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盲瓣帽状息肉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帽状息肉病为罕见的良性肠道疾病,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引起腹泻、直肠出血、里急后重甚至全身营养不良,多见于青年女性。现报告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的回盲瓣帽状息肉,为鉴别下消化道慢性出血性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36例 腹泻—直肠多发隆起伴糜烂—帽状息肉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大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 H. pylori)达到症状缓解和息肉消失,少部分可通过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甲硝唑、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治疗好转。也有报道经内镜切除及外科手术获得好转,但复发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帽状息肉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初始被误诊为管状腺瘤,经内镜下切除后复发,最后经多学科讨论诊断帽状息肉病,通过根除 H. pylori治愈,希望通过本例加强临床医师对帽状息肉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帽状息肉病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炎症性帽状息肉病二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直肠炎症性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表现,多发生在肛管直肠黏膜脱垂的基础上,可见于各年龄段。该病可能是由于肛管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脱垂后造成一过性缺血引起的继发改变,主要发生在直肠远端,且常为多发,大小从数毫米至2 cm,表现为半球形或亚蒂状息肉,呈暗红色,伴有纤维状、脓性和黏液样分泌物,息肉之间间隔以正常或水肿黏膜。除特殊的帽状结构外,息肉其他的形态类似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本文报道了我们发现的2例直肠炎症性帽状息肉病诊治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帽状息肉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直肠帽状息肉病(cap polyposis,CP)属于罕见病,目前检索到报道的CP手术治疗患者例数不足15例。CP临床不容易诊断,病理活检容易被误诊为肿瘤或炎症性肠病,延误治疗,本文报道1例手术切除的CP,分析了临床病理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探讨CP的病理鉴别诊断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希望对临床工作有参考价值,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帽状息肉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结直肠良性疾病,具有独特的内镜表现。本文报道了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帽状息肉病病例,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误诊为直肠帽状息肉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al endometriosis,RE)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累及直肠,受卵巢激素周期性的影响,会产生肛门坠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临床症状[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分析并探讨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essile serrated lesions,SSL)与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的临床与内镜的鉴别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消化内镜发现,且病理诊断为SSL的83例患者(SSL组)以及确诊为HP的189例患者(HP组)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性别、年龄、病变的大小、部位及病变是否具有内镜下特点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分析内镜下特点对SSL的诊断预测价值,总结SSL在临床及内镜下的特点,及其与HP的鉴别要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L组与HP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巴黎分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病变大小,部位分布,有无WLE黏液帽、WLE云状表面、WLE边界模糊、NBI血管扩张、NBI隐窝内黑点,以及NBI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下特点中NBI下隐窝内黑点对于SSL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为92.65%.将灵敏度最高的WLE边界模糊与其他形态特征相联合对SSL进行诊断预测时,合并NBI隐窝内黑点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为85.44%;将特异度最高的NBI血管扩张与其他形态特征相联合对SSL进行诊断预测时,合并WLE边界模糊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为81.48%.[结论]与HP相比,SSL通常为浅表型,好发于近端结肠,直径多>10mm,多具有黏液帽、云状表面、边界模糊、血管扩张、隐窝内黑点,腺管开口多为Ⅱ-O型.WLE边界模糊+NBI隐窝内黑点、NBI血管扩张+WLE边界模糊这2种特征联合存在的情况需高度警惕其为SSL的可能,以上特点都有助于提高结直肠SSL的诊出率,同时可以在鉴别SSL与HP时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特征比较和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比较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essile serrated lesions,SSL)与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HP)内镜下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行结肠镜下病变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是SSL或HP的连续病例,一共纳入116例SSL病变(94名患者)和208例HP病变(172名患者),按随机号码1∶1分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在训练样本中,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并赋值评分,以此构建SSL和HP内镜下鉴别的预测模型,最后在验证样本中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与HP相比,SSL多位于右半结肠、长径>5 mm多见、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有积云样外观、表面有黏液帽和曲张微血管,腺管开口呈Ⅱ-O型(均P<0.001).病变长径>5 mm(OR = 7.717,95%CI:2.141~27.810,P = 0.002)、表面有黏液帽(OR = 12.063,95%CI:3.925~37.072,P<0.001)和边界不清晰(OR = 7.020,95%CI:2.118~23.260,P = 0.001)是诊断SSL的独立预测因子.SSL和HP内镜下鉴别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84~1.000,P<0.001).根据Youden指数确定最佳诊断阈值为11.90分,在验证样本中,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94.23%、93.83%、90.00%和96.08%.结论 病变长径>5 mm、表面有黏液帽和边界不清晰是诊断SSL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构建的SSL与HP内镜下鉴别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内镜医师做出正确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帽状息肉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相关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8-12-2022-05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息肉的2112例病例进行统计,筛选出帽状息肉病3例,对其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3岁、33岁和60岁.2例临床表现为黏液样腹泻和血性腹泻,1例因结肠内镜体检发现.内镜检查提示3例均为直肠多发性簇状或分叶状息肉样隆起,直径0.5~7 cm,表面覆黄白脓苔.显微镜下,病变呈息肉状,黏膜表面明显糜烂、炎性渗出、肉芽组织形成,构成一层膜状结构;其下腺体明显扩张变形、局部呈锯齿状改变,部分腺体细胞核轻度增大,无异型性;固有膜慢性炎细胞浸润、水肿,部分腺体破裂形成小黏液池.帽状息肉病组织学需与结直肠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炎性肠病等进行鉴别诊断.3例患者中例1、例2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双镜联合直肠肿物切除术切除,且例1同时行幽门螺杆菌治疗;例3行内镜黏膜切除术.例1、例2分别于术后3、4个月复发,并再次行黏膜下剥离术.结论 帽状息肉病是结直肠较罕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内镜有较明显特征,组织学改变以炎症性息肉伴表面层状渗出、坏死及肉芽组织为特征.该病易误诊为其他类型息肉病,易于复发,需密切结合内镜特点,给予精准病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