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抑郁症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ISLAT)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抑郁症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CK组、Model组、ISLAT低剂量(ISLAT-L)组、ISLAT高剂量(ISLAT-H)组、ISLAT-H+LY294002(PI3K通路抑制剂)组,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日一次,持续3周.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抑郁行为和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0、IL-6水平和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去 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损伤;TUNEL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 Cleaved-caspase-3、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蛋白表达.结果:与 CK 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有明显损伤,站立次数和蔗糖水饮用量、血清IL-10水平、海马组织中BDNF、NE、DA、5-HT 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游泳不动时间、血清TNF-α和IL-6水平、神经元凋亡率、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ISLAT-L组和ISLAT-H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有明显改善,站立次数和蔗糖水饮用量、血清 IL-10 水平、海马组织中 BDNF、NE、DA、5-HT 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游泳不动时间、血清TNF-α和IL-6水平、神经元凋亡率、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LY294002可减轻ISLAT对抑郁症大鼠认知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ISLAT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减轻抑郁症大鼠炎症,降低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元凋亡,改善大鼠抑郁症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杏仁核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长链非编码RNA(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N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200~260 g,采用左侧L 5-6脊神经结扎法制备NP模型。实验Ⅰ 取大鼠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NP组( n=24)和BDNF组( n=24)。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双侧杏仁核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NP组和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时随机取8只大鼠、Sham组于假手术模型制备后处死,取脑组织,分离杏仁核,ELISA法检测杏仁核BDN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杏仁核BDNF-AS的表达。实验Ⅱ 取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NP组、BDNF组和siRNA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BDNF组和siRNA组双侧杏仁核分别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或siRNA-BDNF-AS 50 nmol。于模型制备前(T 0)、制备后4 d(T 1)、7 d(T 2)、14 d(T 3)、21 d(T 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 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NP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降低,BDNF-AS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升高,BDNF-AS表达下调( P<0.05)。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NP组、BDNF组和siRNA组T 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升高( 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和siRNA组T 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降低( P<0.05)。 结论:大鼠NP发生机制可能与杏仁核BDNF-AS表达上调,抑制BDNF合成,促进脊髓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肿瘤术后入ICU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1%(31/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 OR=0.573,95% CI:0.457~0.719)、胃肠营养管置管( OR=15.381,95% CI:2.698~87.700)和肿瘤部位( OR=6.264,95% CI:2.662~14.739)是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P<0.01)。 结论: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有幕下肿瘤、胃肠营养管置管、低GCS评分,应对高危人群密切关注,以便采取早期措施预防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hh/Gli1信号通路在睡眠剥夺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音猬因子(Shh)/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Gli1)信号通路在睡眠剥夺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4周龄,体重14~16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6):对照组(C组)、睡眠剥夺组(SD组)和睡眠剥夺+Shh激动剂SAG组(SD+SAG组)。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制备小鼠睡眠剥夺模型,每天睡眠剥夺20 h,连续10 d。SD+SAG组于每次造模前5 min腹腔注射SAG 10 mg/kg,C组和SD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随机取10只小鼠行新物体识别和Y迷宫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海马,采用高尔基染色法测定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li1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采用RT-qPCR法检测Gli1和BDNF的mRNA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D组新物体识别、Y迷宫偏好指数及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降低,海马Gli1和BDNF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SD组比较,SD+SAG组新物体识别、Y迷宫偏好指数及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升高,海马Gli1和BDNF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 结论:Shh/Gli1信号通路抑制,降低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参与了睡眠剥夺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执行功能与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执行功能与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入组32例未用药的ADHD患儿和34例性别、年龄及智商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利用数字倒背测验(DSB-T)、连线测试(TMT)、语义流畅性测验(SFT)、和Stroop色词测试(SCW-T)评估受试者的执行功能,采用Elisa法测定受试者的外周血清GDNF浓度。比较两组间执行功能测试得分和血清GDNF浓度,Spearman相关和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GDNF浓度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ADHD组DSB-T和SFT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DSB-T:4(2)分,5(1)分;SFT(13.66±2.34)分,(15.21±2.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16, t=2.82,均 P<0.05);TMT-A和TMT-B耗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MT-A:(61.12±19.03)s,(48.76±21.06)s;TMT-B(158.66±63.78)s,(123.62±45.2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0、2.59,均 P<0.05);SCW-T字色耗时、字义干扰时和字色错误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字色耗时(56.41±21.65)s,(45.97±13.42)s;字义干扰时27(25)s,20(15)s;字色错误数4(3)分,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7, Z=2.31、2.11,均 P<0.05)。(2)ADHD组血清GDNF浓度([(481.59±68.74)pg/ml]低于正常对照组[(552.47±110.13)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 P<0.05))。(3)ADHD组血清GDNF浓度与TMT-A、TMT-B耗时以及SCW-T字义干扰时呈显著负相关( r=-0.512、 r=-0.578、 r=-0.432,均 P<0.05),与DSB-T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r=0.381, P<0.05)。 结论:ADHD患儿执行功能广泛受损,GDNF可能参与了ADHD执行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时间窗高压氧联合鸢尾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高压氧(HBO)联合鸢尾素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日龄新生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0、H1、H2、H3、H4、H5组,每组各6只,除H0组外均建立HIBD模型,其中H2、H3、H4、H5组分别在HIBD后6、24、48、72 h予以HBO联合鸢尾素治疗。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测定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H0组比较,其余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受损较严重,大量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其中H1组损伤最明显;H2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高于H0组,但低于H1、H3、H4、H5组;H4、H5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高于H0、H2、H3组,低于H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2组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1、H3、H4、H5组( P<0.05);H4、H5组的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1、H3组,低于H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H4、H5组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BDNF和Trk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IBD发生后48 h内对大鼠予以HBO联合鸢尾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其中6 h内的效果最佳,能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与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结果: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 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 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 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首次发病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多态性(Val66Met,rs6265)与首次发病未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灰质体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对41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以及44名性别、年龄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扫描,同时检测受试者的BDNF基因rs6265多态性。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建立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诊断(抑郁症与健康)和基因型(Val/Val与Met)对全脑灰质体积的影响。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rs6265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4、0.048,均 P>0.05)。诊断主效应脑区为左侧楔前叶( F=3.702, P<0.001)、右侧颞中回( F=4.020, P<0.001)、小脑蚓部_4_5( F=3.836, P<0.001)。BDNF基因型主效应脑区为左侧梭状回( F=-4.152, P<0.001)。诊断与基因交互效应脑区为左侧前扣带回( F=-4.775, P<0.001)及右侧前扣带回( F=-3.795,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Val/Val纯合子携带者中,患者组较对照组左侧前扣带回( F=-3.729, P<0.001)灰质体积减小;在Met等位基因携带者中,患者组较对照组右侧枕下回( F=4.744, P<0.001)、左侧额中回( F=4.317, P<0.001)、右侧缘上回( F=3.838, P<0.001)、左侧中扣带回( F=4.041, P<0.001)灰质体积增大。 结论:BDNF rs6265位点等位基因与抑郁症相关脑区结构异常有关,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PSD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L),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评分、自我感觉负担量表(SPB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92.31%(48/52),高于对照组[76.92%(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NPY、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NSE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5-HT、NPY、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MEPL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EPL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在头痛、口干、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PSD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感觉负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5-HT、NPY、BDNF等相关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