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 年12 月至2023 年12 月接受腹腔镜根治手术的98 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胆道检查方法分为三组,腹腔镜组(n=38)行腹腔镜手术,胆道造影组(n=28)于腹腔镜术中行胆道造影检查,胆道镜组(n=32)于腹腔镜术中行胆道镜检查,术前均常规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收集患儿性别、年龄、囊肿类型、囊肿直径、囊肿长度、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否发现结石与胆道异常、术中新发现结石、胆管变异、胆管狭窄及术后胆漏、胆管炎、胰腺炎、吻合口狭窄情况.结果:三组患儿性别、年龄、囊肿直径、囊肿长度、囊肿类型、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发现结石与胆道异常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镜组新发现结石率更高(28.1%,9/32),胆道造影组发现胆道变异率更高(21.4%,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胆道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3.1%,1/32).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能发现更多"遗漏"的结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避免了儿童辐射暴露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yGlass DS系统联合激光碎石法与常规分次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SpyGlass DS系统激光碎石治疗术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下常规分次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0月该院行ERCP,术中提示胆总管大结石的患者(>2 cm)38例,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20),实验组使用SpyGlass DS系统联合激光碎石治疗,对照组使用分次治疗(第1次放入胆管支架,3个月后再次行常规ERCP下胆总管结石取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成功率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3个月后随访,并复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以明确是否有胆总管残余结石.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 由SpyGlass DS引导的激光碎石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结石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磁共振成像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s)与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建立并验证SPTs与PNETs的预测模型。方法:连续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经病理确诊的142例SPTs和137例PNET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灶大小、位置、形状、边界、是否囊变、T 1WI信号、T 2WI信号、强化峰值期相、峰值期强化程度是否高于胰腺实质、强化方式,胰胆管是否扩张、胰腺是否萎缩、是否侵犯邻近器官及血管。依据国际预测模型建模共识,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06例SPTs和100例PNETs)和验证集(201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36例SPTs和37例PNETs),对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上述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鉴别SPTs与PNETs,并可视化为列线图。绘制训练集及验证集列线图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SPTs组与PNETs组间年龄、性别、病灶大小及形状、囊变、T 1WI信号、强化峰值期相、峰值期强化程度、强化方式、侵犯邻近器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男性患者、病灶越小、T 1WI不含高信号、强化峰值期相位于动脉期或静脉期、峰值期强化程度高于胰腺实质是诊断PNETs的6个独立预测因素。利用这6个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预测PNETs概率的公式为4.31+1.13×年龄+1.31×肿瘤大小-1.29×女性-4.18×T 1WI呈高信号+1.28×强化高于胰腺实质-4.69×延迟期强化。预测模型经可视化为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9(95% CI 0.977~1.000)和0.97(95% CI 0.926~1.000),在训练集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8.00%、94.34%、96.12%,在验证集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49%、97.22%、91.78%。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利用预测模型可以准确诊断SPTs和PNETs。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鉴别SPTs与PNETs,为临床决策和患者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度学习结合压缩感知技术改善屏气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L)结合压缩感知(CS)技术在屏气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3D MRCP)图像质量改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3至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上腹部3D MRCP检查的患者68例,3D MRCP序列包括CS组,加速因子为24(CS-24);DL-CS组,加速因子分别为24(DL-CS-24)、33(DL-CS-33)。测量3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度(C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背景抑制、伪影、各级胆管及胰管可见性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和Friedman检验分别对3组序列图像中不满足诊断图像数量与主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L-CS-33组的扫描时间为9 s,较CS-24组和DL-CS-24组的扫描时间13 s缩短约31%。DL-CS-33组68例患者的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S-24组7例患者的图像不满足诊断要求,DL-CS-24组4例患者的图像不满足诊断要求,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L-CS-33组和CS-24组的SNR、CR、CNR,整体图像质量、伪影、各级胆管和胰管的可见性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L-CS-24组的SNR、CR、CNR,肝内胆管、主胰管以及整体图像质量均好于CS-2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当加速因子均为24时,与CS技术相比,应用DL-CS技术在不改变图像扫描时间的情况下,改善了屏气3D MRCP图像质量。DL-CS技术结合高加速因子33,在确保整体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扫描时间,可提供快速的屏气扫描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大胆总管结石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总管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巨大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粘连松解+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检查取石+肝外胆管切除+远端胆管封闭+肝门部胆管整形+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取出结石约6.0 cm×7.0 cm×8.0 cm,重量约250 g。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个月患者复查各项实验室指标正常,复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吻合口通畅,吻合口和及肝内胆管未见结石,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发生于胰管、胆管内。该文报道了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和MRI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左外叶扩张胆管内延迟强化小结节,以及胰腺钩突囊性灶伴主胰管轻度扩张。病理结果为肝左叶胆管乳头状黏液性高-中分化导管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轻度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管扩张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术前胆管扩张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进行根治术治疗的89例H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显示的胆管扩张程度将患者分组,分析胆道扩张程度的相关因素及胆道扩张程度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大小( P=0.024)、Bismuth-Corlette分型( P=0.048)和肿瘤分期( P=0.013)均与胆道扩张程度相关;肿瘤分化程度( P=0.002),R 0切除与否( P=0.002)和胆道扩张程度( P<0.001)是3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对胆道扩张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价有助于预测HC手术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胆汁菌群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的菌群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8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腹部超声、腹部CT和(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45例患者,根据既往病史和ERCP术中情况将患者分为无结石(non-stone,NS)组、初发胆固醇结石(primary cholesterol stone,PCS)组、初发胆色素结石(primary pigmental stone,PPS)组和复发性结石(recurrent stone,RS)组。在注射造影剂之前收集胆汁行16S rRNA测序,分析胆汁中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非RS组为33例(包括NS组8例、PCS组8例、PPS组17例),RS组12例。RS组中憩室内乳头患者[41.67%(5/12)比 3.03%(1/33), χ2=8.27, P=0.004]、松软结石患者[91.67%(11/12)比 36.36%(12/33), χ2=10.77, P=0.001]及色素结石患者[100.00%(12/12)比51.52%(17/33), χ2=7.04, P=0.008]的比例均高于非RS组,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门、属水平,RS组与PPS组的菌群丰度相当。Alpha及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RS组与PP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多样性均显著低于NS组、PCS组( P<0.05)。MetaStat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种为RS组患者的胆道优势菌群,而变形菌门和大肠杆菌种为RS组和PPS组患者的胆道优势菌群。 结论:RS组与PPS组的菌群丰度相当。RS组和PPS组胆汁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PCS组和NS组。幽门螺杆菌种为RS组的胆道优势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9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21~82岁。所有病人行围肝门切除术显露高位胆管后,行1~3级胆管切开;通过胆管拼合整形、内吻合解除狭窄后,直视下多种方法结合取尽结石;沿肝脏萎缩或胆管狭窄平面切除严重萎缩肝脏后,行T管或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微信、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随后每年复查1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怀疑胆管炎或结石复发时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CT检查,了解结石复发情况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2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53±71)min、肝门阻断时间为15 min(14~3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100~1 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5)d。122例病人中,4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9例、胆汁漏8例(肝断面胆汁漏5例和胆肠吻合口漏3例)、败血症8例、胸腔积液7例、腹腔脓肿5例、肝衰竭3例、胆道出血1例(部分病人合并多种并发症)。122例病人中,术后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后肝衰竭、1例为胆肠吻合口漏并发脓毒血症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胆汁漏及腹腔脓肿病人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胆道出血病人为胆肠吻合口出血,经肝右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其余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88例合并胆管狭窄病人中,85例狭窄解除,狭窄解除率为96.59%(85/88)。122例病人中,103例结石彻底清除,19例残留结石,术后即刻结石清除率为84.43%(103/122)。19例残留结石病人中,3例拒绝行胆道镜取石,16例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碎石术(7例结石清除、9例仍残留结石)。122例病人中,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2例最终残留结石,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0.16%(110/122)。(3)随访情况:122例病人中,120例获得随访(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0例残留结石),随访时间为(78±14)个月。120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83%(1/120)、6.67%(8/120)、9.17%(11/120)。110例最终结石清除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5.45%(6/110)、5.45%(6/110)。10例残留结石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例数分别为1、2、5例。120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1例因终末期肝病死亡,其余病人生存状态良好。结论: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囊管缺如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女性,21岁,藏族。因“反复右上腹痛6个月,加重4 d”于2024年4月8日就诊于我院普外科。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痛,入院4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伴放射性右肩背部痛。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胆囊壁略增厚,胆囊多发结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结果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肝内外胆管、胰管均无明显异常,似可见胆囊管结构(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