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及提高疗效,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CVST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来治疗该疾病。笔者现将相关内容简要综述如下,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一步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黑血血栓成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1.5 T MR三维黑血血栓成像(BTI)新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4例经超声确诊为DVT的患者进行BTI技术和增强磁共振静脉造影(CE-MRV)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评阅BTI和CE-MRV图像,以CE-MRV为标准,计算BTI诊断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结果 以取得一致诊断的CE-MRV为标准,BTI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准确度分别是94.4%、98.6%、1.3%、5.6%、97.5%,2位医生诊断的一致性较高(κ=0.94,P<0.001).结论 BTI是一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并且与CE-MRV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T1WI-MATRIX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调制反转角成像(modulated flip angle technique in refocused imaging with extended echo train,MATRIX)技术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血管外科就诊并经多普勒超声检查与D-二聚体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患者20例,使用联影uMR 7703.0 T磁共振扫描3D-T1WI-MATRIX序列与3D-T1WI-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 echo,MPRAGE)序列,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种序列的信噪比,血栓-血液对比噪声比;并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就2种序列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上段、股静脉中下段的解剖结构显示情况,伪影情况,以及能否满足诊断需要进行主观评分.所得结果 由SPSS 21.0软件通过配对秩和检验进行评价.结果在20例DVT患者中,3D-T1WI-MATRIX序列的SNR为117.20±65.40,血栓-血液CNR为194.28±191.58,显著优于3D-T1WI-MPRAGE序列,SNR为65.23±34.67,血栓-血液CNR为57.24±54.3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方面,3D-T1WI-MATRIX序列在所有对比片段的评分均高于3D-T1WI-MPRAGE序列,其中,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中下段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股静脉上段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1WI-MATRIX序列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黑血成像序列,相较于3D-T1WI-MPRAGE序列,具有更高的SNR和CNR,更少的伪影,为临床DVT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分辨率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技术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MRBTI)技术在脑静脉血栓(CVT)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2例拟诊CVT的患者进行MRBTI检查,并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病例1:怀孕39+4周,围产期反复癫(痫)发作,MRBTI示上矢状窦前段及对应脑浅静脉血栓形成,TOF-MRV提示上矢状窦前段血栓.病例2:女57岁,因“突发头痛7d,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1d”住院,MRBTI示上矢状窦及双侧额顶叶浅静脉、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血栓形成(部分亚急性期).结论 MRBTI能够准确检测CVT,并与周围组织、血管对比良好,有望作为一线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兔颈总动脉血栓MRI定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兔颈总动脉血栓MRI T1-mapping及T2-mapping定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4.5h组、6.0h组、8.0h组及12.0h组,每组5只,采用改良的凝血酶法建立兔右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建模成功后的实验兔对应各组时间点进行3D-TOF、T1WI、T2WI黑血序列、T1-mapping及T2-mapping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的图像质量及各时间点组的T1值与T2值;每个时间点组扫描结束后立即处死实验兔,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理证实20只兔均建模成功.不同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2分,满足诊断要求.两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Kappa值均高于0.75.建模后4.5h、6.0h、8.0h、12.0h组的T1值平均值依次为(1403.22±150.63) ms、(1496.92±231.73) ms、(1271.58±282.48)ms、(1236.90±342.80) ms;各时间点组的T2值平均值依次为(80.88±9.18) ms、(79.38±13.45) ms、(63.36±8.00) ms、(48.72±4.45) ms.建模后4.5~12.0 h,各组之间的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值在4.5h组与6.0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之间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RI T1-mapping及T2-mapping技术可用于颅颈动脉血栓的定量评价,有望用于不同时间及类型颅颈动脉栓子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两种MATRIX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T1和T2两种加权的磁共振超长回波链可变回聚脉冲反转角成像序列(MATRIX)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下肢DVT 26例,对双侧下肢进行静脉超声及MR检查[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MPRAGE)、T1-MATRIX及T2-MATRIX序列].分析各序列在血管节段水平图像质量、血栓诊断结果及诊断信心的差异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超声诊断结果为参考,比较各序列诊断DV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T1-MATRIX序列具有比MPRAGE及T2-MATRIX序列更高的敏感度(分别为97.65%、95.29%和94.12%)、特异度(分别为90.83%、88.99%和88.9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5%、88.04%和87.91%)、阴性预测值(98.02%、96.04%和95.10%)及准确度(分别为93.81%、91.75%和91.24%).两种MATRIX序列图像质量、血栓诊断结果及诊断信心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ICC及Kappa值≥0.75,P<0.05).结论 T1-MATRIX及T2-MATRIX能够实现非对比剂条件下血栓的直接成像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磁共振3D-CUBE T1序列在颅内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MR 3D-CUBE T1序列在诊断颅内静脉血栓(CV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临床疑似CVT的患者38例.以DSA作为诊断CVT的金标准,分别从患者和静脉窦血管节段2个水平来计算3D-CUBE T1序列对CVT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了16例(共160个血管节段)临床疑似CVT患者.以DSA作为诊断CVT的金标准,3D-CUBE T1序列在患者水平诊断C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5%、92.3%和100%;在血管节段水平诊断CV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98.4%、93.8%和96.9%.结论 3D-CUBE T1序列在诊断CVT与DSA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其能够高度准确显示CVT,有望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CVT诊断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MATRIX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超长回波链可变回聚脉冲反转角成像序列(modulated flip angle technique in refocused imaging with extended echo train,MATRIX)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诊断价值,为明确、可视化诊断下肢ASO提供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纳入下肢ASO患者22例,均于发病后进行MATRIX成像检查,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分别测算T1-MATRIX及T2-MATRIX的肌肉信噪比及血栓-血管对比信噪比,由两名经过培训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对MATRIX图像采用双盲法判读,进行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评分,统计分析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结果 为参考,计算应用MATRIX技术诊断下肢AS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2例下肢ASO患者(211段血管)中68段血管发现血栓及斑块所致的闭塞.应用MATRIX技术检出下肢AS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分别为90.63%、93.20%、92.56%及85.29%、95.80%.MATRIX序列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在两位观察者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值≥0.75,P<0.05).结论 MATRIX技术能够实现下肢ASO的无对比剂检查成像,并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可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CUBE T1和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血栓诊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3D-CUBE T1与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责任动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AIS(0~7天)患者71例,行DWI、MRA、SWI和矢状位3D-CUBE T1全脑扫描,并对SWI原始图像进行最小强度投影(MinIP)的轴位重建.3D-CUBE T1原始图像采用MIP重组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和曲面重建.采用x2检验比较AIS的SWI的动脉磁敏感征(SVS)和3D CUBE T1的高信号血管征(CUBE vascular hyperintensity,CVH)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率,分析上述2种成像方法对责任动脉血栓的检出率.结果 71例AIS患者的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42例和亚急性早期21例.在71例AIS患者中有74根责任血管,SWI显示45根SVS征,其中MCA 35根、ICA 0根、ACA 2根、PCA 4根、VA 3根、BA 1根.3D CUBE T1显示有67根CVS征,其中MCA 34根、ICA 12根、ACA 2根、PCA 9根、VA 7根和BA 3根.SVS与CVH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的血管分别为45根和67根,分别占总数的60.8%和90.5%.CVH显示的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率高于SV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7.766,P<0.001).CVH与SVS对MCA血栓的检测具有高度一致性(x2=0.214,P>0.05),ICA、ACA、PCA、VA和BA的CVH显示的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率高于SV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6.044,P <0.001).结论 高分辨3D CUBE T1序列能够直接显示责任动脉血栓部位和信号差异,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SWI,为临床无创、早期准确诊断动脉血栓提供了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及优化检查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