增多,已成为大便失禁的常见原因。早在2005年,著名结直肠外科学家Whitehead曾以“肛门失禁的诊断与治疗:如果你不问,他们不会说”为标题发文,呼吁学术界提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期一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行新生儿期一期肛门成形术与分期肛门成形术的远期排便功能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评估新生儿期一期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32例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为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mini-Pe?a),按照手术时期分为两组,A组为新生儿期接受一期肛门成形术的患儿,共22例;B组为接受传统三期肛门成形术的患儿,共110例。两组最远随访至术后15年。评估两组临床情况以及远期排便功能、并发症情况。术后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肛门直肠测压包括肛门静息压、肛门长度、内括约肌静息压及长度、外括约肌静息压及长度、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等。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次肛门成形术后住院时间比较,A组长于B组[(17.1±3.9)d比(10.4±3.4)d, P<0.05];总住院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比较,A组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19.6±5.5)d比(37.5±10.7)d、(128.9±29.0)min比(287.9±6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肛门长度以及内、外括约肌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肛门静息压、内括约肌静息压及外括约肌静息压均高于B组,分别为(53.8±15.5)mmHg比(36.7±10.4)mmHg、(53.5±15.1)mmHg比(34.6±8.7)mmHg、(45.7±16.9)mmHg比(33.9±11.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引出率明显高于B组(66.7%比0%, P<0.05),其他肛门直肠测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Rintala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比88.0%, P>0.05)。两组术后便秘、污粪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为25.0%比28.0%、16.7%比16.0%、33.3%比50.7%。 结论:中位肛门直肠畸形行新生儿期一期肛门成形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肛门控便能力。早期一期肛门成形术可避免造瘘以及造瘘关闭手术的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