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凌草体细胞胚诱导及其组织细胞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建立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体细胞胚发生体系,更好地发挥在中医药学中的价值,促进资源稳定和利用,以冬凌草叶片为外植体,脱分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增殖,诱导发育出体细胞胚,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对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及各阶段体胚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并探讨激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5+1.0 mg·L-1 2,4-D培养基中,叶片可脱分化形成淡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S+1.0 mg·L-1 2,4-D+0.2 mg·L-1 6-BA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增殖效果最好,净增殖量最大可达2.81 g;在体胚诱导中,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1 TDZ+0.2 mg·L-1 NAA,诱导率最高为91.33%;在MS+0.5 mg·L-1 6-BA+0.5 mg·L-1 IBA培养基中,表面含体细胞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可分化出小植株;在组织细胞学观察中,胚性愈伤组织呈淡黄色或黄白色颗粒状,细胞核大且明显,其内部观察到外起源和内起源2种体胚发生方式,后期可发育为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或成簇状胚结构,内含淀粉粒.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冬凌草间接体胚发生体系,为优化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的"质"与"量"奠定基础,也为其分子育种及体胚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母细胞瘤表达BRD4的促肿瘤机制及靶向抑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蛋白4 (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 BRD4)促进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机制及靶向抑制效应。方法:收集未经化疗的45例HB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石蜡标本。将未经化疗的45例具有特征性肿瘤细胞的组织石蜡标本作为HB组;在45例石蜡标本中有30例组织边缘可见瘤旁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正常、可见小叶中央静脉和汇管区的组织,该30例作为瘤旁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BRD4的表达水平,并对BRD4的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HB细胞株HepG2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epG2细胞)、空载组(转染Si-NC的HepG2细胞)以及Si-BRD4敲低组(转染Si-BRD4的HepG2细胞)的BRD4表达水平,检测Yes相关蛋白1 (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和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运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pG2对照组和Si-BRD4敲低组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使用JQ1、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JQ1联合VCR分别处理HepG2细胞48 h后,通过CCK-8法、EDU-555细胞增殖试剂盒和TUNE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及凋亡率。将使用30 nmol/L JQ1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组,将使用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VCR组,将使用30 nmol/L JQ1和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联合VCR组。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RD4在HB细胞核阳性率为97.8%(44/45),瘤旁肝细胞核阳性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②根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分期,Ⅰ~Ⅱ期低表达8例,高表达4例,Ⅲ~Ⅳ期低表达3例,高表达30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的COG分期有关( P<0.001)。低表达患儿无转移发生,高表达患儿转移11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相关( P=0.042)。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AP1和c-Myc的mRNA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明显下降;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也显示YAP1和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显著下降。④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48 h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在Si-BRD4敲低组明显低于HepG2对照组,0.423±0.015比0.532±0.026,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03, P= 0.007)。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RNA敲低BRD4处理48 h后,Si-BRD4敲低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为(24.58±3.95)%,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的(6.46±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3, P=0.002)。⑤CCK-8检测结果显示JQ1组、VCR组和JQ1联合VCR组的HepG2细胞活力较HepG2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364±0.020、0.383±0.014、0.269±0.019和0.943±0.014,和HepG2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JQ1联合VCR组细胞的活力低于JQ1组和VCR组,分别为0.269±0.019、0.364±0.020、0.383±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8, P=0.004)和( t= 8.26, P=0.002)。EDU检测结果显示运用JQ1、VCR及JQ1联合VCR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后,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增殖,提升了细胞凋亡率,JQ1联合VC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更明显。TUNEL染色结果显示JQ1联合VCR用药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结论:BRD4在HB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COG分期及转移相关,可通过YAP1、c-Myc发挥促肿瘤作用,JQ1联合VCR用药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九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确诊的9例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57~79岁,均有肠梗阻及口服液体石蜡史。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及发热,5例患者合并憋喘,所有患者均可闻及干、湿啰音。受累肺叶以右肺下叶最常见,9例患者均累及右肺下叶,其次受累肺叶为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及中叶(分别6例)。胸部CT表现以渗出(7例)和实变(6例)最多见,其次为小叶间隔增厚(5例)及胸腔积液(4例);病灶呈近似脂肪低密度改变(3例)为其相对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结果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细胞浸润及脂肪细胞样细胞。经糖皮质激素及反复肺泡灌洗治疗后好转6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提示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技术是有效的确诊手段,反复肺泡灌洗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军事飞行员胆总管结石三例诊治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军事飞行员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的临床诊疗及航空医学鉴定。方法: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诊断为CBDS的3例军事飞行员的详细诊疗过程及航空医学鉴定结论,结合新技术进展进行分析。结果:3例飞行员因长期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继发CBDS并梗阻性黄疸。病例1:继发于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病例2:继发于肝内胆管结石,行开腹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病例3:继发于胆囊结石保胆取石术后复发,最终因胆管狭窄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整形、T管引流术。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飞行结论:病例1于术后5个月飞行合格;病例2术后因高血压病停飞;病例3于术后半年飞行合格。结论:军事飞行员CBDS多继发于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应尽早施行,尽量采用微创方法。治疗措施得当、术后恢复良好者可飞行合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艾草β-石竹烯合成酶AaCPS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艾草Artemisia argyi β-石竹烯合成酶基因(β-caryophyllene synthase,AaCPS)进行全长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模式分析,为艾草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功能解析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艾草转录组数据筛选注释为CPS的基因,采用PCR方法克隆获得目的基因cDNA的全长,对其编码区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不同采收期(4月、5月、6月、7月)AaCPS基因表达模式,HS-SPME-GC-MS测定β-石竹烯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艾草中克隆得到的AaCP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3 667 Da,等电点为5.40,含Terpene_synth和Terpene_synth_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aCPS蛋白与同科植物黄花蒿CPS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SDS-PAGE结果证实在75 000-120 000 Da出现目的蛋白条带(包含28 132 Da的标签蛋白),说明所获基因能够成功表达出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编码蛋白位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aCPS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7月达到最高.HS-SPME-GC-MS结果显示β-石竹烯含量从4月逐渐升高,在6月达到最高,与4-6月AaCPS基因表达量趋势总体一致.结论 通过对AaCP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艾草倍半萜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鉴定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黑果腺肋花楸扦插生根特性及不定根发生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为了解黑果腺肋花楸扦插不定根起源及发育过程,揭示其扦插生根机理.[方法]以'福康源1号'当年生半木质化插穗为研究材料,利用水培扦插技术和石蜡切片法对不定根形成过程中插穗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结果]在水培条件下,IBA处理扦插生根期为30~40 d,扦插过程中皮孔处在10~15 d出现不定根,插穗切口处在15~20 d出现不定根,生根速度、不定根数量及根长均优于对照,外源诱导可显著提高生根率和生根质量.扦插前的插穗内无潜伏根原基存在,不定根原基在插后形成;不定根形成为愈伤组织生根型和内部分生组织生根型.皮部产生的不定根起源于维管形成层、韧皮薄壁细胞或皮层;愈伤组织产生的不定根是由愈伤组织内的薄壁细胞团特化而成;叶隙或枝隙是形成不定根原基和产生愈伤组织的主要区域.[结论]扦插生根属于多位点发生模式,属于诱导生根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不同牡丹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探究不同生境中的牡丹对平原地区环境的形态适应特征,为牡丹的保育研究及筛选优质种质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原牡丹('凤丹'、'洛阳红')和野生牡丹(紫牡丹、狭叶牡丹、大花黄牡丹、西藏黄牡丹、滇牡丹、卵叶牡丹)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叶片结构并分析相关指标.[结果](1)中原牡丹与野生牡丹叶表皮形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叶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气孔为下生型.(2)大花黄牡丹的叶片与角质层较薄、栅栏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较大且气孔密度大;滇牡丹的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最大.(3)气孔密度与上表皮厚度、叶绿素b与叶绿素a/b、总叶绿素与叶绿素a/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气孔指数与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野生牡丹中除大花黄牡丹外其他种质均对平原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大花黄牡丹的湿生结构可作为不能在平原地区栽培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蛇足石杉COBRA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为探明蛇足石杉COBRA基因家族成员分子生物信息学特征及组织表达规律,该文基于蛇足石杉的全长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家族成员(HsCOBRAs)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蛇足石杉全长转录组中共筛选出 24 个HsCOBRAs家族成员,其中酸性蛋白 9 个,稳定蛋白 11 个,疏水性蛋白 5 个,具有跨膜结构的蛋白 7 个,具有信号肽的蛋白 3个.(2)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细胞膜上.(3)结构分析发现HsCOBRAs有 7 种结构域和 6种保守基序,部分成员具有高度保守的CCVS结构.(4)HsCOBRAs具有CAAT-box、TATA-box等 45 种顺式作用元件.(5)HsCOBRA2 在叶、孢子、茎、芽胞中的表达量均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HsCOBRAs的进一步研究及生物学功能验证等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二元分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学术界围绕细石叶技术产生很多讨论,其中起源、技术演变及技术类型的区域分布是被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细石叶技术可分为初始、成熟、简约几个技术发展阶段,压制法的运用是细石叶技术成熟的关键,细小化的特点决定了各类细石叶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并不显著.因而在实践层面上,细石叶技术的判定应重视石核和产品形态、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的使用意义、强调剥片策略分析,不应限定细石叶的剥制方法.末次盛冰期时,华北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日本北部等所构成的"北方区域"形成分别以船形石核、两面预制的楔形石核为主的二元分化格局,虽然出现过文化上的交叉融合,但是两个区存在以宽、窄楔形石核为主的现象,二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成熟、分化与H3、H2、末次盛冰期几次冷事件间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显示出环境驱动力仍然是导致史前人类生存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热带睡莲展叶前后叶片形态结构差异与叶脐胎芽发育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以热带胎生睡莲'鲁比'(Nymphaea'Ruby')和'蓝鸟'(N.'Blue Bird')的胎生与非胎生叶片为材料,非胎生睡莲'蓝星'(N.'Colorata')叶片为对照(CK),测定并比较3个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参数,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卷叶期和展叶后的叶片解剖结构,旨在探讨热带睡莲叶片形态特征与胎芽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具有典型的热带睡莲特征,'鲁比'和'蓝鸟'的胎生叶片除叶脐形成胎芽以外,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略低于非胎生叶片,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参数随着叶片的发育发生了改变.胎生睡莲展叶后叶片上、下表皮以及海绵组织厚度较卷叶期变薄,均高于非胎生叶片,而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较卷叶期增加,且低于非胎生叶片,说明胎芽的发育导致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降低,而海绵组织结构疏松度增加,但与叶片整体厚度无关;非胎生品种'蓝星'叶片栅海比和细胞结构紧密度均显著高于胎生品种的叶片.各指标的可塑性变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协同进化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上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均可视为反映睡莲胎生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主要指标.因此,胎生叶片通过改变叶肉组织结构的方式来响应胎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