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纳米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物玻璃体腔注射对食蟹猴眼部的安全性——形态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纳米神经营养因子复合物(NP-CNTF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眼内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纳米工艺制备包裹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纳米粒。选取3只成年雄性食蟹猴,单眼玻璃体腔注射10 μl NP-CNTFs(1 μg/μl)作为NP-CNTFs组,对侧眼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组。在注射前、注射后第3天和第7天,对食蟹猴行常规眼前节检查以评估结膜充血、前房闪辉及前房细胞等眼部症状并评分;采用彩色眼底照相观察眼底情况;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视网膜形态结构及厚度。结果:所制备NP-CNTFs粒径为(317±3)nm,多分散性指数为0.042±0.015,Zeta电位为(-38.9±0.7)mV,具备较好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眼前节检查显示,NP-CNTFs组在注射后第3天表现出较对照组稍明显的结膜充血、前房闪辉和前房细胞,但在注射后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NP-CNTFs组与对照组注射后第3天眼前节症状评分分别为(2.67±0.88)和(1.00±0.58)分,注射后第7天分别为(0.67±0.33)和(0.33±0.3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2.50、1.00,均 P>0.05)。彩色眼底照相结果显示,NP-CNTFs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第7天眼底均正常,未见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出血或视盘水肿等异常改变。SD-OCT结果显示,NP-CNTFs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第7天均未见明显视网膜组织学改变。NP-CNTFs组和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07.67±0.88)和(111.00±3.22)μm,黄斑中央凹厚度分别为(255.67±2.03)和(254.67±3.84)μ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0.50,均 P>0.05)。 结论:新型纳米药物NP-CTNFs在食蟹猴眼内应用的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干细胞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变性的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以及基于神经干细胞(NSC)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或)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鼠龄14 d的CLN7型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0、20只。鼠龄14 d的C57BL/6J小鼠20只设定为野生型组(WT组)。对照组、WT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于2、4、6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双极细胞、视锥-双极细胞分布和数量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实验组小鼠随机选取单侧眼为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CNTF-NSC、GDNF-NSC、CNTF-NSC和GDNF-NSC 1:1细胞混合物(GDNF/CNTF-NSC),并据此再分为CNTF-NSC组、GDNF-NSC组、GDNF/CNTF-NSC组;对侧眼玻璃体腔注射不含神经营养因子(NTF)的NSC 2 μl作为自身对照组。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于小鼠2、4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感受器细胞的数量;采用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小鼠4月龄时,观察移植的NSC分化情况和NTF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WT组比较,小鼠2、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周边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 F=285.10),中央区、周边区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密度( F=823.20、346.20)、视锥-双极细胞密度( F=356.30、210.60)以及暗视a、b波振幅( F=1 911.00、387.10)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鼠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中央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 F=127.30)及明视b波振幅( F=51.13)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玻璃体内移植的NSC优先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稳定高水平表达CNTF和GDNF。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与其自身对照组在不同月龄时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行数比较:CNTF-NSC组,2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73、75.06、75.06, P<0.05);4月龄:整个、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7、12.27, P<0.05)。GDNF/CNTF-NSC组,2、4月龄:整个( F=27.26、27.26)、周边区( F=16.01、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DNF-NSC组,不同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00、0.01、0.02, P>0.05)。 结论:随年龄增长,CLN7型小鼠表现出渐进性加重的退行性变化,这种变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上是一致的。基于NSC玻璃体内递送的CNTF和GDNF/CNTF均对光感受器细胞有保护作用,但联合使用GDNF/CNTF并未展现出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显著的协同保护效果。GDNF对CLN7型小鼠视网膜的形态和功能均没有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组织程序性坏死和细胞因子表达谱对心搏骤停大鼠脑损伤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脑细胞程序性坏死和脑组织中90个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大鼠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 n=10)和心搏骤停组( n=10)。采用窒息法诱导大鼠心搏骤停,并于心搏骤停6 min后开始CPR;Sham组仅常规行气管插管等,未诱导心搏骤停。CPR后3 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后取血并处死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100B水平,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程序性坏死细胞,用蛋白芯片检测脑组织90个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两组蛋白的相对比值≥1.5或≤0.5且 P<0.05为差异表达蛋白。 结果:心搏骤停组有8只大鼠成功复苏,死亡2只,为使样本量匹配,Sham组随机选择8只进行实验。与Sham组比较,心搏骤停组大鼠NDS评分明显降低〔分:63.0(62.5,64.3)比80.0(80.0,80.0), P<0.01〕,血清S100B水平明显升高(ng/L:47.96±10.16比16.56±5.60, P<0.01)。心搏骤停后脑皮质和海马区程序性坏死细胞较Sham组多见 〔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阳性且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阴性的细胞比例:脑皮质为(15.70±0.32)%比(8.00±0.28)%,海马区为(20.80±1.35)%比(9.00±4.00)%,均 P<0.05〕。蛋白芯片检测显示,与Sham组比较,心搏骤停组脑组织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诱导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2α/β、CINC-3)、γ-干扰素(IFN-γ)和信号蛋白C -端Src激酶(CS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心搏骤停组与Sham组蛋白表达比值:CINC-2 α/β为2.503±0.428, P=0.024;CINC-3为2.369±0.142, P=0.005;IFN-γ为3.149±1.362, P=0.044;CSK为1.887±0.105, P=0.001),神经保护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GFRα-1、GFRα-2)、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受体(GHR)、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以及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IL-1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心搏骤停组与Sham组蛋白表达比值:CNTF为0.341±0.137, P=0.036;GFRα-1为0.461±0.164, P=0.044;GFRα-2为0.447±0.017, P=0.033;GH为0.450±0.136, P=0.024;GHR为0.508±0.128, P=0.022;GM-CSF为0.446±0.130, P=0.035;IL-10为0.502±0.211, P=0.017)。 结论:程序性坏死参与心搏骤停CPR后大鼠脑损伤,脑损伤分子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神经再生障碍和神经细胞存活受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给予PBS;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移植骨髓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3组大鼠治疗10 d后,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BBB)评分评定3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对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的生神经元数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脑脊液诱导分化7 d后的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阳性率[(96.10±12.59)%、(92.16±10.18)%]明显高于脑脊液诱导前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GFAP蛋白阳性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028、11.237, 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9.00±2.98)分]明显高于模型组[(3.75±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195, 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DNF、NGF、CNTF和BDNF表达水平(1.54±0.21、1.47±0.18、2.89±0.32、1.28±0.17)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0.69±0.11、0.95±0.14、1.32±0.18、0.8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1、2.544、2.758、1.977, 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和神经元数量[(15.36±4.19)个和(10.24±4.01)个]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8.10±2.95)个和(5.10±1.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23、3.809, P<0.05)。 结论: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可促进脊髓组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并修复脊髓神经组织,恢复大鼠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和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HBO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采用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对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4, 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MAD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IL-6、IL-8、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NTF、BDN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HBO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组织氧供、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的胶质瘢痕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主要的致死及致残性疾病之一,经血管再通获益的患者数量极其有限,故探索有效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以星形胶质细胞为主所形成的胶质瘢痕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阻碍脑卒中后期轴突再生和神经修复的主要原因.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的病理过程、关键的信号调节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分析,旨在为干预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以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促进脑卒中后康复提供新策略.方法:全面检索2010-2022年在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瘢痕、胶质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增多症",英文检索词:"Ischemic stroke,Brain ischemi*,Cerebral ischemi*,Astrocyt*,Astroglia*,Glial scar,Gliosis,Astrogliosis",经筛选后纳入7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星形胶质细胞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由于脑缺血部位损伤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其活化呈现从肿胀、增殖到胶质瘢痕形成的动态变化.②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受到刺激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发生增殖和迁移,是形成胶质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脑实质局部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室管膜细胞前体细胞也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素1(ET-1)、水通道蛋白4(AQP4)、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缝隙连接蛋白参与了此过程;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同增殖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屏障,阻碍了轴突的极化和延伸.③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迁移及促炎作用所涉及的关键信号分子的激活或者抑制调节了胶质瘢痕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和JAK/STAT3是经典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相关通路,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K)是调节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而关于Smad泛素化相关因子2(Smurf2)和白细胞介素17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深入探索.④以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增殖调控蛋白和炎症因子为靶点的药物有效抑制了缺血性脑卒中后胶质瘢痕的形成,其中临床常用药物如褪黑素和丙戊酸调节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已被发现,这使得通过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成为可能.⑤然而,胶质瘢痕在脑卒中急性期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时机,以在保持胶质瘢痕发挥保护作用的同时促进局部微环境中的神经再生和修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阿尔茨海默病的AAV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导致痴呆最主要的疾病.据估计,2020 年全球AD及相关痴呆患者有约5427 万,其中超过 1/4 患者在我国.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快,AD患者数目快速增加,AD在给患者带来沉重疾病痛苦的同时,也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压力.当前,治疗AD的药物还只是着眼于缓解症状,并不影响疾病的进程.虽然最近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多个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β)抗体药物可以改善病理和减缓疾病进程,但其临床价值一直饱受争议.所以,研发出新的有效的AD治疗药物迫在眉睫.传统AD药物的研发失败率高达 99.6%,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积极探寻新的AD疗法.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强有力的治疗手段,在治疗其他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上已取得较大成功,提示其在AD的治疗上极有可能取得突破.本研究在梳理当前国内外AD发病现状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目前亟待新的AD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通过介绍AAV基因治疗AD的优势和潜能,并基于Aβ级联反应假说、tau蛋白假说、神经营养因子假说、APOE假说、神经炎症假说,自噬-溶酶体障碍假说、线粒体功能障碍假说等各种假说机制,综述了AD的AAV基因治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进展,并提出AAV基因治疗虽尚处早期阶段,其发展充满挑战,但终将可能为AD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和新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Fasudil联合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对EAE小鼠的 神经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联合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BM-NSC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2只雌性C57BL/6小鼠(8~10周龄),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免疫,制备EAE,随机分为对照(ddH2 O)组、fasudil组、BM-NSCs组和fasudil+BM-NSCs组,并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免疫后检测小鼠临床症状和相关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GraphPad Prism 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与ddH2 O组比较,fasudil+BM-NSCs处理组明显延迟小鼠的平均起病时间,降低最高临床评分,并缓解EAE小鼠的临床症状;fasudil组、BM-NSCs组和fasudil+BM-NSCs组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fasudil+BM-NSCs组上述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多于ddH2 O组、fasudil组和BM-NSCs组(P<0.01).结论:Fasudil联合BM-NSCs通过协同和叠加效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缓解EAE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聚乙二醇20k修饰与转铁蛋白偶联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延长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体内的保留半衰期,基于CNTF中天然的游离半胱氨酸残基,在前期工作中采用聚乙二醇修饰和转铁蛋白偶联的两种方式对CNTF进行了改造.此后又采用常规分析手段对PEG20k-CNTF和Tf-PEG5k-CNTF进行对比表征.高效凝胶过滤和动态光散射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拥有相近的表观分子体积.细胞试验结果显示两种耦合物的活性分别下降至未修饰CNTF的50.6%和65.8%.抗体CNTF抗体亲和力结果显示PEG20k修饰后亲合力下降至原蛋白的3.8%,转铁蛋白偶联后保留89.9%原蛋白亲合力.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PEG20k-CNTF和Tf-PEG5 k-CNTF在SD大鼠血液中的保留半衰期分别为5.34±0.26和8.65±0.60小时,与未修饰rhCNTF相比延长了约21.4倍和34.6倍.药效学结果显示在每周两次每次1.0 mg/kg(rhCNTF等量)的给药频率和剂量下,PEG20k-CNTF比Tf-PEG5k-CNTF更显著地降低实验小鼠体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睫状上皮营养因子对氧化损伤RGC-5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睫状上皮营养因子(CNTF)对过氧化氢所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损伤模型的作用.方法:对处于生长对数期的RGC-5予以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处理不同时间后,根据细胞存活率选择适当的浓度及时间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予以CNTF进行干预.成功构建携带CNT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后,将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RGC-5共培养.并且由于BMSC可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RT-PCR检测共培养3d和7d后CNTF和BDNF、GDNF的含量.最后在两种细胞共培养7d后予以过氧化氢损伤,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随着过氧化氢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随之降低.当过氧化氢浓度为125μmol/L时,达到凋亡高峰,选择该浓度造模.RGC-5与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的BMSC共培养后,RT-PCR检测发现CNTF和BDNF在培养7d后表达量增多,有统计学意义,而GDNF培养7d后表达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当共培养7d后,过氧化氢损伤后检测发现RGC-5存活率增加.结论:CNTF对过氧化氢损伤的RGC-5有保护作用,并且推测在该过程中BDNF同样也发挥了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