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组织蛋白质组学及其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蛋白质组学及其差异表达蛋白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12个癌旁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采用组织裂解液提取总蛋白,采用梯度重叠的固定化PH梯度胶对肿瘤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进行双向电泳,获得总蛋白质图谱,对两组图谱进行差异分析,选取差异表达的印迹点,切割后进行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验证质谱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采用双向电泳共得到12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串联质谱分析,获得肽段指纹图谱,共获得54个显著表达的的蛋白,其中上调31个,下调23个。其中表达增加排名前5的蛋白分别为L-乳酸脱氢酶B、α-烯醇酶、内质网蛋白ERp29、转录激活因子6、高迁移率蛋白A2。表达下调排名前5的蛋白分别为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血小板反应素-1、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内质网蛋白ERp29、乙醛脱氢酶。上述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中心碳代谢、蛋白质翻译、基因转录调控、内质网应激反应、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物过程。癌旁组织中L-乳酸脱氢酶B、α-烯醇酶、波形蛋白、转录激活因子6和高迁移率蛋白A2蛋白表达水平(0.87±0.09、1.05±0.15、0.75±0.06、0.76±0.09、0.62±0.09)明显低于前列腺癌组织(1.85±0.13、1.71±0.14、1.47±0.12、1.24±0.12、1.4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30、11.090、18.930、11.450、11.460, P<0.05)。癌旁组织中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血小板反应素-1、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内质网蛋白ERp29和乙醛脱氢酶蛋白表达水平(1.43±0.19、1.14±0.14、1.37±0.14、1.03±0.09、0.91±0.06)明显高于前列腺癌组织(0.42±0.12、0.74±0.11、0.79±0.07、0.69±0.07、0.6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430、7.620、12.750、10.280、7.418, P<0.05)。 结论:前列腺癌组织细胞中心碳代谢、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转录调控等相关的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形成和进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氧还蛋白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液肿瘤是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大部分患者仍无法治愈,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目前血液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硫氧还蛋白(Trx)与血液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rx是机体重要的氧化还原调节蛋白,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细胞,通过清除活性氧簇(ROS)、结合对氧化还原敏感的蛋白,以及调节转录因子活性,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Trx在多种血液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耐药。笔者拟就Trx的生物学功能、Trx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Trx抑制剂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探索血液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196a高表达在肾脏损伤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表达的miR-196a在肾脏损伤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通过抑制miR-196a表达,观察其表达水平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转分化的影响,验证miR-196a与其预测靶基因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PDI)A3的配对关系.建立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经尾静脉注射LNA修饰的anti-miR-196a寡核苷酸,观察抑制miR-196a表达后对肾小管间质病变和硫氧还原蛋白(Trx)的影响.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能够上调miR-196a表达,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分化,阻断miR-196a可部分逆转上皮间充质转分化,而PDIA3为miR-196a对应的直接靶基因.体内动物实验显示,模型组出现明显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5、10 mg/kg anti-miR-196a干预组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5 mg/kg干预组逆转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更明显.模型组小鼠梗阻侧肾组织miR-196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5、10 mg/kg干预组小鼠miR-196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10 mg/kg干预组α-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Vimentin)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阴性对照组;PDIA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Trx为抗氧化应激标志物,模型组小鼠肾组Trx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5、10 mg/kg干预组Trx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96a在小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DIA3是其直接靶基因;PDIA3表达下调减弱相应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是miR-196a参与肾脏损伤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硫醇转移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白内障形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建立硫醇转移酶(TTas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其晶状体形态和生化方面随年龄的改变,探讨TTase在晶状体氧化还原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机制.方法:建立TTas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进行基因型鉴定.裂隙灯观察TTase基因敲除型和野生型小鼠白内障随年龄的发生情况.检测小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中氧化产物蛋白质二硫化物(PSSG)的变化.免疫共沉淀法鉴定形成PSSG的蛋白质.观察纯化的重组人晶状体TTase(RHLT)对PSSG的脱硫醇作用.结果:TTase基因敲除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白内障的发生均随年龄而增加,且主要表现为核性白内障.在TTase基因敲除型小鼠中,白内障最早从4月龄开始发生,9月龄时最为显著;野生型小鼠白内障最早从9月龄开始发生,12月龄时最为显著.两种基因型小鼠晶状体中GSH含量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9月龄TTase基因敲除型小鼠晶状体中GSH下降更为显著,且PSSG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主要表现为高分子聚合物.免疫共沉淀反应证实形成PSSG的蛋白质包含肌动蛋白(actin)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这种积聚的PSSG可被GSH还原,且与纯化的RHLT反应更有效.结论:TTase基因敲除可以加速小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与晶状体中PSSG的积聚相关,且形成的PSSG可被TTase脱硫醇,证实TTase在防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谷氧还蛋白在眼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谷氧还蛋白(Grx)是巯基-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家族的重要一员,其主要功能是还原蛋白质和谷胱甘肽形成的二硫化物,从而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Grx存在于全身许多组织中.近年来,Grx在眼部疾病中发挥的保护功能和与其他抗氧化酶的协同作用不断被阐明,对于Grx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综述主要总结了Grx在治疗眼病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胰腺炎大鼠腹腔积液中硫氧还蛋白表达与腹膜功能衰竭的关联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胰腺炎大鼠腹腔积液中硫氧还蛋白表达与腹膜功能衰竭的关联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30,不做任何干预)和实验组(n=30,通过注射牛磺胆酸钠构建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次日,将每组大鼠分为2批,分别采用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和硫乙醇酸盐腹腔注射,并于2种炎性介质注射后0.5、2、8.0 h获取免疫球蛋白和腹腔积液.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β-gal的表达,分析腹膜表面的转基因MCS的面积百分比,测定腹腔积液中硫氧还蛋白表达和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的活性,评估腹膜MCS炎症的严重情况.结果 炎症介质注射后0.5~8.0 h,实验组胰腺炎模型大鼠MCSβ-gal阳性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介质注射8 h后,实验组胰腺炎模型大鼠腹腔积液中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和人硫氧还蛋白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介质注射8 h后,实验组大鼠脂多糖、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对照组增加,人硫氧还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炎大鼠腹腔积液中硫氧还蛋白表达和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同时诱发腹膜功能衰竭,因此通过上调腹腔积液中人硫氧还蛋白的水平和二硫化物氧化还原酶活性可能有助于缓解腹膜间皮细胞的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