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因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行再次手术的49例(49眼)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3例(23眼)行单侧内直肌缩短术;B组26例(26眼)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术后1 d、1、3及6个月各时间点的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眼位、眼球运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视度:手术后各时间点A、B两组的斜视度绝对值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F时间=473.09, P时间<0.001; F组间=0.59, P组间=0.447; F组间×时间=0.90, P组间×时间=0.350)。双眼单视功能: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1, P=0.635),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9, P=0.431);术后6个月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 P=0.798)。正位率:术后6个月A组为91.30% (21/23),B组为92.30%(2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6, P=0.508)。末次随访两组均无眼球运动受限、眼球运动非共同性或眼前段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MFNT)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FNT治疗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随访中记录其面部表情,以及执行一系列动作时的面部运动情况。根据面部神经分级量表(FNGS)2.0和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以及面部不对称指数(FAI)、睑裂宽度、人中偏移以及嘴角运动的角度或位移等指标评估面部的对称性和面部运动功能,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3/40),包括切口感染、眼部不适和腮腺液漏各1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6~24.7个月),术后首次出现面部肌肉收缩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0.8~5.6个月)。术后85%(34/40)的患者面部对称性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FNGS 2.0评估结果提示,术后40例患者患侧的闭眼、鼻唇沟及嘴角运动方面的得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01),而联带运动得分无明显增加( P>0.05);术后中位面瘫等级自术前的5.0级降至3.5级( P<0.001)。SFG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静息对称性评分下降,运动对称性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增加(均 P<0.001),但联带运动得分亦较术前增加(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0例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FAI均降低(均 P<0.001);眼睑闭合能力增强,人中偏移减小(均 P<0.001);患侧嘴角运动位移明显增大,双侧嘴角倾角明显减小(均 P<0.001)。 结论:MFNT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面部的对称性和运动功能,且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不同类型的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SCC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S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者共33例(41.2%);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者共35例(43.8%);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者共12例(15.0%),其中8例合并痉挛性斜颈,4例合并构音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简称GPi-DBS)治疗。通过临床随访,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评分(运动部分)(BFMDRS-M)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GPi-DBS对不同表现类型SCCD的手术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30例失随访;5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5±12.2)个月(4~47个月)。至末次随访,GPi-DBS对SCCD的总有效率为68.0%(34/50),其中以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SCCD患者的有效率为65.0%(13/20);表现为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17/25);除以上两类表现外,尚合并颈部症状或其他症状患者的有效比例为4/5。随访的50例患者手术前、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3±2.2)分和(4.9±2.5)分, P<0.001],且各表现类型患者的术前、术后BFMDRS-M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期间除1例出现植入物排异、皮肤破溃外,余49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硬件相关并发症。 结论:GPi-DBS为不同临床表现类型SCCD的有效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87, 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9, 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07, 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 结论:与外直肌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97-2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治疗的CI-IXT患者64例(128眼)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S-BLRc组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c)组,每组各32例(64眼),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远近斜视度差(NDD)、NDD改善量、手术成功率和立体视、屈光状态、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旋转斜视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S-BLRc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2.84±3.32)三棱镜度(PD)、视近斜视度(-7.32±7.81)PD及NDD(5.07±5.91)PD较术前(-27.53±7.51)、(-38.84±8.85)及(11.37±3.82)PD均下降( t=31.41、44.78、10.31,均 P<0.01);BLRc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2.62±3.43)PD、视近斜视度(-9.26±5.95)PD及NDD(6.81±7.33)PD较术前(-26.45±8.61)、(-37.75±7.80)及(11.12±3.94)均下降( t=30.29、42.10、7.20,均 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N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1.58、-0.89, P=0.157、0.112、0.376)。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 P=0.763);S-BLRc组的视近斜视度和NDD值均小于BL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2.60, P=0.006、0.011)。术后6个月,S-BLRc组的NDD改善量为(6.25±6.20)PD,BLRc组为(4.37±5.24)PD,S-BLRc组较BLRc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 P=0.018)。术后6个月S-BLRc组的成功率为84.38%(27/32),高于BLRc组53.13%(17/32)。两组患者的术后立体视均改善,未出现旋转斜视,屈光状态、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S-BLRc可有效降低CI-IXT患者NDD,其手术成功率、NDD的改善均优于BLR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 △,内斜视<+5 △;NDD<5 △。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 △±4.2 △、-25.8 △±3.7 △下降至-1.4 △±4.6 △、-0.1 △±4.1 △,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72, P<0 .001; t=32.54, P<0 .001)。各组术后NDD(A组1.8 △±1.9 △,B组0.8 △±2.1 △,C组0.9 △±2.5 △)均较术前(A组10.0 △±0 △,B组11.2 △±1.5 △,C组13.3 △±2.2 △)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3, P<0 .001; t=17.2, P<0 .001; t=13.6, P<0 .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 △±1.9 △、10.3 △±2.5 △、12.4 △±3.9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80, P<0 .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 △/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 △/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 P<0 .001; t=5.32, P<0 .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外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外直肌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晚期上颌窦癌切除术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侵犯眼眶的中晚期上颌窦癌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行外科治疗的33例侵犯眼眶的T3/T4期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2~80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变侵袭范围、术前及术中病理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采用上颌骨全切术、上颌骨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高位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均伴Medpor眶底修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探讨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上颌窦肌上皮癌1例。眶底修补后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均保留完好。随访3~8年,随访3年时共6例患者复发,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生存率81.8%(27/33)。结论:肿瘤切除+Medpor眶底修补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