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数字化与高千伏X线胸片进行矽肺诊断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观察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软拷贝图像(copy image of chest digital radiography,DR SC)的读片效果,并与胶片-增感屏高千伏X线胸片(high kV film-screen chest radiography,FSR HkV)对照分析,探讨尘肺诊断DR SC读片的可行性,为建立尘肺诊断的区域信息网络平台提供依据。 方法:2019年6月,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从事铜矿或铅锌矿开采并接触矽尘的119名矿工作为调查对象。由三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各自独立对每个病例的DR SC和FSRH kV胸部X线表现分别作出判定和诊断,以多数医师认同的判定和诊断作为最终判定结果。以肺部主要小阴影形态、总体密集度、分布范围、小阴影集聚和大阴影,以及诊断分期为观察指标,分析两种成像方式一致性。 结果:调查对象中男性11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6.21岁。平均接尘时间7.38年。113例两种成像方式的肺部X线表现以p、q、r圆形小阴影为主,网状不规则影不明显,仅观察到1例FSR HkV判定p影DR SC判定q影,两者符合率99.12%(112/113)。另外6例均观察到巨大阴影。无尘肺和壹期判定符合率为95.51%(4/89);贰期和叁期判定均未出现差异(30/30),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肺部圆形小阴影为主的矽肺X线表现,DR SC可以用于诊断分期读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穿支蒂皮瓣在躯干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穿支蒂皮瓣在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躯干部中型以上瘢痕疙瘩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20~53岁,胸前3例,脐部3例,下腹4例。瘢痕疙瘩大小2.0 cm×3.0 cm~5.0 cm×9.0 cm,病灶均伴有感染。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及感染组织,松解挛缩,分别于创面周围设计以肋间穿支(3例)、脐旁穿支(3例)或腹股沟穿支为蒂的局部穿支(4例)蒂皮瓣,以推进或旋转方式覆盖创面。术后早期放疗,每日1次,每次5~10 Gy,连续3 d,总剂量约15~20 Gy。并辅以外用硅胶制剂、局部药物注射及弹力衣压迫等治疗。术后随访时应用温哥华量表评估瘢痕,同时分析评价局部形态、毛发分布、瘙痒、疼痛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4个月,局部形态及毛发分布正常,瘙痒、疼痛感均明显缓解,9例患者温哥华量表评分1~6分,1例患者未遵医嘱按期随诊及辅助治疗,发生明显切口增生性瘢痕,温哥华量表评分9分。8例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为非常满意,2例为满意。结论:局部穿支蒂皮瓣可以有效地修复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联合早期放射治疗、外用硅胶制剂、弹力压迫等综合治疗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Micro-CT血管成像技术重建大鼠先天性尿道下裂包皮血管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Micro-CT扫描技术分析尿道下裂大鼠包皮血管的分布规律,阐述不同类型尿道下裂血管的分布特点,为尿道下裂皮瓣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孕鼠6只,应用非那雄胺溶液(40 mg·kg -1·d -1)于孕12~17 d连续6 d经腹部皮下注射,分娩28 d后对幼鼠进行计数,根据幼鼠尿道外口位置分为正常组和轻度、重度尿道下裂组。幼鼠6个月龄时于腹主动脉插管并行硅酮橡胶(Microfil)灌注后行Micro-CT扫描,CTAn软件收集扫描数据后对整个阴茎组织行三维重建,得到完整包皮血管影像,观察不同程度尿道下裂包皮血管的分布特点并计算包皮血管分数。 结果:共产幼鼠41只,雄性24只,阴茎正常的有8只,尿道下裂的有16只,轻度尿道下裂的有3只,重度尿道下裂的有13只。Micro-CT扫描包皮血管情况:①正常组及轻度下裂组,二者包皮血管形态相似,两侧阴茎背浅动脉的深层血管分别走行于阴茎体的背外侧,于包皮内外板交界处形成环绕阴茎头的血管环结构后向内板发出细小分支;②重度下裂组,根据血管形态分为血供良好(6只)和血供不良(7只)两种类型,血供良好型内外板交界处可形成类似正常组和轻度尿道下裂组的血管环;血供不良型则不能形成血管环结构,其血管分支不发达,部分血管呈网状分布。结论:大鼠孕期应用非那雄胺可产生稳定尿道下裂后代。包皮内外板交界处血运丰富,适合作尿道皮瓣材料;内外板交界处的血管环结构与横裁岛状皮瓣法裁剪方向一致,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皮瓣血运。包皮血供不良的重度尿道下裂内外板的血管环结构消失,而管径细小的网状血管增多,这可能是重度尿道下裂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及特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以及它的理化、生物学特性。方法:(1)取400 mL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加入纳米二氧化硅悬液67 mL,制备纳米生物玻璃悬液,观察其悬浮稳定性。(2)制备终质量分数为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水凝胶基础上加入实验(1)制备的纳米生物玻璃悬液,制备终质量分数为0.5%生物玻璃、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实验组。观察2组水凝胶在4、25 ℃的成胶情况并记录成胶时间及在37 ℃的熔解情况并记录熔胶时间。另取2组水凝胶,4 ℃冷浴后用25 g/L的氯化钙溶液交联,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测量压缩模量。另取2组水凝胶,同前交联后于-20 ℃冻干,测量相关体积并计算孔隙率。样本数均为3。(3)取12只24 h龄C57BL/6J小鼠乳鼠,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Fb),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培养第3代Fb,用于后续实验。取Fb,制备细胞浓度为1×10 5个/mL的单细胞悬液,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实验(2)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培养12、24、48 h,每组各取3孔,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取第3代Fb,制备细胞浓度为(3.0~4.5)×10 7个/mL的单细胞悬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管,加入绿色荧光探针DIO染色,分别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9 mL,同前交联后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培养3 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同前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块但不加绿色荧光探针DIO,培养7 d,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水凝胶中的黏附及伸展情况。(5)取6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1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在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放入1块实验(4)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载细胞水凝胶块。伤后7、14 d,每组取3只裸鼠,收集创面及创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纳米生物玻璃粒子可在水中均匀分散,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2)2组水凝胶在37 ℃下均呈熔融状态,均未见粒子析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水凝胶在37 ℃下的熔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在25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30、180 min,在4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实验组水凝胶压缩模量为(53±6)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6)kPa( t=6.364, P<0.01)。实验组水凝胶孔隙率为(86.1±2.1)%,与对照组的(88.2±4.4)%相近( t=1.210, P>0.05)。(3)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核所占比例较大,符合Fb形态学特征。培养12、24、48 h,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4±4)%、(89±4)%、(130±10)%,与对照组的(89±5)%、(90±4)%和(130±11)%相近( t=1.534、0.611、0.148, P>0.05)。(4)培养3 d,2组细胞在水凝胶中形态完整,未见细胞核裂解、消失,细胞质保持完好,并且实验组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伸展,且实验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数明显多于对照组。(5)伤后7 d,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创面面积均缩小,且实验组减小更明显,2组裸鼠创面及创周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分布。伤后14 d,对照组裸鼠创面面积大于实验组,且创面及创周炎症细胞明显多于实验组。 结论: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载细胞潜能,同时还具有促创面愈合能力,在临床应用方面有着较好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横断山区异极藻属硅藻中国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报道了横断山区异极藻属(Gomphonema)硅藻中国新记录18种,分别为:缠结异极藻头端变种(G.intricatum var.capitata Hustedt)、变窄异极藻(G.angustius Reichardt)、非洲异极藻(G.afrhombicum Rei-chardt)、假中间异极藻(G.pseudointermedium Reichardt)、尖顶型异极藻(G.auguriforme Levkov)、加利福尼亚异极藻(G.californicum Stancheva&Kociolek)、近拉蒂科尔异极藻(G.sublaticollum Reichardt)、球顶异极藻(G.sphenovertex Lange-Bertalot&Reichardt)、威尔斯科异极藻(G.wiltschkorum Lange-Bertalot)、瓦尔达异极藻(G.vardarense Reichardt)、微小异极藻(G.parvuliforme Lange-Bertalot)、细小异极藻(G.parvuloides Cholnoky)、维多利亚异极藻(G.lacus-victoriensis Reichardt)、尤卡塔尼异极藻(G.yucatanense Metzeltin&Lange-Bertalot)、窄头异极藻(G.angusticephalum Reichardt&Lange-Bertalot)、长贝尔塔异极藻(G.lange-bertalotii Reichardt)、中间异极藻(G.intermedium Hustedt)和中亚异极藻(G.medioasiae Metzeltin,Lange-Bertalot&Nergui).本研究对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给出了每个种的地理分布、生境信息和理化指标,并对新记录种及其相似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半耳箬竹(竹亚科)的形态补充描述
编辑人员丨2024/6/1
半耳箬竹[Indocalamus semifalcatus(H.R.Zhao et Y.L.Yang)T.P.Yi]在原始文献中仅有部分营养器官的描述.该文通过野外居群调查、室内体视解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新增了半耳箬竹的花器官描述和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完善了其营养器官的性状描述,更新了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繁殖器官性状:花序为圆锥状,小穗及小穗轴密被白色短柔毛,颖片、外稃及内稃光滑无毛,雄蕊3枚,花药紫红色,柱头2,白色,羽毛状.(2)营养体性状:秆高达4.5 m,径达2 cm,箨耳半镰形或微弱,箨片直立紧贴秆,叶耳微弱或无,叶舌上具较发达的纤毛;叶片两面同色且无毛.(3)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气孔器凹陷不可见,8~10个长乳突平铺覆盖气孔,硅质体马鞍形,未见有大毛和刺毛.(4)新分布区域1个,即贵州省贵阳市观音山.该种与箬叶竹(I.longiauritus Hand.-Mazz.)最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的箨鞘和叶鞘上具有半镰形的箨耳或箨耳缺失,秆高达4.5 m,径达2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镰刀藻属与伪镰刀藻属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hyalina(Takano)Gómez,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综合应激反应抑制剂对实验性矽肺纤维化模型中肺泡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背景]矽肺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需要新的治疗靶点和疗法,综合应激反应抑制剂(ISRIB)对矽肺的作用及机制仍未所知.[目的]研究ISRIB对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分体内、外实验两部分.随机将 4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IS-RIB对照组、矽肺模型组、ISRIB治疗组,每组 10只.采用气管一次灌注 50 μL 200 mg·mL-1 SiO2 混悬液构建矽肺小鼠模型.灌注SiO2 一周(对照组及ISRIB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后,开始给ISRIB对照组及ISRIB治疗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 200 μL 2.5 mg·kg-1 ISRIB,其余组别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至 4周.采用小动物CT仪观察各组小鼠肺野清晰度及肺纹理;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和矽结节形成情况;采用Van Gieson(VG)染色观察结节胶原沉积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磷酸化(p)-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PERK)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I型胶原蛋白(Col I)及内质网应激信号相关蛋白p-PERK、磷酸化肌醇需求蛋白-1α(p-IRE-1α)、磷酸化真核翻译启动因子-2α(p-eIF-2α)、活化转录因子 4(ATF4)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LRP3)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分为对照组、ISRIB对照组(1 μg·mL-1)、SiO2 诱导组(100 μg·mL-1)和ISRIB干预组(先给予1 μg·mL-1 ISRIB处理1 h,再给予100 μg·mL-1 SiO2 诱导).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H-S细胞p-PERK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信号相关蛋白p-PERK、p-IRE-1α、p-eIF-2α和ATF4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中,CT结果显示矽肺模型组小鼠肺纹理增粗,肺野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高密度影,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周围;和矽肺模型组相比,ISRIB治疗组高密度影数量和体积均减少.HE染色结果显示矽肺模型组部分肺组织失去正常肺结构,有矽结节形成,矽结节周围肺泡增厚,有炎症细胞浸润;ISRIB治疗组矽结节面积和个数明显减少,矽结节范围被局限.VG染色结果显示矽肺模型组肺组织胶原纤维面积占比为 21.47%±2.59%;ISRIB治疗组中,肺组织胶原纤维面积占比降至 9.34%±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小鼠矽结节肺内p-PERK强表达,且定位于巨噬细胞;体外实验的SiO2 诱导的MH-S细胞中p-PERK荧光表达明显增加;体内、外实验的ISRIB治疗或干预组中p-PERK表达强度均减弱.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体内、外实验中SiO2 刺激后内质网应激信号相关蛋白p-PERK、p-IRE-1α、p-eIF-2α和ATF4表达上调;而与SiO2 诱导组相比,ISRIB治疗或干预组中p-PERK、p-IRE-1α、p-eIF-2α和ATF4的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RIB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的激活发挥拮抗矽肺纤维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cRGD修饰负载锌的枝状介孔硅载体递送双硫仑靶向杀伤结直肠癌CT26细胞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制备一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cRGD)修饰、Zn2+掺杂并负载双硫仑(DSF)的树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初步研究其对结直肠癌CT26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采用水热合成法将Zn2+锚定在树枝状介孔硅纳米颗粒的骨架中,再将DSF负载在介孔孔道中,偶联靶向配体cRGD到纳米颗粒的表面,得到具有靶向功能的纳米颗粒DSF@Zn-DMSN-cRGD.采用透射电镜(TEM)检测DSF@Zn-DMSN-cRGD的表面形貌,通过能谱面扫得到元素映射图验证其中的元素分布,通过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与电位变化,使用红外光谱仪检测表面主要化学键.通过TEM观察载体Zn-DMSN在pH6.5和pH7.4的模拟体液中共培养后的形态,采用细胞摄取实验检测cRGD修饰的Zn-DMSN靶向CT26细胞的能力,采用CCK-8法、Calcein-AM/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SF@Zn-DMSN-cRGD对CT26细胞的杀伤能力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EM观察表明DSF@Zn-DMSN-cRGD表面具有多孔径,元素映射结果显示Zn元素和DSF成功负载在纳米颗粒表面,红外光谱仪检测结果表明cRGD成功偶联在DSF@Zn-DMSN介孔硅复合载体的表面,电位粒径结果显示粒径较未偶联cRGD前稍大,电位明显增加(P<0.000 1),TEM观察发现Zn-DMSN在微酸性环境中其骨架崩解明显增多,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经cRGD修饰后的Zn-DMSN被CT26细胞内吞的效率显著增加(P<0.05).CCK-8法、Calcein-AM/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说明DSF@Zn-DMSN-cRGD能够高效杀伤CT26细胞(均P<0.000 1)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均P<0.000 1),而对正常地肠上皮细胞NCM460无明显损伤.结论:成功合成了一种掺杂锌、负载DSF并偶联cRGD的纳米颗粒DSF@Zn-DMSN-cRGD,其载体Zn-DMSN骨架具有良好的pH降解性,其中的cRGD能促进纳米颗粒被CT26细胞靶向内吞;在体外实验中,Zn-DMSN-cRGD能够对结直肠癌CT26细胞产生强烈的靶向细胞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镁复合陶瓷对大鼠胚胎神经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研究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镁复合陶瓷粉末浸提液对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胚胎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不同浓度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镁复合陶瓷材料粉末浸提液(50、100、200、400 μg/mL)分别设置为复合陶瓷实验组 1、2、3、4,另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醋酸铅浓度 50 μg/mL).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神经细胞进行鉴定,并利用图像分析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测定大鼠胚胎神经细胞相对增殖率(RGR)、考马斯亮蓝G-250 测定蛋白质相对含量.结果 50~400 μg/mL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镁复合陶瓷浸提液能促进体外培养中脑神经细胞突起生长,集落数增多.阳性染色分布于神经元的胞质及突起中颗粒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神经细胞集落数生长分化明显升高、第 7 天神经细胞相对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阳性对照组(醋酸铅)较各实验组神经细胞集落数生长分化明显抑制、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P<0.01).4 个实验组RGR分别为82.3%、90.8%、92.8%、83.6%.细胞毒性为 1 级,阳性对照组(醋酸铅)细胞RGR为 46.9%,细胞毒性为 4 级.结论 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镁复合陶瓷粉末浸提液浓度 50~400 μg/mL为适宜.氮化硅/氧化钇/氧化镁复合陶瓷对体外培养胚胎中脑神经细胞分化、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双重性影响 其生物学作用性质与剂量有关,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溶性,生物效应是无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