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中重度干眼的疗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眼药水治疗中度至重度干眼(DE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武警辽宁总队医院和解放军第九六七医院诊治的中度至重度DED患者395例(7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自体PRP治疗的自体PRP治疗组(196例,392只眼)和采用人工泪液治疗的对照组(199例,398只眼)。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ED主观症状、Schirmer试验(S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ST值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OSDI评分和CFS评分均降低,PRP治疗组治疗前后OSDI评分和CF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PRP治疗组OSDI评分和CFS评分低于对照组[(16.8 ± 18.7)分比(43.2 ± 14.5)分,(0.21 ± 0.53)分比(1.62 ± 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个疗程后,自体PRP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0.1%(157/196)比51.76%(103/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体PRP对中重度DED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眼部不适等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眼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价应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眼表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7月~10月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30眼),术后进行常规局部抗炎治疗,并给予人工泪液滴眼6周;试验组(B组,30眼),术后常规局部抗炎治疗,应用人工泪液联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6周。随访6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分及睑板腺评分。结果:滴眼2周比较两组泪河高度、首次/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分及睑板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6、1.64、0.16、0.21、1.72, P=0.718、0.106、0.872、0.839、0.090),滴眼6周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评分指标B组[(0.27±0.09)mm,(13.67±3.53)s,(3.93±0.91)分]优于A组[(0.22±0.07)mm,(11.58±3.40)s,(3.37±0.81)分]( t=2.33、2.34、2.55, P=0.023、0.023、0.013),睑板腺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6.67±1.09)分,B组(7.13±1.17)分]( t=1.60, P=1.11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应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改善眼表疾病指数与泪液指标,在应用6周后对患者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评分表现出明显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眼表微生物群及其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眼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抗原和病原体的影响,眼表微生物群参与免疫耐受、代谢和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微生物组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分布失衡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体内微生物的组成主要是细菌。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最初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口腔、鼻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5个部位。随着16S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16SrRNA)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眼表细菌群落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眼表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的分布有一定差异,菌群存在也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眼表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一定影响,眼局部重复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眼表的耐药菌群。不同类型的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与眼表菌群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就正常眼表菌群的组成、分布、影响因素及眼表菌群与干眼、角膜炎、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眼表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同时为眼表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眼表鳞状细胞瘤的药物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眼表鳞状细胞瘤(OSSN)是眼表最常见的无色素肿瘤,手术切除是该类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式。"零接触"手术方式辅助冷冻疗法有助于避免肿瘤向周围组织扩散,但对于较大、累及视轴、复发性、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手术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病灶,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存在术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瘢痕形成和睑球粘连的风险。局部药物治疗由于药物接触整个眼表而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靶向治疗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应用较广泛的药物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和干扰素α2b三种,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维甲酸、芦荟、西多福韦等。这些药物可以单独局部使用或者联合使用,也可以辅助术前减容、术后预防复发。了解OSSN的药物治疗现状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热敷按摩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白内障术后疗效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进行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白内障合并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0~85岁轻中度MGD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接受3次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行白内障手术。分别记录MGD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白内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染色评分、睑板腺功能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并记录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睑板腺缺失范围(MGL);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得分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算方程(GEE)、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77例(77眼),最终纳入分析68例(68眼),每组34例。实验组在MGD治疗后,睑缘形态、睑板腺排出能力、SⅠT、TBUT及OSDI评分较MGD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角膜点染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较治疗前增加( P=0.002),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睑脂质量变化量在白内障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白内障术后1周时,实验组睑缘形态的变化量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NITMH变化量小于对照组,而OSDI评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症状及体征更轻;对照组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睑缘形态及SⅠT明显变差,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睑脂质量在术后1周时变差,NITMH在术后1个月时减少,二者至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MGD,可改善术后睑板腺功能状态,缓解干眼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不同润眼液对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疗效和眼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价舒润液、不含防腐剂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对角膜塑形镜配戴患者眼表和近视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检查者单独设盲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在海南省眼科医院接受正规角膜塑形镜验配的近视患者90例90眼,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舒润液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例,分别使用不含防腐剂的1 g/L玻璃酸钠滴眼液、舒润液和9 g/L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摘戴眼镜。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等效球镜、角膜地形图、非侵入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Kf-BUT)以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检测。结果:玻璃酸钠组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NIKf-BUT分别为(7.13±1.71)、(6.61±1.49)、(6.37±1.82)和(7.01±1.63)s,舒润液组分别为(6.32±1.71)、(5.53±1.42)、(5.57±1.50)和(6.17±1.63)s,生理盐水组分别为(6.36±1.58)、(5.81±1.49)、(5.74±1.77)和(6.28±1.53)s;戴镜后各时间点玻璃酸钠组NIKf-BUT均高于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NIKf-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玻璃酸钠组戴镜后各时间点FL评分均低于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生理盐水组和舒润液组戴镜后各时间点F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个组间戴镜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和平均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相较于舒润液和生理盐水,不含防腐剂的1 g/L玻璃酸钠滴眼液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可以更好地稳定泪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更小,但在视力提高和角膜塑形的速度上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亚洲干眼协会干眼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亚洲干眼协会(ADES)是亚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干眼研究学术组织。在国际泪液与眼表协会(TFOS)2007年发布的DEWSⅠ、2017年发布的DEWSⅡ等干眼诊疗指南文件的基础上,ADES进一步结合亚洲干眼人群的特点对干眼的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7年的系统研究,于2020年形成了新的亚洲干眼分类共识。亚洲干眼共识的发布有助于眼科医生和患者对干眼发病机制的理解,使得干眼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的可操作性更具体、可行,促进了干眼精确性治疗研究的进展。2017年ADES在 The Ocular Surface发布的《关于干眼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及2020年在 Eye and Contact Lens发表的《关于干眼分类的新观点:ADES的建议》是亚洲地区干眼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对这2个文件中关于亚洲干眼的新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眼科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巩膜接触镜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巩膜接触镜是一种不与角膜接触,完全由巩膜支撑的大直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过去巩膜接触镜仅用于治疗严重的眼部疾病且仅少数医生拥有验配处方权。近年来,随着镜片材料、设计的不断更新,巩膜接触镜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日渐广泛。巩膜接触镜可通过中和光学像差为角膜不规则患者提供清晰稳定的视力,还可有效治疗各种眼表疾病,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眼表疾病治疗手段。尽管巩膜接触镜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充分证明,但巩膜接触镜的验配及使用较复杂,且需要长期的随访和护理。现就巩膜接触镜的特性和分类、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了解巩膜接触镜的现状,为巩膜接触镜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重视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的防治管理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干眼是一类常见的眼表疾病,超半数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即患有干眼。围手术期多种原因引起的眼表损伤易导致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出现一系列干眼相关不适症状,降低患者视觉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应从术前眼表情况的评估及改善、术中眼表的保护以及术后干眼的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在围手术期加强干眼及相关眼表疾病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09-4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