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室内注射GDNF改善新生大鼠术后远期认知功能与海马PKMζ和Kalirin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脑室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改善新生大鼠术后远期认知功能与海马蛋白激酶Mζ(PKMζ)和Kalirin表达的关系。方法:取出生后第7天的SD大鼠60只,雄雌不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4组( n=15):对照组(C组)、GDNF组(G组)、手术组(S组)、手术+GDNF组(S+G组)。C组未接受麻醉、手术或药物治疗;G组脑室内注射重组大鼠GDNF 0.3 μg;S组和S+G组在3%七氟烷麻醉下行右颈动脉暴露手术,S+G组术后脑室内注射重组大鼠GDNF 0.3 μg。于出生后第33天开始,进行Barnes迷宫测试及恐惧条件测试。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大鼠,取大脑,左半脑用于高尔基染色,观察树突形态和测量树突棘密度;右半脑提取海马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KMζ和Kalirin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Barnes迷宫中识别目标盒所需时间延长,恐惧条件测试中环境相关冻结时间缩短,海马树突分支总长度、分支数量及与同心圆交点数量和树突棘密度减少,PKMζ和Kalirin表达下调( P<0.05),G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比较,S+G组识别目标盒所需时间缩短,环境相关冻结时间延长,海马树突分支总长度、分支数量及与同心圆交叉点数量和树突棘密度增加,PKMζ和Kalirin表达上调( P<0.05)。 结论:脑室内注射GDNF改善新生大鼠术后远期认知功能的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PKMζ和Kalirin的表达,促进树突和树突棘的发育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卡西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兴奋激越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兴奋激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衢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患者11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联合齐拉西酮胶囊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ANSS兴奋激越因子(PANSS-EC)、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分、血清神经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同型半胱氨酸(Hcy)、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ANSS-EC、MOAS、CGI-SI评分、Hcy、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 t=7.829、14.952、3.417、15.511、18.948、7.193、18.453、24.161、1.995、3.378、3.968、6.820,均 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15.34±3.56)分比(11.08±3.17)分、(5.36±1.68)分比(4.15±1.46)分、(5.56±1.21)分比(4.18±1.35)分、(14.29±2.42)μmol/L比(10.63±2.24)μmol/L、(48.15±15.63)ng/L比(42.18±10.51)ng/L、(29.57±8.76)ng/L比(23.48±6.76)ng/L]( t=6.628、4.032、5.645、8.231、2.351、4.082,均 P<0.05),而BDNF、NGF、GDNF水平均升高( t=6.253、6.346、3.513、13.906、15.874、7.507,均 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9.34±1.23)μg/L比(11.35±1.34)μg/L、(21.37±2.85)μg/L比(26.87±3.21)μg/L、(439.51±56.42)ng/L比(489.63±58.1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1、3.523、3.204,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45%(14/55)比12.73%(7/55),χ 2=2.884, P=0.089]。 结论:奥卡西平联合齐拉西酮可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的细胞因子、Hcy及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MANF)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神经营养因子,大量研究表明MAN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中发挥重大的调节作用,通过参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缓解CIRI。文章综述了MANF的功能以及在CIRI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探寻CIRI的防治措施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是麻醉手术相关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广泛存在于大脑中,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多种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表现出潜在的治疗效应,可改善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或可缓解PND症状。文章对GDNF通过保护海马神经元、与相应受体结合激活促生存通路、调控神经突触可塑性、减少神经炎症等途径参与PND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为探寻PN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提供新方向。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GDNF水平与神经影像学改变、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患者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水平与其神经影像学改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神经影像学筛查,招募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SVD患者135名,进行了基本资料统计、头颅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入组患者的血清GDNF浓度,通过入组患者GDNF浓度的中位数将入组人群分为低GDNF组及高GDNF组,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Kruskal-Wallis H检验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MoCA评分及各影像标记物,并分析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GDNF水平与各影像标记物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CSVD患者血清GDNF浓度的中位数为16.66 pg/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血清GDNF水平是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及影像总负荷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DNF水平是CSVD认知功能障碍保护性因素,血清GDNF水平预测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ROC曲线分析的曲线下面积为0.735,敏感度为66.4%,特异度为71.4%,且血清GDNF水平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延迟回忆、定向力呈正相关( r=0.267,0.187,0.219,0.215,均 P<0.05)。 结论:CSVD患者血清GDNF水平与脑白质高信号、影像总负荷及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血清GDNF水平对CSVD及其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起到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损伤: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治疗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热点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方法: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搜索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所有关于MSCs和颅脑损伤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出版物发表趋势、区域分布、作者和机构、关键词分析和热点研究趋势。结果:MSCs在治疗颅脑损伤领域的文献发表了1 534篇。中国(603篇)和美国(407篇)是发表文献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35年,该领域的研究发文量可达278篇。共纳入关键词492个,形成8个类聚热点,研究的热点从一开始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小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移植转换到目前的微小RNA(miRNA)、支架、细胞外囊泡、外泌体、星型胶质细胞、炎性反应、颅脑损伤。结论:预测来的研究热点是MSCs免疫调节、神经再生等作用机制,MSCs结合生物材料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及通过其旁分泌作用参与神经细胞修复的作用机制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芪甲苷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黄芪甲苷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5只,8周龄,体重19~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对照组(C组)、帕金森病组(PD组)和黄芪甲苷组(A组)。采用连续7 d每天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 mg/kg的方法制备小鼠帕金森病模型,A组连续7 d于注射MPTP前30 min每天腹腔注射黄芪甲苷20 mg/kg,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完成后间隔1 d时测定行为学。随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黑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PD组和A组运动总距离和下落潜伏期缩短,悬挂评分降低,步宽增加,黑质TH、p-PI3K、p-Akt和BDNF表达下调,GFAP表达上调( P<0.05);与PD组比较,A组运动总距离和下落潜伏期延长,悬挂评分升高,步宽减少,黑质TH、p-PI3K、p-Akt和BDNF表达上调,GFAP表达下调( P<0.05)。 结论:黄芪甲苷改善帕金森小鼠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BDNF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患者术前脑损伤程度与术后谵妄的关系:基于脑损伤标志物的潜在类别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基于脑损伤标志物的潜在类别分析,评价老年患者术前脑损伤程度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31例,年龄65~84岁,BMI 18~28 kg/m 2,ASA分级Ⅰ-Ⅲ级。术前通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麻醉前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前列腺素E2 (PGE2)、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纤维丝轻链(NF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补体3(C3)、补体3a(C3a)、补体5a(C5a)及鸢尾素(Irisin)浓度。术后3 d内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PO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OD组与非POD组。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根据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将患者分为不同损伤程度亚型,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非POD组比较,POD组患者血浆NFL、GFAP、S100β和PGE2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应用这4种脑损伤标记物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将患者分为高脑损伤程度(91.51%)和低脑损伤程度(8.49%)。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脑损伤程度亚型( OR=8.31,95% CI 1.77~38.90, P=0.007)、年龄( OR=1.14,95% CI 1.03~1.24, P=0.007)及血浆Irisin浓度( OR=0.99,95% CI 0.98~0.99, P=0.027)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脑损伤程度较高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启动子DNA超甲基化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中GFRα1低表达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在调控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肠道组织中GFRα1基因表达及HSCR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例HSCR患儿(HSCR组)及同期1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对照组)的手术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两组患儿结肠组织内GFRα1、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检测两组患儿结肠组织内GFRα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HSCR组GFRα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17和0.55±0.13,均较对照组(0.97±0.36和0.99±0.16)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HSCR组GFRα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67±0.23比0.34±0.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DNA甲基化水平与其mRNA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r=-0.477, P<0.05)。HSCR组DNA甲基转移酶DNMT3B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9±0.54和2.83±0.54,均较对照组(1.02±0.33和1.69±0.57)显著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和0.021)。相关性分析显示,DNMT3B蛋白表达水平与GFRα1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正相关( r=0.408, P<0.05)。 结论: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3B的过度表达可能引起GFRα1启动子区DNA超甲基化,导致GFRα1表达缺陷,这可能是HSCR发病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合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合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BMSCs组,每组24只大鼠。将模型组及BMSCs组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空白组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造模24 h后BMSCs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 ml BMSCs溶液(细胞浓度为1×10 6个/ml),同期模型组及空白组则分别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在术后3 d、7 d及14 d时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在术后3 d、7 d及14 d时,BMSC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1.34)分vs (9.2±0.84)分,(6.2±0.84)分vs (8.8±0.84)分,(5.0±1.00)分vs (7.8±0.84)分]、脑梗死面积占比[(39.09±1.66)% vs (45.78±1.26)%,(26.20±1.47)% vs (43.11±1.06)%,(22.45±1.45)% vs (38.16±0.87)%]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BMSCs组脑梗死面积逐渐减小。在术后3 d、7 d及14 d时,空白组、模型组VEGF及GDNF mRNA表达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组及模型组比较,BMSCs组缺血脑组织中VEGF、GDNF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MSCs移植对合并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脑组织中VEGF、GDNF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