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磷脂抗体升高与住院患者院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针对抗磷脂抗体升高的住院患者,评估抗磷脂抗体和院内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种类的抗磷脂抗体对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且抗磷脂抗体谱中任意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3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49例,女236例,年龄1~105岁、中位年龄37岁。依据住院期间是否经影像学检查检测到血栓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102例,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龄3~105岁、中位年龄58岁;非血栓组283例,男性83例,女性200例,年龄1~94岁、中位年龄31岁。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抗心磷脂IgM/IgG抗体(aCL-IgM/IgG)和抗β2糖蛋白I IgM/IgG抗体(抗β2GPI-IgM/IgG)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狼疮抗凝物(LA)采用稀释的蝰蛇毒实验(dRVVT)和硅藻土凝固实验(SCT)方法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率以及抗磷脂抗体中位数水平。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用χ 2趋势检验确立aCL的中高滴度数值,并用Logistic回归验证。 结果:血栓组的中位年龄(58岁)以及男性(64.7%)、吸烟(16.7%)、高血压(63.7%)、糖尿病(28.4%)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Z=7.685,χ2=38.077、16.312、37.769、24.749, P<0.01)。血栓组的抗β2GPI-IgG、dRVVT的阳性率(11.8%和78.4%)明显高于非血栓组(5.3%和60.1%),dRVVT的中位数水平(1.29 RU/ml)也高于非血栓组(1.23 R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4、10.309, Z=3.539, P<0.05)。aCL-IgM的中位数水平,非血栓组(2.3 MPL)高于血栓组(2.0 MPL)。aCL-IgG的阳性率,血栓组(18.6%)略高于非血栓组(10.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龄、dRVVT升高、抗β2GPI-IgG升高是血栓的高危因素。以36 GPL作为aCL-IgG的中高滴度数值,血栓风险增加2.45倍。 结论:抗磷脂抗体谱中,DRVVT方法检测的LA、抗β2GPI-IgG、aCL-IgG可能是对住院患者院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的实验室指标。aCL-IgG的中高滴度数值设立在36 GPL可以较好的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硅藻法医检验方法改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法庭科学 硅藻检验技术规范 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显微镜法》(GA/T 1662-2019)是目前法医硅藻学检验使用的标准方法,笔者在使用此方法检验过程中,发现存在组织消解不完全、硅藻碎片多、抽滤时间过长、滤过膜电热板烘烤后不平整、样本干燥度不够等问题.经过实验室的不断尝试,对检验过程的一些参数进行了调整,得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改良方法通过添加恒温水浴锅和真空干燥箱两个基础设备,使各实验更容易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中尸体硅藻检验污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案例1.1 简要案情2015年某日,在珠江某河段发现一具无名女尸,经尸体检验发现机械性窒息征象,但不能确定死者入水后是否仍有生命活动,故提取死者肺、肝、肾及现场水样进行硅藻检验.1.2 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女性尸体,头面部青紫、肿胀;左眼睑结膜见出血点,右眼睑结膜充血.颈部右侧见散在斑点状皮下出血.双肘部见对称性皮下出血,左侧肩背部见片状皮下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体视数码显微镜观察分离型舌骨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案例资料1.1 案例来源韩某,男,59岁,尸体被发现浮于重庆某区水塘内,高度腐败,解剖中发现左侧舌骨大角与舌骨体连接处不连续、可活动,疑似骨折.因高度腐败颈部皮肤及肌肉等软组织难以认定是否有损伤、出血.经硅藻等检验分析死因为溺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硅藻UPA基因在溺死诊断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硅藻UPA条形码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GeneBank中登录的硅藻UP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获得同源序列,据其设计硅藻门通用引物.对2种人体常见共生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3种浮游细菌、15种浮游藻类、32具尸体(其中生前溺水死亡28例,死后抛尸1例,陆地死亡3例)的组织样本(肺、肝、肾)及尸体发现地水样提取DNA,采用设计的引物进行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试验,分析检材中硅藻检出情况,统计硅藻阳性率,以上述组织样本的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镜法检测结果对建立的q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估,比较该方法与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法的灵敏度.结果 引物UPA99仅对硅藻标准株(针杆藻、舟形藻、直链藻、小环藻、菱形藻)DNA具有扩增,扩增产物熔解曲线平稳,峰尖且窄,熔解温度为(87±1)℃.以pMD18-T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检测区间为1.56×102-1.56×10-5ng/μL,建立实时q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56×10-5ng/μL,而PCR-CE方法的灵敏度为1.56×10-3ng/μL.批间及批内变异系数均低于2%,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对于生前溺水尸体肺、肝、肾的检出率依次为89.3%, 71.4%,64.3%.结论 基于硅藻UPA基因设计通用引物,建立的qPCR硅藻检验法特异性高、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应用于溺死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滇池水域硅藻DNA多态性检验引物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获取滇池水域硅藻18srDNA多态性检验的特异性引物.方法 选取文献报道的两对硅藻18srDNA特异性引物A145F/Dia516R及通用性引物18sF/18sR及自行设计的605F/605R和467F/467R硅藻18srDNA引物分别对滇池水域中的硅藻18sr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检测,并比较其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引物特异性强弱依次是605F/605R,467F/467R,18sF/18sR,A145F/Dia516R,其敏感性强弱依次是605F/605R,18sF/18sR,467F/467R和A145F/Dia516R.结论 引物6051F/605R更适合作为滇池水域的硅藻DNA扩增及检验的备选引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河湾城市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及驱动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于2015年春(5月)、夏(8月)、秋(10月)三季,在金河湾湿地4类水体共设置12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及与水环境变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376个种,隶属于8门10纲19目19科101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主要以硅藻门(39.62%)和绿藻门(35.64%)为主,其次裸藻门(10.11%)和蓝藻门(9.84%)的藻类所占比例较高,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和黄藻门所占比例较低.调查期间金河湾湿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整体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的规律.春、夏、秋三季共划分20个不同的功能类群,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和单因子交叉相似性检验(One-wayANOSIM)表明:代表性功能类群在季节间演替明显(P<0.05),群落构成差异显著(P<0.01).SIMPER分析指出,S2/H1/B/D/Lo/X1/MP是引起金河湾湿地各季节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类群.通过代表性功能类群和10个水环境变量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探索环境变量与功能类群演替的关系.经分析,总氮(TN)是驱动金河湾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的主要环境变量,电导率(SpCond)、pH与功能类群演替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藻类rDNA特异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溺死鉴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检验水体和人体器官中硅藻核糖体DNA(rDNA)5.8S部分序列、第二内转录间隔区(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序列(5.8S+ITS2)的长度多态性差异,判断溺水死亡案件中受害人的落水地点以及受害人系生前落水还是死后被抛尸入水.方法 以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受理的2例硅藻检验鉴定案例为对象,利用5.8S+ITS2分子标记的长度多态性,分析藻类生物在水体、人体组织中种群结构的差异.结果 案例1中,在受害人肺、肝组织和水体样本中均检出种类相近的硅藻,利用5.8S+ITS2分子标记在死者肺组织和水体样本中均检出330 bp和376 bp两种DNA片段,确定受害人系生前溺水.案例2中,在死者肺、肝组织中均未检出硅藻,利用5.8S+ITS2分子标记在死者肺组织中仅获得1条DNA片段,长度为331 bp,相对荧光单位值非常低,确定受害人系死后抛尸入水.结论 本方法检验两案例的实验结果符合实际案情和硅藻镜检的结论,利用5.8S+ITS2分子标记研究水体和人体组织中特定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差异,从而判断溺水死亡的落水地点以及受害人系生前落水还是死后被抛尸入水等问题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52具井中尸体的法医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井中尸体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总结抛尸入井和自杀投井的差别,为此类案件的法医学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河南省许昌市2004—2016年51例与井相关的案件资料,涉及52具尸体,对死亡对象、死亡时间、井、尸体检验、硅藻检验等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52具尸体中男女性比例为1:2.5,年龄>20~50岁42人(80.8%).实际死亡时间8 d以内的死亡时间推断准确率为75.0%,8 d及以上的死亡时间推断准确率为54.2%.井的种类以直径60~100 cm的小型大口井居多(84.3%).他杀案件中死亡原因多为机械性损伤和窒息(90.3%),尸体姿势头下脚上较多(58.1%);自杀案件中多为溺死(85.0%),尸体姿势头上脚下较多(65.0%);自杀者体表擦伤多见(95.0%).结论 井中尸体案件的分析应依据现场勘验、尸体检查、辅助检验结果并结合侦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溺死虚拟解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中尸体并非都是溺死,法医学鉴定的重要任务是区别生前入水和死后入水,明确死亡原因.法医学鉴定实践中,溺死一般依据尸体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和硅藻检验等综合考虑,并需要排除其他死亡原因.虚拟解剖技术的出现为溺死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溺死尸体的鼻窦与乳突小房、呼吸道、肺组织、胃肠道和血液等死后的影像学研究成果,探讨虚拟解剖技术在溺死诊断应用上的价值与潜力,并对溺死虚拟解剖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