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 UGT1A1基因突变谱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Gilbert综合征(GS)、C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CNS-II)及 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组,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基因突变位点信息的差别,并通过 t检验分析探讨基因突变谱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 结果: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中,10例为GS,3例为CNS-II, 3例为 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共检测到6个变异类型,其中c.211G?>?A占37.5%(6/16),c.1456T?>?G占62.5%(10/16), TATA占37.5% (6/16);与GS相比,CNS发病较早,且血清总胆红素( t ?=?5.539, P ?0.05)及间接胆红素水解( t ?=?5.312, P ?<0.05)均较高,但两组直接胆红素水平( t ?=?1.223, P ?>?0.05)和发病年龄( t ?=?0.361,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GT1A1基因变异的数量与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无相关性,c.1456T?>?G纯合突变儿童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 结论:儿童 UGT1A1基因常见致病变异依次为c.1456T?>?G、c.211G?>?A、TATA,说明这些位点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关,对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0例湖南省汉族黄疸新生儿G6PD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20例湖南省汉族黄疸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120例湖南省汉族黄疸新生儿进行G6PD基因检测并收集有关临床资料。结果:该研究检测出61例患儿存在G6PD基因突变,共13种突变类型、12个突变位点,突变类型分别为c.1376G>T(p.Arg459Leu)37.70%(23/61)、c.1388G>A(p.Arg463His)31.15%(19/61)、c.1024C>T(p.Leu342Phe)8.20%(5/61)、c.95A>G(p.His32Arg)6.56%(4/61)、c.392G>T(p.Gly131Val)3.27%(2/61)、c.196T>A(p.Phe66Ile)1.64%(1/61)、c.1311C>T(p.Tyr437Tyr)1.64%(1/61)、c.227C>T(p.Thr76Ile)1.64%(1/61)、c.487G>A(p.Gly163Ser)1.64%(1/61)、c.871G>A(p.Val291Met)1.64%(1/61)、c.871G>A/1311C>T(p.Val291Met/p.Tyr437Tyr)1.64%(1/61)、c.1004C>A/1311C>T(p.Ala335Asp/p.Tyr437Tyr)1.64%(1/61)、c.1311C>T/IVS-11 93T>C 1.64%(1/61),其中c.227C>T(p.Thr76Ile)为新发现突变类型。结论:120例湖南省汉族黄疸新生儿G6PD基因突变常见突变类型为c.1376G>T(p.Arg459Leu)、c.1388G>A(p.Arg463His)和c.1024C>T(p.Leu342Phe),对于临床高度怀疑G6PD缺乏症但酶活性检测正常的患儿,可采用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荧光定量法与G6PD/6PGD比值法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法与G6PD/6PGD比值法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基因突变类型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疑似G6PD缺乏症的1 201例(男711例,女490例)患儿,采用荧光定量法、G6PD/6PGD比值法和多色熔解曲线分析法对酶活性、比值和基因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分析酶活性、比值与基因突变类型的关系,将荧光定量法和G6PD/6PGD比值法的结果与基因突变结果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 201份可疑标本中,检出163份(男135份,女28份),其中荧光定量法检出156例,检出率95.71%,G6PD/6PGD比值法检出140例,检出率85.89%。男性患儿酶活性及比值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U=642.5、734.5, P均<0.001)。112例接受基因检测,检出92例,其中半合子突变74例,纯合突变1例,杂合突变1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15例杂合突变中,荧光定量法检出11例,检出率73.33%,G6PD/6PGD比值法检出4例,检出率26.67%。基因共检出7个突变位点,所占比例分别为c.1388G>A型32.22%、c.1376G>T型30.00%、c.871G>A型13.33%、c.1024C>T型11.11%、c.95A>G型7.78%、c.487G>A型4.44%、c.392G>T型1.11%。c.1376G>T和c.1024C>T、c.487G>A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15);c.1024C>T和c.1388G>A、c.1376G>T、c.871G>A、c.95A>G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7、0.002、0.011、0.013)。ROC曲线分析荧光定量法敏感度100%,特异度95.65%,曲线下面积(AUC)0.972。G6PD/6PGD比值法敏感度100%,特异度94.57%,AUC 0.979。荧光定量法和G6PD/6PGD比值法联合检测时敏感度最高96.7%,特异度最高100%,AUC 0.992。 结论:与荧光定量法相比,G6PD/6PGD比值法可能无法有效检出女性杂合子;G6PD荧光定量法结合G6PD/6PGD比值法检测有利于减少漏诊,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可能提高G6PD患儿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ilbert综合征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基因突变模式及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Gilbert综合征(GS)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时其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GS患者资料,包括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分析其基因突变的模式与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的关系,并分析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下上述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 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集中和离散趋势。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107例GS患者资料,男女比例为4.94∶1(89∶18),发病年龄(36.36±12.51)岁。除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为正常或轻度升高外,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在正常值范围。合并病毒性肝炎组49例(36例合并HBV、13例合并HCV),单纯GS组58例。两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单纯GS组高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 Z = 0.035, P < 0.05),在性别、年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107例患者均进行了GS特异性编码的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UGT1A1基因检测,突变主要发生在启动子上游PBREM-3263(-3279)(86例)和启动子TATA盒TA插入突变(71例),以及编码区外显子EXON1上的GGA-AGA Gly71Arg(57例)突变,突变形式均可表现纯合及杂合异常。基因检测数据中发生的主要突变形式组合发生率依次为A2+B2+C2(17例,25.23%)、A1+B1(17例,15.89%)、A2(11例,10.28%)、C2(10例,9.34%)、A2+B2(7例,6.54%)、A1+B2(7例,6.54%)、C1(7例,6.54%),不同突变组合在是否合并肝炎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单一位点突变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多点突变组( Z = 2.019, P = 0.043),其他生物化学指标无影响( P值均>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单纯GS组单一位点突变亚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多点突变亚组( Z = 1.999, P = 0.046),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不同突变组合对生物化学指标无影响,且与是否合并肝炎无关( P > 0.05)。 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GS常见,其基因突变位点发生率、突变形式、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与非肝炎组无显著差异。GS突变位点的数目的增加并不会加重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下降和活性降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等指标的恶化,且不同突变位点组合形式也不会影响各项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同时与是否肝炎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样蛋白5反义1通过靶向调控微小RNA-484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样蛋白5反义1(PGM5-AS1)靶向微小RNA(miR)-48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3例乳腺癌患者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确诊患者。收集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离癌灶> 5 cm处正常组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人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SKBR-3)中PGM5-AS1和miR-484的表达水平。将MCF-7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pcDNA、pcDNA-PGM5-AS1、抗miR-con、抗miR-484、pcDNA-PGM5-AS1+miR-con、pcDNA-PGM5-AS1+ miR-484组。采用噻唑蓝(MTT)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分布。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PGM5-AS1表达(0.61±0.26比1.07±0.14)降低,miR-484表达(3.15±0.84比1.04±0.17)升高( t=11.341、17.92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MCF-10A细胞比较,乳腺癌细胞PGM5-AS1表达(0.28±0.03比1.04±0.07、0.37±0.05比1.04±0.07、0.35±0.04比1.04±0.07)降低,miR-484表达(4.75±0.34比1.07±0.12、3.89±0.48比1.07±0.12、3.58±0.42比1.07±0.12)升高( F=459.394、167.65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pcDNA组比较,pcDNA-PGM5-AS1组MCF-7细胞存活率[(68.28±4.78)%比(98.63±6.57)%]降低,凋亡率[(13.44±1.28)%比(4.63±0.59)%]、G 0~G 1期细胞比例[(72.42±3.64)%比(56.80±2.47)%]升高( F=89.925、363.156、81.19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抗miR-con组比较,抗miR-484组MCF-7细胞存活率[(64.64±7.26)%比(102.49±6.84)%]降低,凋亡率[(19.54±2.88)%比(4.17±0.57)%]、G 0~G 1期细胞比例[(68.38±2.60)%比(55.16±2.78)%]升高( F=97.967、253.890、59.08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M5-AS1靶向负调控miR-484表达。 结论:PGM5-AS1通过靶向miR-484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凋亡和G 0~G 1期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取外周血进行UGT1A1基因检测的患儿为高胆组,选择千人基因组数据库收录的211位健康中国汉族人基因数据为对照组。记录患儿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突变位点与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关系。结果:高胆组纳入240例,对照组纳入211例。高胆组单突变位点突变主要包括c.211G>A、c.1091C>T、c.1456T>G、c.-3279T>G及TA7插入突变,其中c.211G>A突变率最高,为65.0%(156/240),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43.8%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高胆组c.1456T>G突变率3.8%(9/240),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1.9%比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211G>A突变可增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 OR=2.777,95% CI 1.870~4.123)。 结论:UGT1A1基因c.211G>A突变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可增加新生儿不明原因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的UGT1A1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突变基因(包括增强子、启动子、外显子1~5)分布特征,探讨UGT1A1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诊断为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的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Sanger测序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完成血常规、肝生物化学、腹部影像学检查。分类变量资料比较采用 χ ? 2检验或fisher精准检验;正态分布连续变量资料比较用 t检验。 结果:112例(男∶女为81∶31,年龄9~70岁)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共查出14个突变位点,7个为已证实的突变,频率由高到低;(TA)n占50%、c.211G?>?A(p.G71R)占49.10%、1456T?>?G(p.Y486D)占16.96%、c.686C?>?A(p.R229W)占12.5%、1091C?>?T(p.P364L)占8.04%、c.-3279T?>?G占0.982%。所有患者同时存在1~4个突变,其中只有1个突变病例最多见(55.36%),其次为2个突变(37.5%),3和4个突变较为少见(分别为5.36%,1.78%);4组间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652, P ?=?0.583)。一个突变以(TA)n和c.211G?>?A(p.G71R)最多见,其中TA6/TA7?( n ?=?10)与TA7/TA7?( n ?=?14)突变患者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143, P ?=?0.043)。c.211G?>?A(p.G71R)杂合( n ?=?9)与纯合( n ?=?15)突变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382, P ?=?0.706)。GS组占75%,中间组占16.9%,CNS-Ⅱ组占8%,3组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70.992, P ?0.001);GS组、中间组、CNS-Ⅱ组中1个突变(分别为44、14、4例)与≥2个突变(分别为40、5、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 2 ?=?3.317, P ?=?0.19)。 结论:遗传性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患者UGT1A1基因变异位点数量对TBil水平可能无叠加作用。TA7/TA7突变并不少见,TBil水平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藻糖对香菇多糖代谢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中纯化提取出来,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种高分子葡聚糖.本研究以香菇新808 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外源海藻糖处理下的香菇菌丝生长速率、生物量、多糖含量、菌丝胞内外酶的活性及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在 2.5 mg/mL 浓度海藻糖处理下,香菇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率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参与调控菌丝多糖合成的胞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纤维素酶、锰过氧化物酶和半纤维素酶)及胞内酶(葡萄糖激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 LENED_003770、LENED_004424、LENED_005589、LENED_010922 和LENED_012941 的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上调,而LENED_009143 基因表达量则明显下调.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海藻糖能有效提高香菇菌丝多糖合成量,有利于香菇多糖合成积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怀化部分地区295例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怀化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各突变型的发生率.方法 用荧光分析法对2 01 6年1月-2017年5月新生儿及门诊疑似病例进行G6PD缺乏症筛查,采用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Massarray)检测阳性病例常见突变位点;对未检测出常见突变的样本采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统计其突变频率.结果 295例初筛阳性样本中,使用Massarray技术检测出7种常见突变,包括c.1388G>A(89例)、c.1376G>T(50例)、c.1024C>T(41例)、c.95A>G(34例)、5.c.871G>A(32例)、c.1004C>A(1例)、c.487G>A(1例);Sanger测序检出11种单个位点突变,包括c.854G>A(1例,国内罕见)、c.25C>T(1例)、c.305T>G(1例)、c.485+3A>G(1例)、c.733G>T(1例)、c.-8-635C>T(1例)、c.-9+505_-9+534dup(1例)、c.1094G>A(1例)、c.1164C>T(1例)、c.1288-11 C>T(1例)、o.486-34de1T(2例);复合突变c.1376G>T/1388G>A (1例);c.835A>G/c.486-34de1T、c.871G>A/c.95A>G、c.1024C>T/c.95A>G及c.486-34de1T/c.241C>T各1例;其余30例未检测出基因突变.结论 本研究共检测出1 8种G6PD缺乏症单个基因位点突变,且在国内G6PD缺乏症中首次报道了c.854G>A突变类型.C.1388G>A (33.58)、c.1376G>T(18.87)、c.1024C>T (15.47)、c.95A>G (12.83)、c.871G>A (12.08)共占92.83%,是怀化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热点基因突变类型,与国内报道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病因不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检测对临床病因不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 g、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 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且病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行UGT1A1基因检测,采用PCR扩增UGT1A1基因第1~5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其产物进行DNA测序.根据最常见基因突变位点Gly71Arg(211 G→ A)(以下简称G71R位点)突变情况将患儿分组,比较各组间患儿的一般情况(性别构成、产式、喂养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次、产次、入院日龄)和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比较不同入院日龄、不同喂养方式患儿UGT1A1基因突变频率和血清总胆红素峰值,以及母乳喂养不同G71R位点突变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儿,共检出UGT1A1基因突变位点12个,UGT1A1基因总基因突变频率为73.33% (132/180).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是G71R,其基因突变频率为63.89% (115/180).Gly54Glu(161G→A)、Alab1 Gly(182C→ G)、Pro82Ser(244C→T)、Leu179Gln(536T→A)、Asn400His(1198A→C)是新发现的UGT1A1基因突变位点.根据最常见G71R位点突变情况分为无基因突变组(48例)、G71R单位点纯合突变组(38例)、G71R单位点杂合突变组(59例)、G71R复合杂合突变组(18例).无基因突变组患儿入院日龄显著小于G71R复合杂合突变组(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显著低于G71R单位点纯合突变组(P<0.05).入院日龄<7 d(98例)患儿的UGT1A1基因突变频率、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均显著低于入院日龄≥7d患儿(82例,P值均<0.05);母乳喂养(110例)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显著高于混合喂养(56例)和人工喂养患儿(14例,P值均<0.05).母乳喂养无基因突变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显著低于G71R单位点纯合突变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方式(回归系数为0.303)、G71R位点突变(回归系数为0.178)、入院日龄(回归系数为0.163)是影响血清总胆红素峰值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UGT1A1基因检测对病因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G71R位点突变最常见,且该位点突变、母乳喂养和入院日龄≥7d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存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