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茎包皮及阴囊不典型结核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泌尿生殖系结核(tuberculosis,TB) 是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2%~20%的肺结核患者会发生泌尿生殖系结核[1-3]. 肺结核病例中有 4. 8%的患者并发有肾结核;其次是继发于骨关节结核、淋巴结核及肠结核. 定西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于 2023 年 12月收治1 例阴茎包皮及阴囊结核,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术期焦虑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对包皮环切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 年8 月至2023 年11 月在我院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手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予包皮环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予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干预(术前1d给予耳穴压豆,术后给予复方桐叶烧伤油纱布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未采取任何干预前、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10d焦虑评分,以及术后24h疼痛评分、首次换药疼痛评分、睡眠觉醒次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干预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10d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h疼痛评分、首次换药疼痛评分、睡眠觉醒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复方桐叶烧伤油在包皮环切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包皮环切术后切口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或改良Brisson术矫正误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隐匿性阴茎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或改良Brisson术矫正误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隐匿性阴茎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误行包皮环切术的隐匿性阴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研究组给予皮瓣转移联合改良Brisson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12和24h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FLACC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h的肾上腺素(Adr)、皮质醇(Co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阴茎长度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阴茎长度和阴茎延长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包皮水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瓣转移联合改良Devine术或改良Brisson术矫正误行包皮环切术的小儿隐匿性阴茎均为安全、有效术式,但皮瓣转移联合改良Brisson术在延伸患儿阴茎长度、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6例重度阴茎下弯的尿道下裂患儿治疗情况,患儿年龄范围为1. 5~5. 2岁,中位年龄为2. 6岁。所有患儿均采用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先给予阴茎皮肤肉膜脱套矫正浅筋膜所致的阴茎下弯,再横断尿道板解除引起阴茎下弯的因素,如阴茎下弯仍>30°,于最大腹侧弯曲处切开白膜,松解白膜与阴茎海绵体之间的Smith间隙,经人工勃起试验检测下弯矫治情况,如仍有下弯,继续松解Smith间隙直至阴茎勃起试验证实阴茎伸直满意,切取同等面积游离自体腹股沟真皮片覆盖阴茎白膜缺损区域。背侧包皮正中剪开后包绕覆盖至阴茎腹侧正中区域以备二期尿道成形使用,对于尿道下裂术后阴茎下弯者选择相应皮瓣覆盖阴茎腹侧以备下次尿道成形,比较阴茎伸直前后背侧、腹侧的长度。第二期手术采用腹侧尿道外口至龟头远端皮肤卷管成形尿道或自体唇黏膜镶嵌阴茎体后联合局部皮瓣耦合成形尿道,并覆盖周围筋膜或阴囊精索外筋膜,皮肤改形覆盖。在阴茎白膜切开前和白膜切开真皮瓣修补后分别测量阴茎腹侧和背侧的长度,采用 t检验分析测量数据。 结果:26例一期手术患儿,阴茎下弯一期矫直满意,第一期手术中测得阴茎伸直前背侧长度为(35. 6±3. 1)mm,腹侧长度为(31. 8± 3. 2)mm;伸直后阴茎背侧长度为(35. 8±2. 9)mm,腹侧长度为(35. 6±3. 1)mm;第二期术前阴茎背侧长度为(36. 5±3. 1)mm,腹侧长度为(36. 3±2. 9)mm。比较手术前后阴茎腹侧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术后无阴茎腹侧血肿、下弯复发等现象,二期手术出现1例尿道瘘,无尿道狭窄、伤口裂开、尿道憩室等发生。 结论:应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技术可以充分矫正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的阴茎下弯,并可延长阴茎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34例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2例采用改良型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改良组),112例采用改良前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传统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手术并发症和效果。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的术后出血、严重水肿、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3个月复诊,改良组阴茎外观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P<0.05)。 结论: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快速、有效地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方法,且并发症少,避免了包皮被切除过多或过少,阴茎外形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道下裂多次手术后阴茎皮肤缺损模式化修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手术中包皮缺损模式化修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9例尿道下裂手术失败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6.9±3.2)岁。根据尿道修复后的阴茎、阴囊皮肤条件选择阴茎皮肤整形方法,其中20例采用单纯包皮多个减张小切口完成阴茎皮瓣整形,22例伴有阴茎、阴囊转位者采用阴茎侧边阴囊皮瓣完成阴茎腹侧覆盖,12例采用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覆盖尿道腹侧,5例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阴茎。结果:减张小切口术后1周创面完全愈合,未见明显瘢痕形成。采用阴茎侧边阴囊皮瓣完成阴茎腹侧覆盖者,未见皮瓣坏死、伤口感染等。采用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覆盖尿道腹侧者,皮瓣均存活,无阴囊血肿。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阴茎缺损者,皮瓣均存活,未发生取材部位的创面感染、腹部疝等并发症。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尿道瘘和尿道憩室,阴囊中缝带蒂皮瓣组和阴茎侧边阴囊皮瓣组各1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后治愈。单纯小切口组和阴茎侧边阴囊皮肤组各1例出现阴茎头开裂,采用Mathieu方式二次修复后治愈。结论:对尿道下裂手术中包皮缺损情况采用模式化修复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可重复性好。减张小切口可用于所有类型的皮瓣减张,阴茎侧边阴囊皮瓣适用于伴有阴茎阴囊转位情况,阴囊中缝带蒂皮瓣和腹壁下浅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缺损面积较大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阴茎背侧皮肤紧缩技术治疗儿童尿道下裂轻度阴茎下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阴茎背侧皮肤紧缩技术治疗儿童尿道下裂轻度阴茎下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5例尿道下裂伴轻度阴茎下弯患儿的临床资料。95例行阴茎皮肤肉膜脱套后均存在阴茎下弯且<30°。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背侧皮肤紧缩组43例,中位年龄1.1(0.4~1.5)岁;术中脱套后尿道开口于阴茎远端36例、近端7例;予背侧皮肤紧缩技术纠正下弯,即脱套后于阴茎背侧根部12点处成形阴茎耻骨角,并于12点处缝合包皮与环切后保留的黏膜领,保持一定张力。背侧中线白膜折叠组52例,中位年龄1.5(0.5~2.6)岁;脱套后尿道开口于阴茎远端41例,近端11例;予背侧中线白膜折叠技术纠正下弯,即脱套后于背侧中线切开Buck筋膜并分离至白膜,行1针或上下两针纵行缝合折叠白膜。两组术中均行人工勃起试验证实阴茎下弯被矫正。术后6、12个月复查,之后每年随访,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阴茎下弯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0.6~3.0)年,所有患儿根据正侧面照片测量显示均无阴茎下弯。术后7例发生尿道皮肤瘘,其中背侧皮肤紧缩组3例,背侧中线白膜折叠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95例均未发生尿道狭窄和憩室,无阴茎隐匿。 结论:阴茎背侧皮肤紧缩技术可有效纠正尿道下裂轻度阴茎下弯,术后短期效果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iRNA-1246靶向MAPK14在长波紫外线诱导人成纤维细胞光老化中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HSF)光老化中miRNA-1246的表达及上调miR-1246表达对靶基因MAPK14及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HSF分离自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集的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皮肤标本,每日以10 J/cm 2 UVA照射HSF,在初次照射及照射3、7、14 d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246的表达。将HSF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A组、miR-1246组、UVA + miR-1246组,通过慢病毒转染上调miR-1246的表达和照射UVA 14 d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老化,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MAPK14、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多组间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在照射7 d、14 d时,UVA组HSF的miR-1246相对表达水平(4.69 ± 0.85、3.59 ± 0.45)均低于空白对照组(8.42 ± 0.75、7.61 ± 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29.84、31.93,均 P < 0.01)。上调miR-1246的表达和照射UVA后,MT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UVA组、miR-1246组、UVA + miR-1246组细胞增殖活性(0.82 ± 0.03、0.23 ± 0.02、0.81 ± 0.02、0.61 ± 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4.90, P < 0.05),UVA组低于空白对照组( t = 28.14, P < 0.01),UVA + miR-1246组低于miR-1246组( t = 10.61, P < 0.01),高于UVA组( t = 20.30, P < 0.01)。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显示,4组老化细胞阳性率(3.93% ± 1.11%、81.29% ± 2.53%、5.50% ± 1.15%、54.13% ± 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6.14, P < 0.05),其中UVA组高于空白对照组( t = 48.46, P < 0.01),而UVA + miR-1246组高于miR-1246组( t = 35.31, P < 0.01),低于UVA组( t = 14.32, P < 0.01)。RT-PCR和Western印迹均显示,4组细胞MAPK14、MMP-1的mRNA、蛋白相对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其中UVA组高于空白对照组( P < 0.05),UVA + miR-1246组高于miR-1246组( P < 0.05),低于UVA组( P < 0.05)。 结论:UVA照射诱导的HSF光老化中,miR-1246的表达受到抑制,上调miR-1246的表达可抑制其靶基因MAPK14及老化相关蛋白MMP-1的表达,起到抗细胞光老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学龄前期的排尿异常表现和阴茎外观满意度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在学龄前期(3~6岁)的排尿异常表现和阴茎外观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5例尿道下裂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原发性尿道下裂,均由同一名术者手术。根据术中阴茎脱套后阴茎下弯程度分成两组。阴茎下弯≤30°为Ⅰ组,28例,手术时中位年龄3.2(1.1~5.4)岁;行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IP)。阴茎下弯>30°为Ⅱ组,27例,手术时中位年龄2.8(1.5~4.7)岁;行分期包皮瓣术。两组手术时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2)。对患儿家长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儿术后排尿异常表现和阴茎外观满意度。排尿异常表现包括排尿喷洒、排尿滴沥、尿线偏斜、尿线细小4种。根据小儿阴茎感知评分量表评估阴茎外观满意度,包括尿道外口位置及外形、阴茎头外形、包皮外形、总体外观4项内容,每项均按受试者主观满意度打分:非常满意3分,满意2分,不满意1分,非常不满意0分。调查时患儿均为术后>1年,均无需再次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尿道皮肤瘘、阴茎头裂开、尿道狭窄、尿道憩室、阴茎下弯残余等。 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例中排尿异常者共21例(38%),Ⅰ组7例(25%),Ⅱ组14例(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具体表现为排尿喷洒5例(Ⅰ组2例,Ⅱ组3例),排尿滴沥7例(均为Ⅱ组),尿线偏斜10例(Ⅰ组4例,Ⅱ组6例),尿线细小6例(Ⅰ组3例,Ⅱ组3例)。55例的阴茎外观满意度中各项均满意(得分≥2分),Ⅰ组和Ⅱ组的总分分别为(10.3±2.2)分和(9.0±2.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3)。Ⅰ组和Ⅱ组的尿道口外形评分分别为(2.6±0.7)分和(2.3±0.8)分,阴茎头外形评分分别为(2.6±0.5)分和(2.3±0.8)分,包皮外形评分分别为(2.5±0.7)分和(2.3±0.8)分,总体外观评分分别为(2.6±0.6)分和(2.2±0.8)分。 结论: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在学龄前期随访中,家长对阴茎外观的满意度较高,但是患儿排尿异常表现较普遍。相对于TIP术后患儿,采用包皮瓣分期治疗者的排尿异常表现更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