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相关人格特征对疲劳及睡眠拖延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本研究基于时间动机理论,旨在探索时间相关人格特征(未来关注和冲动性)对疲劳及睡眠拖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了长沙某高校437名本科生,采用时间关注量表(TFS)、简式Barratt冲动性量表(BBIS)、睡眠拖延量表(BPS)、疲劳量表(FS-14)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生的未来关注得分为(19.16±4.07),冲动性得分为(18.30±3.66),睡眠拖延得分为(29.98±6.37),疲劳得分为(8.03±3.23);回归分析显示,未来关注对睡眠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81,P<0.01),冲动性对睡眠拖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97,P<0.01),未来关注对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17,P<0.01),冲动性对疲劳有正向预测作用呈正相关(β=0.664,P<0.01);未来关注与冲动性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疲劳症状,还可以通过睡眠拖延间接预测大学生疲劳症状,直接效应分别为:0.514、0.0586,间接效应分别为0.150、0.0942.结论:未来关注和冲动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疲劳症状,还能够通过睡眠拖延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疲劳症状.学校教育者可结合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学生睡眠拖延与疲劳现象,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医学生睡眠时间与失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生睡眠时间、失眠症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某医学院校576名医学生,分别于2021年3月和2022年5月,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调查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睡眠卫生指数和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检验在排除了潜在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及单因素分析中在P<0.20的情况下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影响下,睡眠卫生和睡眠拖延对睡眠时间和失眠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1.6±3.0)岁,67.0%为女性;平均睡眠时间为(7.2±1.0)h,51.2%存在睡眠不足(小于7 h),24.8%存在失眠.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潜在混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睡眠拖延(β=-0.30,P<0.001)是睡眠时间的显著影响因素;睡眠拖延(β=0.19,P<0.001)和睡眠卫生(β=0.28,P=0.001)均是失眠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 医学生中,睡眠不足和失眠较常见,睡眠卫生和睡眠拖延是影响睡眠时间和失眠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消极反刍与大学生睡眠质量:负性情绪和睡眠拖延行为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探索消极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来自四川省两所高校的114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消极反刍思维量表、负性情绪量表、睡眠拖延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测查.结果:①有31.56%的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②消极反刍思维能够直接预测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负性情绪以及睡眠拖延行为;③消极反刍思维还能够通过负性情绪和睡眠拖延行为的单独中介以及链式中介间接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结论:负性情绪和睡眠拖延行为在消极反刍思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拖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探讨反刍思维、抑郁情绪在拖延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Aitken拖延问卷(API)、反刍思维量表、抑郁自评量表(PHQ-9)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北京市57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拖延与睡眠问题、反刍思维、抑郁情绪均显著正相关;(2)拖延对睡眠问题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反刍思维、抑郁情绪在其中链式中介作用显著;(3)拖延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在拖延和睡眠质量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拖延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直接影响,并通过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起到间接作用,这一链式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压力为何让人睡眠拖延?自我损耗与熬夜态度的多重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学业压力对大学生睡眠拖延的影响以及自我损耗与熬夜态度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的学习烦扰分量表、自我损耗量表、自编的熬夜态度问卷和中文版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对河南省5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学业压力、自我损耗、熬夜态度与睡眠拖延两两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学业压力不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睡眠拖延,但通过三条路径产生间接影响,即自我损耗的简单中介作用、熬夜态度的简单中介作用、自我损耗和熬夜态度的序列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损耗和熬夜态度在学业压力与大学生睡眠拖延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大学生日间嗜睡与睡眠拖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日间嗜睡与睡眠拖延的关系,以及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某两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2 823人(男808人,女2 015人),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得分≥11分提示存在日间嗜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拖延量表(BPS)测查.采用PROCESS宏程序中的模型4检验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采用模型14检验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1214人(占43.0%)存在日间嗜睡状况.ESS得分与BPS得分正向关联(β=0.16);PSQI总分在BPS得分与ESS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9.9%;性别在PSQI总分与ESS得分间起调节作用(β=-0.13).结论:大学生的日间嗜睡与睡眠拖延、睡眠质量相关,性别可以调节睡眠质量与日间嗜睡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中文版睡眠拖延行为量表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引进Kroese等编制的睡眠拖延行为量表(BPS),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中文修订及信效度检验.方法:在三个大学生样本中(n=1382、n=253和n=320)对经标准化程序翻译的中文版BPS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及信度分析.选取Aitken拖延问卷(AP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效标.结果:中文版BPS的9个项目区分度良好,其单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良好(x2/df=4.96,GFI=0.91,NFI=0.92,IFI=0.93,TLI=0.91,CFI=0.93,RMSEA=0.11);量表项目均分与API和PSQI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34;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重测信度为0.89.结论:中文版BP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评估大学生个体的睡眠拖延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就寝拖延量表测评大学生的效度和信度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就寝拖延量表(BPS)进行中文版修订.方法:选取221名大学生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533名大学生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取140名大学生进行间隔3周的重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自我控制量表(SCS)作为效标.结果:量表共9个条目,各条目得分与总分相关均在0.38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可提取一个因子,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单因子模型拟合较好(x2=300.27,f=27,RMR =0.09,RMSEA=0.14,CFI=0.89,IFI =0.89);BPS得分与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正相关(r=0.12 ~0.45),与SCS得分负相关(r=-0.36),均P<0.01.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72.结论:就寝拖延量表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就寝拖延状况,显示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2021年11月份通过问卷星对国内6543名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使用问题性手机使用指数量表(MPAI)、SDT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简式自我控制量表(BSCS)、睡眠时间拖延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情绪调节量表(ER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大学生错失恐惧量表(FoMo)进行施测,其中当受试者在MPAI量表17个条目中有8个以上的肯定回答,即被评定为问题性手机使用.通过描述受试者人口学资料,分析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现状,比较两组心理行为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检出率较高(39.1%);正常手机使用组自我控制得分高于问题性手机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本心理需要、生物节律、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睡眠拖延、睡眠质量、情绪调节、压力、焦虑、抑郁和错失恐惧的得分均低于问题性手机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控制水平高是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保护性因素(OR=0.774,95%CI:0.756~0.793,P<0.001).在时间价值感(OR=1.062,95%CI:1.045~1.079,P<0.001)、时间效能感(OR=1.071,95%CI:1.050~1.092,P<0.001)、睡眠拖延(OR=1.114,95%CI:1.098~1.129,P<0.001)、情绪调节(OR=1.027,95%CI:1.018~1.037,P<0.001)、压力(OR=1.047,95%CI:1.010~1.086,P=0.012)以及错失恐惧(OR=1.052,95%CI:1.042~1.063,P<0.001)等方面水平高则为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的问题性手机使用问题需要早期预防和干预,要同时考虑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矫正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东省2所高校在校护生就寝时间拖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护生)就寝时间拖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在校护生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维持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1-12月采用按年级分层按班级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2所高校512名在校护生,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孤独感量表(loneliness scal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UCLA)、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和就寝时间拖延量表(bedtime pro-crastination scale,BPS)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2所高校512名在校护生就寝时间拖延总分为(28.37±6.03)分,条目均分为(3.15±0.67)分;学历、健康状况自评、学业压力自评、生活满意度、戒断性及低效性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均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27.6%.手机依赖在孤独感与就寝时间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3%.结论 广东省2所高校512名在校护生就寝时间拖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本科学历、健康状况差、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手机依赖的戒断性和低效性高的护生更易出现就寝时间拖延,护理教育者应从不同层面着手开展健康促进,以减少在校护生就寝时间拖延的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