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取了分类描述和传播论的文化历史学范式.借鉴日本学者的方法,我国学者开始采用技术-类型学来根据细石核剥片过程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命名了各种楔形石核的技法.之后,我国学者尝试从功能-适应的视角来对细石叶工业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第二作者对以前的方法论做了再思,提出了“细石叶社群”的概念.旨在从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细石叶社群的结构、信息交流和技术知识的互动,深入研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扩散的动因,以便更好了解这类石器技术在史前狩猎采集群中的文化意义和适应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评介及类型学相关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类型学是考古材料描述与分析的基础.近年来,学者们对类型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类型学的反思较多,涉及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类原则、类型学的考古解释能力等各个方面,然而少有中国学者系统介绍西方常用的旧石器考古类型学体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D.de Sonneville-Bordes与J.Perrot建立且在欧洲、西亚及北非应用较为普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学,并思考旧石器考古学中类型学应用的相关问题.由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描述中国的旧石器考古学材料时显然不能照搬欧洲的类型学体系,但可参考它并建立适宜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描述的体系.若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旧石器晚期考古材料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材料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类型的区域多样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庆玉米洞遗址发现的骨角牙制品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狩猎采集经济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依赖动物而生存.作为动物资源的副产品,骨角牙制品是古人类对肉食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表现.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新发现的一处文化面貌特殊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骨角牙制品颇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该遗址的骨角牙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研究,将观察的材料分为骨器(n=104)、骨片(n=2)、骨断块(n=5)、牙器(n=6)和角器(n=3)进行详细记述;同时试图从操作链角度分析该遗址骨角牙制品的制作技术和反映的人类行为,显示出古人类简单粗放、灵活高效的技术特征和生存策略;最后对该遗址出土骨角牙器的时代及古人类行为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玉米洞的骨角牙器的时代介于中更新世-早全新世,简单加工骨角牙制品与精致加工骨角器之间存在连续或断续的发展演变关系,以骨角器的发现作为衡量中国古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准需要重新考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石核类型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14C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0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老奶奶庙遗址石核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等多种较为稳定的几何组织结构类型,这些几何组织形式是在有计划的操作程式下剥片的结果,而非偶然产生,其中以A类石核最特色.这些特征显示出老奶奶庙遗址石器工业向系统性剥片发展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核分类方法试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石核是石制品的重要类型,对于揭示早期人类对原料的利用程度、技术发展序列和认知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核类型的划分,中国学者经常以台面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准.但是,这一分类方法忽视了石核剥片技术的多样性,难以深入揭示古人类石器技术及相关行为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国际同行所使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核分类方法多样,其中以Mary Leakey、J.Desmond Clark、Glynn Isaac、Eric Bo(e)da、Kathleen Kuman和Ignacio de la Torre所建立和使用的分类体系最具代表性.本文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石核类型划分进行回顾,并对上述几种石核分类体系进行评述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国内相关研究工作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分析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研究的分析方案.本方案以宏观分析方法为主,不包括同样重要的微观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学分析,不涉及特定地区和特殊石制品的讨论.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中,鉴于学者们使用的技术学与类型学分析方案总体相似,我们认为在研究中使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案会提高地区间石器面貌的可比性,并有助于理解旧石器时代早期旧大陆古人类的技术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回顾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分析视角和术语建议,希望有助于研究中对描述剥片类、废片类、锤击工具、拼合工具和传统石制品的测量与绘图惯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河北泥河湾盆地下卜庄遗址端刮器功能的实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端刮器常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业中,形制比较固定,在探讨人类行为、生计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外的研究涉及制作工艺、使用方式与功能等多个方面,而国内的研究多为类型学分析,对其功能的研究相对薄弱.河北泥河湾盆地下 卜庄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端刮器遗存,本文通过模拟打制与使用实验,结合微痕分析方法,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下卜庄遗址的端刮器可能主要用来加工兽皮,且加工湿皮的现象较多;2)端刮器也可能直接被用来加工木材;3)部分端刮器微痕之间的关系表明,一些端刮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对刃缘的重新修理,当它们不再适合处理兽皮时会被用来加工木材,而后废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旧石器考古类型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石制品等文化遗存的分类与类型学分析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工作之一.旧石器考古类型学发端于法国,由博尔德奠定基础框架,其后多位学者针对不同地区和时段的材料提出有所区别的类型学方案.该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观性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直被质疑,一直在补充和完善,目前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遗址和材料做整理、分析和描述的工具.类型学对于遗址出土材料的整理、表述和信息简化、分析不可或缺,但相对于与人类生存和认知更近的石器技术、功能、原料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其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已大大降低.中国旧石器考古类型学融合了西方学术体系的一些元素并进行了本土化实践,发展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在操作链理念的指导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以技术解读、特征分析为目标与导向的技术类型学研究,应是解决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分类与类型学研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郑州仰韶时期石纺轮的类型与加工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石纺轮是仰韶时期重要的石质工具之一,分析其形态、制作技术对认识这一阶段的石器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郑州地区仰韶时期石纺轮开展类型学研究、数理统计和微痕分析后发现,石纺轮制作和纺织品生产中存在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郑州地区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石纺轮,器物形制与生产技术间存在紧密关联,分别对应管钻和打制-实心钻两种技术体系,这两种技术体系在郑州地区仰韶时期各遗址内均有发现,表明不同遗址间的石纺轮加工技术水平并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