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凝血酶Ⅲ基因突变新位点致肺栓塞一例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基因( 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 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安全有效使用抗凝药物是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基础,术后一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应协同进行。本文综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发展过程,比较非肠道用药抗凝剂、新型口服抗凝剂类、香豆素抗凝血剂、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以及内服中药方剂抗凝机制和护理要点,介绍出凝血时间监测、血小板计数检查、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出血事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在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效果监测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及提高疗效,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CVST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来治疗该疾病。笔者现将相关内容简要综述如下,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一步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充分发挥药师在直接口服抗凝药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作为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华法林相比,DOAC剂量相对固定,药物相互作用有限,不需要治疗药物监测。但DOAC给抗凝治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用药安全挑战。药师应通过完善相应药学服务机制如协助医师确保DOAC处方适宜性、规范实验室监测流程、设置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预警以及加强抗凝药物转换和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管理等多种途径,为DOAC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将DOAC纳入抗凝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是传统抗凝门诊工作的重要拓展,可降低患者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此外,临床药师人力和精力通常受限,DOAC相关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处方的适宜性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心房颤动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影响的长期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伴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目前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 NOAC)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然而,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NOAC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因此,韩国翰林大学医学院的Lee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登记研究,旨在分析AF相关性AIS患者临床事件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并确定NOAC引入后对这种趋势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循证医学证据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与进展的主要原因。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基石,其发展主要经历了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尽管安全性较前改善,但出血风险仍是目前抗凝治疗不可忽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应用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时。凝血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凝血因子Ⅺ不参与止血的启动,而主要是通过凝血酶的反馈激活促进血栓的生长和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凝血因子Ⅺ可显著抑制血栓形成且仅轻微影响止血功能。近来多项研究证实了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此外,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应用于高出血风险人群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可能是未来十年极具潜力的抗凝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与一般人群相比,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并且其复发和大出血的风险更高,因此,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新型口服抗凝药能够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或Ⅹa因子活性发挥作用,已被证明在一般人群中与传统抗凝药一样地安全、有效,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缺乏相关证据。本文回顾了目前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管理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76例,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将其分为华法林组56例、达比加群酯组64例、利伐沙班组5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利伐沙班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56%(1/64)、3.57%(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2.457, P>0.05)。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07%(9/56)、3.13%(2/64)、1.79%(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1.090, P<0.05),其中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酯组及利伐沙班组(χ 2=6.012、7.028,均 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以及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较,在预防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而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服用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更低,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具有着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期间的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和出血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期间复发性缺血事件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及决定因素尚不确定。因此,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的Paciaroni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比较了改变抗凝治疗与继续原有治疗患者之间缺血和出血事件的估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原因。血栓通常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同时可能影响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PVT风险升高。抗凝是妊娠合并急性PVT的基础治疗,不仅可以抑制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还可促进管腔再通,改善患者预后。指南推荐妊娠合并急性PVT需进行至少6个月的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抗凝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是妊娠期间抗凝的首选用药。而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则不推荐用于妊娠合并PVT的抗凝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