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石细菌培养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结石细菌培养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 060例行一期PCNL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4例,女446例。年龄(52.4±12.2)岁。结石负荷(1 499.6±1 435.3)mm 2。收集清洁中段尿及术中结石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患者膀胱中段尿和结石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与阴性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本研究1 060例,膀胱中段尿培养出22种细菌,结石培养出52种细菌。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中段尿[31.8%(337/1 060)与20.9%(222/1 060), P<0.001]。中段尿和结石中最常见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中段尿高于结石[52.3%(116/222)与43.6%(147/337), P<0.05]。中段尿和结石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高于4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两者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发热111例(10.5%),尿源性脓毒血症22例(2.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结石细菌培养阴性患者[23.7%(80/337)与4.3%(31/723);4.2%(14/337)与1.1%(8/723), P均<0.05]。术前膀胱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术后发热率高于阴性者[17.9%(30/168)与4.2%(28/670), 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抗菌药物与结石药敏试验结果一致者的术后发热率低于与结石药敏试验不符者[17.5%(22/126)与27.5%(58/211), P<0.05]。 结论: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细菌菌谱复杂,多重耐药比例高。即使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仍是PCNL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32例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16~75)(35±10)岁。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CT等检查确诊。结石直径平均(13.0±3.6)(3~20)mm。结石梗阻时间平均(5±17)(2~35)d。单侧输尿管结石27例,双侧输尿管结石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肾积水,集合系统分离平均(23±15)(15~45)mm。17例术前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2周;6例结石直径<6 mm者接受排石药物治疗>7 d。本组32例均拟行输尿管镜碎石术,术中因输尿管狭窄,输尿管镜(F8/9.8或F6.5/8.5)置镜失败。更换F4.8可视肾镜进行手术。患者取截石位,F4.8可视肾镜接生理盐水,直视下经尿道进入膀胱后,观察输尿管开口情况,21例输尿管开口狭窄,其中8例行输尿管镜手术时造成假道、部分撕脱,F4.8可视肾镜进镜时,利用手控推水压力,配合间断、持续等方式适当加大水流压力,冲开输尿管口和壁内段输尿管后,直接进镜至输尿管管腔。9例为输尿管壁内段走向异常、下段狭窄,F4.8肾镜配合水流压力变化,循管腔缓慢轻柔顺势进入并上行至输尿管管腔。F4.8肾镜通过狭窄处后找到结石,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其中1例钬激光碎石过程中出现结石上移,F4.8肾镜难以触及,留置斑马导丝后退镜并更换F6.5/8.5输尿管镜,在导丝引导下硬性扩张并通过狭窄处输尿管,找到结石并粉碎。2例为输尿管壁内段鸟粪样或泥沙样感染性结石,梗阻重且局部水肿明显,管腔狭窄,斑马导丝无法置入,F4.8可视肾镜进入输尿管,用镜体将梗阻的结石破坏后退镜,结石排入膀胱。碎石结束后留置F4.7双J管和尿管。结果:本组32例均一期顺利完成碎石,手术时间平均(35.0±8.7)(15~43)min。住院时间平均5.3(4~7)d。术后3例出现发热,体温>38.5℃,根据血、尿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后体温正常。应用F4.8肾镜手术均未发生输尿管穿孔、假道、撕脱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腹部X线片,24例结石排净,8例有结石残留,净石率为75%。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提示均无结石残留;集合系统分离平均(12±9)(0~35)mm。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均能通过输尿管。结论:采用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安全、有效,在常规输尿管镜进镜困难时可尝试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覆花-赭石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单煎与合煎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旋覆花-赭石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单煎、合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4组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 8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并采集各样品的指纹图谱,计算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采用SPSS 26.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 结果: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16个特征峰,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中,峰1、峰2、峰4、峰6、峰9、峰10、峰12、峰13、峰15的“峰面积/称样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旋覆花、赭石配伍比例为3∶1时,单煎与合煎样品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除峰7、峰14外,其余特征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8个指标成分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61例植物性胃石药物与内镜的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植物性胃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61例植物性胃石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溶石组及内镜下碎石组,药物溶石组40例,予质量浓度为50 g/L碳酸氢钠溶液分次口服治疗,溶石治疗后6~7d复查胃镜,观察溶石效果;镜下碎石治疗组21例,镜下切割碎石治疗入院后2~3d复查胃镜,其他治疗与药物治疗组一致.结果 药物溶石组37例患者溶石成功,仅3例溶石不成功,溶石成功率92.5%;而镜下碎石治疗组仅有2例第3天复查胃镜胃石消失,其他19例均行内镜下切割碎石治疗,碎石治疗后3d复查胃镜,17例胃石消失,有2例再次行碎石治疗,1次碎石成功率89.5%,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溶石组平均住院费用6 200元,镜下切割碎石组平均住院费用9 00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镜下治疗组术后气道感染增加.结论 药物治疗植物性胃石溶石价廉、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优于内镜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服三甲双酮溶解胰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胰腺组织进行性不可逆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外分泌功能不足和糖尿病[1].虽然腹痛等症状在大部分CP患者中常常发生,但由于CP的类型不同、发病机制不同,其自然史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2].因此,学者们将CP大致分成3种类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chronic calcifying pancreatitis,CCP)、慢性阻塞性胰腺炎和激素应答性胰腺炎(慢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3].CCP早期以临床表现明显的急性胰腺炎为特征,而在进展期逐渐形成胰管内结石[3].CP患者存在胰管结石十分普遍,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50%~90%[4].胰管结石可能阻塞主胰管导致胰管高压、胰腺实质组织压力增高甚至局部缺血[4-5],这些因素被公认为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4],严重影响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6].临床上治疗胰管结石的手段仍以减少酒精摄人量和纠正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一般治疗结合缓解因胰管结石及CP而引起的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的对症治疗为主.对症治疗包括内镜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7].它们能有效移除主胰管结石,并能立即解除或缓解疼痛[8],但这些治疗也会导致小碎石及术中胰腺组织受损等不良后果,增加主胰管狭窄风险[9-12].因此,口服溶石药治疗(oral litholysis therapy,OLT)可能成为今后治疗CCP的有效方法.目前,针对胰管结石的溶石治疗的研究进展较少,主要溶石药物为三甲双酮、柠檬酸盐[13]等.本文就口服三甲双酮用于溶解CCP胰管结石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千金方》妇人卷学术特点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千金方》妇人卷涉及经、带、胎、产各类疾病,孙思邈认为:男女有别,倡导建立妇科;不孕之症,主张男女同治;妊娠期间,重视胎养胎教;临产必静,指导产后护理.孙氏用药灵活,善于化裁,善用矿石药、动物药及酒剂.孙氏月经病治法灵活,并首创不孕证序贯疗法,产后病注重散寒化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醚类药物对胆囊结石的溶石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对于存在手术禁忌证的胆囊结石患者,溶石治疗是一种可选方法,因此寻找合适的低毒性溶石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比较不同醚类药物对胆囊结石的溶石效果及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分别以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加的醚类药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基叔丁基醚(ETBE)、乙二醇单叔丁基醚(ETB)和二乙二醇单叔丁基醚(DETB)行体外溶石实验,并以CCK-8实验检测四者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增殖毒性.分别予30只Sprague-Dawley大鼠上述药物灌胃2周,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肺、肾、胃、十二指肠、空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MTBE的体外溶石效果最为显著(P<0.05),ETB和DETB的溶石效果虽弱于ETBE(P <0.05),但仍较显著.CCK-8实验显示ETBE增殖毒性最强(P<0.05),ETB与DETB增殖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除MTBE、ETBE和ETB可略升高血清AST水平(P<0.05)外,四种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各脏器组织病理学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虽会部分降低醚类药物的溶石效果,但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药芳草”治疗“消渴病”的忌宜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消渴病的防治上提出“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及“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的理论,芳草、石药似乎为消渴病的用药禁忌.然《素问·奇病论》在谈及消渴病的治疗时又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处“兰草”经考证当为“泽兰”“佩兰”之类芳香之物,用于延年益寿,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食用或佩戴.且仔细阅读与《内经》年代相近的《神农本草经》等相关著作,“石药”如“白石英、朱砂”之类亦有“主消渴”的功效,故笔者反思“石药芳草”并不是绝对禁用或忌用于消渴之病.“芳草石药”临床应用于消渴病患者既要“谨守病机”也要“审时度势”且适可而止.此外,《内经》此看似相悖之言也告诫我们消渴病的预防与治疗应当“薄滋味、慎辛温”,既病防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肾镜在肝硬化高出血风险上尿路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北大阳光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5月~2017年11月行PCNL的13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3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结石清除率以及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61±6)min.术后有1例患者结石残留,予以保守口服排石药物治疗,结石清除率为92.3%(12/13).术后患者血红蛋白平均为(88.6±5.2)g/L,平均下降(14.6±4.8)g/L.13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输血3例,其中因术前严重贫血予以输血纠正1例,术后输入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后纠正出血1例,术后出血行高选择性左肾动脉介入栓塞术1例.结论 PCNL在肝硬化高出血风险患者中并非是绝对手术禁忌证,术前调控好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密切监测及治疗,PCNL对肝硬化患者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疏肝利胆排石方在胆石症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胆石症属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结石直径> 2cm者,主张行手术切除胆囊以根治.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因可以避免胆囊切除并减少并发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1],但有报道显示术后1年复发率为9.06%[2],术后5年结石复发率可达20%~40%[3],因而该术式仍存争议[4].胆囊运动障碍是结石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5],西医术后应用溶石药鹅去氧胆酸溶石率低、服药时间长、停药后易复发;熊去氧胆酸见效快、毒副作用小,但价格昂贵,应用受限.中医药以其个体化辨证思维治疗在胆石症术后复发及并发症防治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优势[6].笔者将中药自拟疏肝利胆排石方应用于胆石症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观察其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